由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引起的稻瘟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威胁全球水稻生产。麦角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EBI)咪鲜胺在中国被用于防治稻瘟病。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近期研究了稻瘟病菌对咪鲜胺的抗药性风险,旨在为该杀菌剂的科学使用及抗性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研究人员将稻瘟病菌敏感菌株S-1菌碟接种于含有最低抑制浓度咪鲜胺的PDA平板进行抗药性驯化培养20天,测定了抗药性变异频率及突变体的适合度,包括菌丝生长速率、产孢量、致病力以及在低温和高温条件下的生长特征。
结果表明,驯化培养获得30个抗药性突变体,突变频率为1%。所有突变体均属低抗水平,并且其抗药性可稳定遗传。咪鲜胺抗药性突变体对氟环唑、戊唑醇和己唑醇表现不完全交互抗性,而对嘧菌酯不存在交互抗性。对抗药性突变体进行了适合度测定,发现40%的抗药性突变体的菌丝生长速率显著降低,而60%的抗药性突变体无显著变化;所有抗药性突变体分生孢子产量出现不同程度下降。抗药性突变体对15℃低温或30℃高温更加敏感,线性生长速率显著下降。接种离体大麦叶片,1/3的突变体完全丧失了致病力,其余2/3的抗药性突变体致病力也显著下降。
研究人员据此认为,稻瘟病菌对咪鲜胺的抗性风险属于低水平。
另据沈阳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前期研究,辽宁省稻瘟病菌对咪鲜胺同样属于低抗药性风险;咪鲜胺与嘧菌酯及稻瘟灵之间不存在交互抗药性,可交替使用以延缓抗药性和治理抗药性菌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