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霉病是江苏省小麦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小麦抽穗扬花期阴雨天多易发生,造成毁灭性损失。近日记者从江苏省植保站了解到,近几年我省小麦赤霉病自然发生大流行频率高,需引起重视。
据省植保站有关负责人介绍,2014年我省结合“一喷三防”补助加大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控力度,全省穗期防治用药面积达5,800多万亩次,经防治后,小麦赤霉病总体轻发生,发病面积1,800多万亩,大面积发生程度为1~2级,仅部分失治田块发病程度达5级。从自然发生来看,2010年、2012年和2014年我省小麦赤霉病均达大流行程度,流行频率高,赤霉病的威胁一直存在。
据分析。小麦赤霉病自然发生大流行频率高,除田间菌源不断积累外,还有两方面重要原因。一是多数田块小麦用种量大、田间群体密度高,易形成高温高湿、郁蔽、有利于赤霉病侵染流行的田间小气候;二是局部地区小麦品种多、乱、杂,生育进程不一,扬花期拉长,遇连续阴雨天气的几率大。此外,北方一些高产、但感病的小麦品种在我省种植面积大,也增加了病害流行风险。
除抽穗扬花期喷药保护的关键措施外,播种期间强化栽培措施的落实,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后期赤霉病的发生。省植保站建议,首先要选用耐病品种。目前对小麦赤霉病没有免疫品种,但品种间发病程度有较大差异,北方品种如郑麦、豫麦、烟农、济麦系列以及矮抗58等易感病,我省选育的适合淮南地区种植的小麦品种相对较耐病,生产上应尽量选用我省主推小麦品种,避免种植高感品种,特别是要慎重引种北方高感品种。其次是优化品种布局。实行集中连片规模种植,避免不同生育期的小麦品种插花种植,使小麦生育进程整齐一致,减少扬花期遇连续阴雨的几率,同时便于后期集中用药防治。最后是提高播种质量。坚持适期播种,播期不要拉得过长,秸秆还田措施要到位,避免小麦种子出苗不齐。用种量要合理,避免因迟播而盲目加大用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