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菌剂是用于防治由各种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植物病害的一类农药。据调查,全世界对植物有害的病原微生物(真菌、强菌、立克次氏体、支原体、病毒、藻类等)有8万种以上。
植物病害对农业造成巨大损失,全世界的农作物由此平均每年减少产量约500吨。历史上曾多次发生因某种植物病害流行而造成严重饥荒,甚至大量人口饿死的灾祸。使用杀菌剂是防治植物病害的一种经济有效的方法。
杀菌剂的发展迄今为止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它是由无机物向有机化合物推进的历史。由于有机化合物较易进入植物体内,19世纪植物病理学的迅速发展,使人们从经验上寻找逐渐发展到从理论上去设计多种结构和性能的新杀菌剂品种,使高效的杀菌剂品种不断出现。
1 发展历程
1.1 第一阶段
1882年以前以元素硫为主的无机杀菌剂时期。
1705年升汞用于木材防腐和种子消毒。
1761年硫酸铜首次用于防治小麦黑穗病。
1802年首次制备出石硫合剂(石灰-硫磺合剂),用于防止果树白粉病。
1.2 第二阶段
1882—1934年以元素铜为主的无机杀菌剂时期(无机杀菌剂向有机杀菌剂过渡时期)。
1882年波尔多液(硫酸铜与石灰的混合物)被发现可以用于防治葡萄霜霉病。
1.3 第三阶段
1934—1966年保护性有机杀菌剂时期。
1934年二硫代氨基甲酸衍生物(福美类)出现,从而开辟了有机杀菌剂的新纪元。
1942年四氯苯醌作为种子处理剂出现。
1943年代森类(乙撑二硫代氯基甲酸类衍生物)出现。
1953年克菌丹、灭菌丹、8-羟基喹啉铜以及某些抗生素(如稻瘟散、放线菌酮、灰黄霉素、链霉素等)出现。
1.4 第四阶段
1966年至今内吸性有机杀菌剂时期。
1966年具有内吸性的萎锈灵、托布津出现。
1967年苯并咪唑类杀菌剂苯菌灵问世,标志着内吸性杀菌剂时代的开始。
1968年有机磷杀菌剂异稻菌净和嘧啶类杀菌剂甲菌啶、乙菌啶出现。
1977年第二代内吸杀菌剂出现,以甾醇抑制剂出现为标志,如粉锈宁、羟锈宁等。三唑类杀菌剂也逐渐成为杀菌剂市场的主力。
1996年嘧菌酯成为首个成功商品化的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在近十年来取代了三唑类杀菌剂的主体地位。
部分杀菌剂的作用方式及防治靶标
近年来,由于病菌变异很快,所培育的主要农作物抗病品种的抗性很容易丧失,使育种工作难以应对。
因此,化学药剂的防治逐渐成了必要的手段,如采用化学药剂防治稻瘟病、水稻纹枯病、水稻白叶枯病、小麦赤霉病、小麦白粉病、小麦锈病等。三唑类杀菌剂的出现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如稻瘟病因大面积使用三唑类杀菌剂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来源:农博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