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随着全球农化巨头的合并,种子业务也纷纷整合,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图1)。拜耳收购了孟山都;陶氏与杜邦合并,陶氏杜邦分离的农业业务部门科迪华于2019年6月在纽约证券交易所独立上市;中国化工集团公司收购先正达;巴斯夫完全接管了拜耳的种子业务。根据Phillips McDougall 2018年报告,拜耳、科迪华处于领先位置,分别占据全球种业市场份额的29%、21%,先正达、巴斯夫分别占比8%和5%。
图1 国际农化巨头之间整合重塑新格局|国金证券
目前4大国际农化巨头均已披露年报(图2),从年报来看,受益于对孟山都的收购,拜耳成为全球主要的种子公司,光玉米、大豆、蔬菜种子业务销售额就增长了119.2%。其中玉米种子和性状业务的销售额为51.64亿欧元(56亿美元),同比增长185.6%。拜耳称,这一增长部分来自北美市场,该地区种植面积同比略增,另外,在欧洲、中东、非洲地区取得了两位数百分比的增长。大豆种子和性状业务的销售额为21.19亿欧元(22.98亿美元),同比增长76.6%;蔬菜种子的销售额为6.89亿欧元(7.47亿美元),同比增长9.5%。油菜种子受到欧洲干旱导致市场需求下降、加拿大种植面积下降等因素的影响。棉花种子和性状业务在北美地区强势增长,市场份额大幅增加,足以与种植面积同比略降相抵消,然而在亚太地区的销售额下降,澳大利亚极端干旱导致种植面积大幅下滑。
2019年,科迪华种子业务的销售额为75.90亿美元,同比下降3.2%。其中玉米种子业务的销售额为51.11亿美元,同比下降1.33%;大豆种子业务的销售额为13.71亿美元,同比下降8.23%。在美国,大豆种子价格竞争压力大,北美大豆和玉米补种面积增加,但这些负面影响被拉美市场有利的产品组合以及PowerCore Ultra持续推广的积极影响所抵消。在北美地区的种子销售额同比下降5.0%,在亚太地区的种子销售额同比持平,在拉美地区的种子销售额同比增长2.5%,欧洲、中东、非洲同比下降2.1%。
先正达种子和性状业务的销售额为30.83亿美元,同比下降3.9%。其中玉米和大豆种子业务的销售额为16.32亿美元,同比下降2.8%;大田作物(Diverse field crops)种子业务的销售额为6.19亿美元,同比下降6.1%;蔬菜种子业务的销售额为6.21亿美元,同比下降4.9%。欧洲、非洲和中东的种子销售额比2018年增长1%,在北美,受罕见洪灾影响导致种植季延迟并减少了播种面积。在拉丁美洲,销量增长了4%,不过巴西市场走软导致销售额有所下滑。亚太地区的销售额比2018年增长了18%,这归功于将新产品推向市场的持续强劲势头。
注:拜耳的种子和性状业务中未将油菜和棉花种子业务计入
图2 4大国际巨头种子和性状业务的销售额(百万美元)
国际巨头根据种植者的需求(防除病虫草害、抗逆、增产、提高品质),使用生物技术进行育种,在种业发展过程中,如先正达将植保业务和种子业务进行整合,设计针对性的产品组合,根据种植者需求对作物种植全过程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图3)。这也就是耐草甘膦作物在美国市场一经推出,其被接受的速度非常惊人的原因。
图3 先正达提供综合作物解决方案|先正达
根据美国农业部调查,美国农民采纳耐除草剂作物的原因主要有三个:
(1)提高产量:种植耐草甘膦作物可以实施免耕及窄行密植以提高产量;
(2)节约杂草处理时间:抗草甘膦作物为农民提供了一种简而易行的除草方法,节约的时间可以从事其他经营活动,间接增加抗草甘膦作物收入;
(3)降低农药成本:如果农药价格过高,农民会选择其他可替代除草剂,草甘膦成本较低。
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ISAAA)发布的《2018年全球生物技术/转基因作物商业化发展态势》中指出,转基因大豆以9 590万公顷的种植面积居首,占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的50%。而从王友华等(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8, 38(2): 116-125)整理的转基因大豆专利来看(表1),1988—2016年间全球转基因大豆专利总量排名前八位的专利权人依次为:孟山都、先锋种业、巴斯夫、杜邦、陶氏、先正达、阿森尼克斯和拜耳,这8家公司的专利(族)总量达5 806组,占全球转基因大豆专利申请总量的52%。
表1 全球转基因大豆专利重点申请机构情况
排名 |
申请人 |
专利数 |
百分比(%) |
总部所在国家 |
1 |
孟山都 |
1290 |
11.30 |
美国 |
2 |
先锋种业 |
1260 |
11.04 |
美国 |
3 |
巴斯夫 |
1002 |
8.78 |
德国 |
4 |
杜邦 |
697 |
6.11 |
美国 |
5 |
陶氏农业科学公司 |
640 |
5.61 |
美国 |
6 |
先正达 |
347 |
3.04 |
瑞士 |
7 |
阿森尼克斯公司 |
293 |
2.57 |
美国 |
8 |
拜耳 |
277 |
2.43 |
德国 |
12 |
中国科学院 |
95 |
0.83 |
中国 |
15 |
中国农业科学院 |
70 |
0.61 |
中国 |
19 |
大北农 |
58 |
0.51 |
中国 |
转基因玉米以5 890万公顷的种植面积居第二位,从王友华等(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9, 39(12): 83-94)整理的转基因玉米专利来看(表2),1988—2018年间全球转基因玉米专利总量排名前八位的专利权人依次为:先锋种业、孟山都、巴斯夫、陶氏、先正达、杜邦、拜耳和阿森尼克斯,全部为欧美国家公司。这8家公司的专利(族)总量达10 226组,占全球转基因玉米专利申请总量的47.87%。
表2 全球转基因玉米专利重点申请机构情况
排名 |
申请人 |
专利数 |
百分比(%) |
总部所在国家 |
1 |
先锋种业 |
2658 |
12.44 |
美国 |
2 |
孟山都 |
2228 |
10.43 |
美国 |
3 |
巴斯夫 |
1570 |
7.35 |
德国 |
4 |
陶氏农业科学公司 |
1176 |
5.50 |
美国 |
5 |
先正达 |
843 |
3.95 |
瑞士 |
6 |
杜邦 |
796 |
3.73 |
美国 |
7 |
拜耳 |
581 |
2.72 |
德国 |
8 |
阿森尼克斯公司 |
374 |
1.75 |
美国 |
23 |
中国科学院 |
95 |
0.44 |
中国 |
26 |
中国农业科学院 |
81 |
0.38 |
中国 |
45 |
大北农集团 |
58 |
0.27 |
中国 |
66 |
深圳华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 |
34 |
0.16 |
中国 |
从转基因大豆、玉米专利集中度较高,且集中在跨国巨头手里,这也就使得专利的产业化应用、专利战略布局等具有很高的运用调配能力。另外在国际资本合并趋势加剧的今天,技术应用与交流更加剧烈,总体上增强了转基因作物研发技术的优势和垄断。
当前我国种业市场虽然处于市场化阶段,但仍存在很多问题,比如企业研发能力不足、售后服务意识不强、市场缺乏监管等,制约着我种业市场竞争力的提高。为避免发生类似大豆产业全面萎缩,严重依赖进口,王友华等(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9, 39(12): 83-94)建议,利用包括转基因技术在内的生物技术创制抗虫、抗除草剂、优质高产的玉米新品种并推广应用支撑我国现代农业发展。
我国种业研发主要有以下特征:(1)我国种业研发优势集中在小麦、水稻等个别品种;特别是在杂交水稻、抗虫棉和双低油菜种子等研发能力较强,其他种子如蔬菜、水果、花卉种子与国外差距很大。玉米、大豆品种的单产水平严重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小麦、水稻等品种的选育经营技术我国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2)国内种子企业研发能力有限;种子研发是一项高投资、见效慢,风险大的技术行为,如果企业没有长远的发展眼光及稳定的科研投资环境,种子企业不会重视研发投入,相反他们会通过与科研院所合作的方式,购买作物品种使用权,进而达到生产种子的目的,长期来看,这不利于种子企业竞争力的提高。王友华等(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8, 38(2): 116-125)指出,虽然从2011年开始,我国成为全世界专利申请量第一大国,但我国的专利质量普遍不高,尤其是在转基因技术研究方面尚在起步阶段。专利量急剧上升,专利的他引、专利撰写水平、转化许可等产业应用均表明专利质量有待提高;专利的同族专利布局非常少,参与跨国联合研发还很匮乏,说明我国转基因大豆的国际化竞争能力较差;专利技术的联合研发还很不足,尤其是科研院所与企业间的联合攻关亟待加强;专利质量不高,市场转化率低,难以发挥助推经济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的作用。
(3)种业市场的研发主体仍是高校及科研院所;受过去传统种业研发体制影响,国内种子企业不具备研发能力,多数是通过购买公共机构研发出的品种并进行种子生产、加工和销售。王友华等(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9, 39(12): 83-94)指出,中国的主要研发单位主要包括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而以企业为主的转基因玉米申请专利多集中在转基因玉米的种质利用和检测检验技术上,关键技术的原创性水平较低,在转基因玉米的产业化中竞争力不强。
更多精彩,敬请扫描下方二维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