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欧洲部分国家新冠肺炎疫情渐已放缓,但非洲国家疫情却驶上“快车道”。雪上加霜的是,非洲部分地区正经历第二波蝗灾,而这一次的数量是几个月前第一波蝗虫的20倍之多。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称,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南部和索马里南部的沙漠蝗虫正大量繁殖,形成越来越多的蝗群,第二波蝗灾的暴发会对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造成“前所未有的威胁”。
气候变化和生态破坏助长蝗灾发生
4月份,非洲迎来了第二波蝗灾侵袭,这次的数量和规模远超第一波。面对这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蝗灾,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张泽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全球气候变化、资源无序开发、生态系统失衡,导致沙漠蝗循环迁飞。
“蝗虫本身的基数很大,几个月前第一波蝗虫产卵量难以想象。第二波灾害主要来自于第一波沙漠蝗虫大量产卵,由于该阶段的卵和幼虫未能及时消杀,为5月份大规模暴发埋下了‘地雷’。”张泽华说。
近年来非洲深受气候变化影响,原本常年干旱的地区,去年却迎来大量降雨,雨水增多为蝗虫繁衍提供了有利条件。张泽华认为,今年3月大范围的降雨促使蝗虫卵快速孵化,是加剧蝗虫危机的重要因素。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王秀东指出,随着雨季的到来,沙漠蝗的危害将更为严重。如果无法得到有效控制,FAO预计6月沙漠蝗种群将扩大400倍。
而且近年来,非洲部分地区为了开垦农田,砍伐现象比较严重。“千万年形成的原生植被遭到破坏,导致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助长了蝗虫成灾的气焰”。张泽华表示担忧。
“非洲地区缺乏人力、物力和财力,也缺乏先进的科学技术,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比较薄弱。”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樊胜根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指出,随着疫情的“发酵”,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防控工作的开展,不能有效遏制蝗灾,这可能是一场持久战。
进入我国可能有两条路线
1月到3月时,蝗灾主要发生在非洲之角,红海沿岸和萨赫勒地区比较严重。
令人担忧的是,沙漠蝗迁飞能力强,从目前观测来看,只要有风,蝗虫就能远距离飞行。张泽华预测,4、5月份,萨赫勒地区大量的成虫会在西非季风的影响下迁徙到非洲北部,威胁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利比亚等国家和地区,非洲北部会成为下一个“重灾区”。如果防控不及时,地中海对岸的欧洲也不能幸免。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想有效防控沙漠蝗,张泽华表示,首先应该摸清沙漠蝗灾的发生规律。此外,要抓住关键节点。比如红海两岸、非洲之角、印度河流域,是沙漠蝗的主要繁殖地点,如果在这些区域把蝗虫控制住,就可以阻断迁飞,让防治效果事半功倍。
先进的防控技术必不可少。面对如此大规模的蝗灾,张泽华建议,可以选择药剂灭虫,也可以采用生物防治手段,比如利用真菌、细菌、病毒、原生动物等在蝗虫群里传播,让蝗虫“得病”,如此密集的群体会导致疾病流行,通过迁飞互相携带,就可以把这个区域中的蝗虫逐步控制住,让灾害不再蔓延。
近年来,我国已经形成了成熟的蝗灾防治机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蝗虫监测预警系统,以及绿色可持续的蝗虫防控技术体系。这些经验和技术可以走出国门,帮助受灾地区消灭蝗灾。
张泽华同时指出,目前新一波蝗虫群进入我国境内有两条路线,应该加强防范。
一条是从非洲之角区域,跨越印度半岛南端,借助印度洋西南季风,蝗虫有可能从这条线直接进入云南、广西,甚至广东南部。另一条是从印巴边境扩散,有可能是6月份,蝗虫到达缅甸一带,在西风和季风的共同助推下,绕道青藏高原南部进入我国。
王秀东则表示不必过于担忧,我国曾经有沙漠蝗出现在云南、西藏部分地区的记录,但近30年来没有沙漠蝗种群及为害的报道。3月6日,农业农村部联合海关总署、国家林草局印发《沙漠蝗及国内蝗虫监测防控预案》,提前防范沙漠蝗入侵风险。“预计这波沙漠蝗灾也不会对我国形成威胁。”
形成连锁反应
导致国际粮食市场波动
这场蝗灾会对世界粮食安全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沙漠蝗对埃塞俄比亚、埃及、中东、巴基斯坦的粮食生产造成了比较严重的破坏,对粮食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王秀东说。
FAO报告显示,此次蝗灾中1平方公里的沙漠蝗可以吃掉3.5万人一天的食物,目前已有2.02亿人口面临严重的食物危机。
如果蝗灾持续下去,并发生远距离迁徙,侵袭更多国家和地区,那么就会对2020年全球的粮食产量产生很大影响,很多受灾国家和地区都将得不到足够食物,需要从国际市场购买粮食,一些贫困国家或地区则需要食物紧急援助。
“粮食安全形势严峻,因为非洲部分国家贫困饥饿人群已经很多,非洲是人均饥饿程度最高的大陆。”樊胜根认为,蝗灾肆虐和疫情暴发,两者交织在一起,会导致更大面积的贫困和饥饿,情况不容乐观。
不仅如此,樊胜根表示,非洲的粮食安全受到威胁,会形成一个连锁反应,对世界粮食价格波动起到推动作用,加上此前因为疫情,许多国家禁止出口粮食,会造成世界粮食价格上升。
“各人自扫门前雪”显然会加剧蝗灾传播和新冠肺炎疫情对粮食市场的冲击,这时就要靠国际力量支援,帮助非洲渡过难关。樊胜根希望,通过建立国际合作机制、做好相应物资储备、制定防控预案,共同应对威胁。
樊胜根团队研究发现,全球经济每减少一个百分点,全球就有可能增加1400万的贫困人口和饥饿人群。当前受疫情影响,全球经济发展遭遇挫折,在保证人员安全的情况下,粮食、医药的生产、加工、运输和存储整条产业链不能断,经济也要稳住。
“现阶段沙漠蝗主要影响东非、阿拉伯半岛和西南亚部分国家,对我国粮食安全生产影响较小。”王秀东说。
2016年结构调整以来,口粮播种面积已下降。2016年我国稻谷和小麦播种面积为8.3亿亩,2019年降至8.0亿亩,平均每年减少1000万亩。据农业农村部农情调度,今年全国冬小麦播种面积达3.32亿亩,持平略减,但冬小麦苗情好于去年,具备丰收基础,后期要重点防治小麦条锈病和赤霉病。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口粮食用消费保持逐年下降趋势,每年都有大量口粮结余转为库存。根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发布的消息,我国稻谷、小麦的库存量能够满足一年以上的市场消费需求。
王秀东表示,我国口粮供给总体大于需求,少量口粮进口属于结构性调剂。我国粮食需要适度进口但不依赖进口,即便部分国家中止粮食出口,我国仍能够保证口粮的充分供给。
“总体来讲,国内粮食市场保持稳定,也能够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考验。”王秀东强调。
国内应对策略
3月26日,全国农技中心为应对沙漠蝗对我国农业生产的潜在威胁,特制《2020年沙漠蝗虫防治技术方案(试行)》。方案中指出,沙漠蝗虫主要发生在非洲大陆、红海沿岸、中东及西南亚地区。今年以来,沙漠蝗在肯尼亚、索马里等东非国家和与我国临近的巴基斯坦、印度等西南亚国家罕见暴发,对当地农作物构成严重危害,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分析表明沙漠蝗迁飞入侵我国的风险较小,但仍必须牢固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做到有备无患。
及时监测沙漠蝗虫迁入我国动态,一旦发生迁入应控制在边境地区,应急防治处置率达到100%,综合防治效果达到95%以上,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确保不二次迁飞向内陆扩散。
按照“御蝗于境外、备战于境内”的策略,坚持早发现、早预警、早防控,防范境外蝗虫的入侵、扩散和定殖。加强对可能侵入高风险区域的监测,开展国际和区域间联防联控和统防统治。采取应急防控措施将入侵沙漠蝗虫拦截在境外或消灭在边境地区。
(一)加强监测预警
加强云南、西藏、新疆等可能迁入高风险区虫情监测、及时预警。沿中印、中巴、中缅边境线,以交通沿线及海拔较低的山口和河谷等风险地带为重点,在200公里范围内以县为单位布设一批监测点,采用昆虫雷达、高空测报灯、蝗虫调查设备等工具监测,3~8月安排专人观测,同时发动群众开展人工调查,密切关注沙漠蝗成虫迁飞动态,确保早发现、早控制。
(二)监测防控重点区域
云南重点加强怒江、德宏、临沧、西双版纳、保山等中缅、中老边境地带监测防控;西藏重点加强林芝、山南、日喀则、阿里等中印、中尼边境地带监测防控;新疆重点加强喀什、和田等中巴边境地带,同时兼顾伊犁、阿勒泰、塔城、博尔塔拉等中哈边境区域监测防控。
(三)主要防治措施
成虫应急防治:大量成虫迁入区,采用化学应急防治。在迁入蝗群所在地四周50~150公里的成虫预计飞行范围内,依托应急防治队伍或植保专业化服务组织,选用马拉硫磷、高效氯氰菊酯、高氯·马等有机磷或菊酯类农药单剂或复配剂,采用飞机、大型施药器械等实施地毯式、围剿性喷雾防治。在无水生生物、错开油菜等作物花期的区域发现沙漠蝗成虫时,可选用氟虫腈等特效药进行铲除性防治。
蝗蝻防治技术:如果少量迁入成虫在侵入地产卵、孵化并发育为蝗蝻,可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进行控制,推荐药剂为绿僵菌、白僵菌、微孢子虫、苦参碱、印楝素、苦皮藤素等,也可以用昆虫生长调节剂(如灭虫脲等)防治。
江苏省采取的措施
江苏省苏北黄淮平原、沿海平原局部地区为东亚飞蝗、土蝗适生地,长江以南的丘陵山区为黄脊竹蝗适生区。近十年我省蝗虫发生总体保持轻发生。预计2020年我省东亚飞蝗、黄脊竹蝗等蝗虫总体呈零星轻发态势。
(一)防控思路
按照“早发现、早预警、早防治”的防控思路,在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同时,既严防沙漠蝗入侵,又做好省内东亚飞蝗等蝗虫治理。
(二)防控目标
确保沙漠蝗不侵入危害,沙漠蝗入境发现处置率达100%
确保省内东亚飞蝗和黄脊竹蝗防治处置率达90%,其他蝗虫防治处置率达80%,总体危害损失率在5%以内。
(一)加强蝗情监测预警
1、口岸沙漠蝗监测。加强对非洲和印巴地区进境货物和运输工具的植物检疫,严防沙漠蝗虫卵、幼虫及成虫从口岸进入我国,一旦发现,立即作除害处理。
2、农区蝗虫监测。对我省徐州、宿迁、连云港、淮安、盐城5市宜蝗区域全面排查,重点监测调查东亚飞蝗发生情况。夏秋蝗各普查两次,夏蝗分别于4月中旬、5月中旬查孵化进度和蝗蝻密度;秋蝗分别于7月中旬、8月上旬查孵化进度和蝗蝻密度。微山湖等重点区域需分别于4月中旬、7月中旬开展蝗卵密度调查。其他地区密切关注其他蝗虫发生,及时掌握发生情况,指导防治。
3、林草蝗虫监测。全面排查适宜土蝗栖息、活动、取食和产卵繁殖的盐碱地、沿海滩涂、河湖湿地等区域,徐州、淮安、南京、盐城等市重点排查草地、草山、草坡。4月初至6月中旬开展卵孵化和蝗蝻出土危害情况调查,5月中旬至秋末冬初,全面监测蝗虫的密度、分布、危害程度等。黄脊竹蝗3月上旬至4月上中旬开展蝗卵密度、发育进度调查,5月中旬至7月上旬普查危害情况。
(二)做好应急防控准备
1、备足应急防控物资。根据应急防治需要,及早制订本地应急防治药剂目录,储备必要的高效药剂和大中型植保器械等防治物资。
2、健全应急防控队伍。各地要以专业化病虫害防治服务组织为基础,强化应急防控队伍建设,统筹其他各类社会化服务机构,形成“拉得出、用得上、防得住”的治蝗力量,提高应急防控能力和水平。
(三)适时组织应急防控
1、沙漠蝗。一旦发现,第一时间上报,并立即组织全面扑杀,确保100%应急防治处置率。
2、农区蝗虫。东亚飞蝗区域范围内密度达0.5头/m²的,立即将预警信息报送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农业农村部门,并提出应急防治对策建议,划定应急防治范围,迅速采取应急措施,组织实施专业化统防统治,全力控制危害,最大限度降低危害损失。其他蝗虫适期防控,有效控制发生范围和危害程度。
3、林草蝗虫。土蝗跳蝻区域范围内密度达5头/m²的应上报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黄脊竹蝗在1龄跳蝻期失叶率达到10%或预测到成虫期竹林失叶率可能达到30%的,按要求预警、报送信息并提出防治方案。
(四)及时报送蝗虫信息
东亚飞蝗严格执行农业农村部信息报送有关要求,5月初开始,实行蝗情信息周报制;林草蝗虫按照国家林草局有关林业有害生物测报要求报告。重大虫害灾情信息及时报送本级人民政府、上级农业农村主管部门、林业主管部门。各关区按要求报送南京海关。
整合自:中国科学报、全国农技中心、江苏省农业农村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