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气候频发(台风、暴雨等),水稻细菌性条斑病、马铃薯青枯病、柑橘溃疡病……几乎每种作物都曾遇到细菌性病害的为害。另外,由于近年来规模化单一种植、化肥大量使用等,作物细菌性病害发生呈逐年加重态势。
据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细菌性病害每年发生面积约1.2亿亩次,每年仅水稻白叶枯病发生面积就将近400万亩次。粮食作物中的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水稻白叶枯病,果树中的柑橘溃疡病,瓜菜类中的茄科蔬菜青枯病、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十字花科蔬菜软腐病、姜瘟病等都给作物造成了严重损失。
“抗病品种是目前防治细菌性病害最经济有效的措施,但苦于很多作物缺乏抗源材料,品质和抗病性往往矛盾;种子和植物检疫、无病留种田经常执行不到位,导致病菌初侵染源很难得到有效控制;人多地少,采取轮作措施难以实现;防治细菌病害的药剂种类少,品种单一,这是当前细菌性病害防治面临的局面。”中国植物病理学会植物病原细菌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冯洁研究员说出了当前作物细菌性病害防治的难点和现状。
随着高经济附加值作物种植面积的逐年上升,细菌性病害造成的损失相当严重,一般减产20%~30%,严重可导致绝产!冯洁研究员指出,在化学防治方面,主要药剂有铜制剂、噻霉酮、噻唑锌、抗生素类、微生物菌剂等,针对三七、生姜、草莓、山药、茼蒿、花卉等作物上顽固的土传细菌性病害,一般的药剂难以奏效,可采取氯化苦、棉隆、威百亩等化学土壤熏蒸剂进行土壤处理。
据统计,目前,国内登记用于防治细菌性病害的药剂数量约有280多个,仅占杀菌剂登记产品总量的2.6%,且国内登记细菌病害的产品成分十分有限,各自都有一定的短板,无法全面满足种植需求。无机铜在敏感作物上、作物的花期幼果期都不能使用,且混配性也受到制约;有机铜安全性好,但速效性和内吸性较弱,无法快速止损;微生物制剂比较安全,但缺乏稳定性和内吸性,对已经发生的病害束手无策……
表1 细菌性病害防治常用药剂
产品类别 |
代表产品 |
有机铜类 |
噻菌铜、喹啉铜、噻森铜、松脂酸铜、琥珀酸铜、壬菌铜等 |
无机铜类 |
氢氧化铜、氧化亚铜、碱式硫酸铜、氧氯化铜(王铜)等 |
噻唑类 |
噻唑锌、叶枯唑 |
有机杂环类 |
噻霉酮 |
微生物制剂 |
多粘类芽孢杆菌、荧光假单胞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等 |
抗生素类 |
春雷霉素、中生菌素、四霉素、宁南霉素等 |
消毒剂类 |
氯溴异氰尿酸、三氯异氰尿酸、辛菌胺醋酸盐等 |
植物源类 |
大蒜素 |
细菌性病害防治应当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细菌性病害传播速度快,防治难度高,预防效果远远大于治疗,所以对于常发生的细菌性病害应提前进行防治。尤其高温阴雨天气,在下雨前一天和雨后24小时防治尤为重要。目前,市场上流通的防治细菌性病害的产品中大部分是以铜制剂和抗生素类为主的老产品,这些产品大部分是保护性药剂,内吸性、治疗性药剂很少,不能完全满足农户的用药习惯(见病施药)。加之,农户对细菌性病害认识不足,常常因为随意用药,导致无机铜药害及病害抗药性等负面效应突出。
大家都知道铜制剂农药真细菌兼治,特别是对细菌病害的防治,效果非常突出。那么,在使用中,铜制剂有哪些注意事项?
(1)应在细菌或真菌病症出现前使用;
(2)避免与酸性叶面肥或者强酸强碱农药混用,使用时要将农药的PH值调在6.5至6.8为合适;
(3)对作物喷施时,要均匀喷施,叶片和果实都要照顾到;
(4)随着作物的不断生长,铜制剂的药效会逐渐降低,潮湿天气会对药效有所影响,可以重复使用;
(5)农药的微粒愈小效用愈好,有效期愈长;
(6)气温高时避免使用;
(7)低浓度密施比高浓度少施效果要好。
在配置方面,铜制剂有四个方面的禁忌需要注意。
(1)铜制剂中的硫酸铜、氢氧化铜、碱式硫酸铜、氧化亚铜等无机铜制剂不宜与甲托、多菌灵、代森锰锌、代森锌、乙霉威等以及含铁、锌、铝等金属离子的农药和叶面肥混用,同百菌清、异菌脲等有机杀菌剂可以混合。
(2)一些蔬菜对铜制剂敏感,因此尽量不要使用。如白菜、茼蒿、莴苣、豆类蔬菜很容易产生药害,桃、李、杏、柿子等果树,苹果、梨的幼果也属敏感的一类,一定要慎用或不用,必要用时把浓度降低才行。另外,不可肆意增加铜制剂的使用浓度,以免发生药害。
(3)铜制剂能与绝大多数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悬浮剂混配使用,铜制剂相关企业也在积极研发未来与春雷霉素、己唑醇、恶霉灵,以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等成分复配。
(4)有机铜的琥胶肥酸铜、噻菌铜等,安全性较高,可以与多数农药混合。
从目前国内细菌性病害防治产业发展情况来看,防治药剂虽少,但却不乏创新。噻霉酮、噻菌铜、噻唑锌、噻森铜、四霉素等均为专利产品,而芽孢杆菌类产品近年来专利菌株更是层出不穷。随着越来越多国外优秀的无机铜制剂登陆中国,相信作物细菌性病害防治将呈现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