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记者在上海举办的第九届作物保护国际论坛获悉,中国农药工业正进入良性发展通道,通过建立健全农药再评价制度,农药产品体系将更加规范,农药企业退出机制将常态化。土地集约化和规模化农业需求,给农药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农业部农药检定所再评价登记处处长宗伏霖指出,国家正通过加速推进并建立健全农药的再评价制度、等级产品规范等相关工作,对已生产多年的已登记产品,按照现有登记评审标准,进行系统再评价,以提高农药生产和使用的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淘汰一批安全风险高、比较效果和效益差的产品,确保农业林业的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以及生态环境安全。通过再登记评价,建立完善的农药登记管理制度,实现农药的有序更替和产品升级换代。通过优化、归并同类产品的剂型和含量减轻监管压力,降低企业成本,方便农民使用。目前药检所对已登记的农药制定再评价规划,启动2,4-D丁酯等5种农药品种的再评价工作,氟苯虫酰胺、新烟碱类农药的再评价研究正在进行中。
陶氏益农大中华区总经理杜晖认为,中国植保市场的基数和潜力非常大,但近几年生物技术的高速发展对传统植保产品的冲击很明显。他认为未来转基因种子的市场需求将超过农药,农药销量增幅会减小,非选择性农药尤其是杀虫剂将面临很大挑战。
拜耳作物科学(中国)有限公司新业务拓展总监魏雨钊认为,因地制宜地推广作物解决方案,才能真正实现农民、经销商、企业共赢,而综合解决方案的关键在于种子、生产条件、栽培方式、有害生物防治、农机管理和方案实施六个方面。
安全环保一直是农药行业的敏感话题。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凌云认为,中国农药的产品结构需要进一步改善,研发能力还需要增强,出口农药的附加值要增加。中国农药要做大做强,必须从理念到管理缩小与跨国公司的差距,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创新能力,保护知识产权,培养主导品牌,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来源:农资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