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强降雨导致大豆菌核病发生重
作者:方 圆 更新时间:2012-09-05 点击量:1136
    大豆菌核病是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发生在大豆成株期。最早出现在主茎下部的分枝处,形成水渍状病斑,形状不规则,病斑向上、下扩展,呈浅褐色或近白色,后期病斑环绕茎部,使病部以上茎叶干枯,病株容易倒伏。发病部位着生白色棉絮状菌丝及白色颗粒状物,后变黑色,类似鼠粪,为病菌的菌核,很容易脱落。纵剖病秆,中空,可见黑色圆柱形菌核。干燥条件下病株纵向撕裂,维管束外露似乱麻。苗期染病茎基部褐变,呈水渍状,湿度大时长出棉絮状白色菌丝,后病部干缩呈黄褐色枯死,称苗枯。叶片、豆荚染病形成叶腐和荚腐。
    该病病菌以菌核在土壤中、病残体上或混在种子中越冬,春季环境适宜时产生子囊盘和子囊孢子,成为田间初侵染源。子囊孢子随风、雨传播,雨量是病害流行的主要因素。重茬、地势低洼、密度过大或生长茂盛田间郁蔽的大豆田发病严重。7~8月降雨多的年份发病重。
    江苏省农科院疏菜所豆类研究专家顾和平说,大豆菌核病主要在花期发生,高湿郁蔽环境有利于发病,植株生长过旺的田块住往发病严重。今年7月上中旬梅雨期间,全省各地出现多个强降雨过程,此时正值大豆开花期,易导致大豆菌核病发生。上述田块大豆菌核病病株率达90%,发病已较重,仅用药防冶效果不明显,应采取综合措施防治。一是清沟理墒,保持沟系畅通,降低土壤湿度。二是清除杂草,增加植株间通风透光性。三是控制植株旺长,降低田间郁蔽程度,可用多效唑、烯效唑等药控旺。四是药剂防治,可选用多菌灵、甲基硫菌灵、腐霉利、菌核净、咪鲜胺、异菌脲等常用药。注意交替用药,以延缓病菌抗药性产生。
    据了解,大豆菌核病病菌对甲基硫菌灵、多菌灵等苯骈咪唑类药还没有产生较高的抗药性,仍表现敏感,但不同菌株间的敏感性有差异,这两种药仍可以用于防治大豆菌核病。
tag: 前期强降雨导致大豆菌核病发生重  

最近文章:
本文链接:http://www.agroinfo.com.cn/news_detail_1055.html
苏ICP备10201623号-1 工信部网站 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 农药快讯信息网
开户行:中国银行南京新港支行 帐号:488 466 545 445 收款单位: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25-86581148 传真:025-86581147 E-mail:nyxxz@263.net 邮政编码:210046 地址: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恒竞路3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