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水稻用药市场持续稳定增长  吡蚜酮表现抢眼
作者:王志飞 更新时间:2012-09-05 点击量:1421
    日前正值我国第一大农作物水稻的用药旺季,全国各水稻种植区病虫害总体呈偏重发生态势,部分地区虫情偏轻,甚至零星发生。湖南南部、广西大部地区、湖北、江西等地病虫害偏重发生,虫害以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为主,病害以稻瘟病为主。部分内陆地区病虫害发生较沿海地区相对轻微。今年,水稻杀虫剂用量整体呈增长趋势,稻飞虱的暴发让吡蚜酮的市场销量节节攀升,已成为防治该虫的最主流药剂。杀菌剂中稻瘟酰胺、咪鲜胺、三环唑、稻瘟灵获益于稻瘟病暴发,市场表现良好。
    少量地区虫情偏轻,农药销售基本停滞
    据记者调查了解,安徽省定远县等部分水稻种植区病虫害基本没有发生,致使当地农药销售陷入停滞状态。往年的七八月份都是农药使用与零售的旺季,今年在定远县这种火热的销售情况却一直没有来临。当地经销商反映,该地区今年不少农药零售店已关门歇业,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其它地区暴发的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纹枯病、稻瘟病等丝毫未见。二是近来持续干旱导致不少农民已经放弃了水稻种植,长时间没有一滴降雨让当地水稻用药市场的销售提前结束。该经销商反映,上半年以来,除草剂的销售比去年同期有较大幅度增长,本该是收获颇多的一年却因水稻用药市场的一蹶不振而不得不惨淡收场。7月份以来,所有的杀虫剂、杀菌剂基本上都已经卖不动了。
     防治稻瘟病药剂市场表现良好
    今年雨水较多的水稻种植区,尤其在东北和西南稻区,稻瘟病发生偏重,稻瘟酰胺表现优异,咪鲜胺、三环唑、稻瘟灵整体销量都有所增长。近年来,嘧菌酯逐渐成为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的头号品种,30%嘧菌酯悬浮剂因在稻瘟病的防治上效果显著而得到经销商的推崇。近期,嘧菌酯原药价格有所回稳,在产能过剩后,其价格一度从高位慢慢回落,目前厂家表示再也降不起了,这也说明嘧菌酯价格已经接近生产成本。但是,嘧菌酯价格仍有继续下行的态势。
    甲维盐、氟铃脲、阿维菌素量增价扬
    今年以来,甲维盐利好行情不断。6月份以来,随着水稻用药和南方经济作物用药时节的到来,甲维盐持续货紧价扬,下游制剂企业更是到处寻找货源,不断拉动甲维盐价格高升。作为甲维盐的原料,阿维菌素从5月份起就开始涨价,且供应十分紧张。甲维盐原药去年吨价在60万元左右(折百),今年8月份已上涨至80万元左右,据业内人士预测,到2013年很可能突破100万元/吨,年上涨幅度达25%~33%。95%阿维菌素去年吨价在42万元左右(折百),今年8月份,其价格已上涨至50万元/吨,年上涨幅度为20%。氟铃脲则维持在24.5万~25万元/吨(折百),比去年略微小幅上涨,总体波动不大。
    据悉,今年这几个产品尤其是甲维盐和阿维菌素货紧价扬除去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原因之外,还有一些其他原因:一是稻纵卷叶螟偏重发生,加大了用药需求。二是甲维盐、阿维菌素与氟铃脲的配方是目前市场上比较成熟的产品。此类复配制剂正常持效期在15天左右,通过试验与某国外知名杀虫剂持效期相当,但在价格上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因此加大了其市场用量。业内人士分析,阿维菌素近年来用量有所下降并非其效果大打折扣,而是渠道利润空间被压缩,部分厂家、经销商放弃了该产品,但就产品本身而言,阿维菌素无疑是个好产品,解决了渠道利润问题,其用量必然会持续增加。甲维盐价格上涨的另一个因素就是有效成分含量的提高,如果将有效成分含量提高至25%,甚至可以比肩国外知名产品。因此甲维盐企业要持续增加销量还要致力于提高其有效成分含量。
    吡蚜酮销量增长势头迅猛,未来前景广阔
    吡蚜酮是瑞士诺华公司1988年开发成功的新型杀虫剂,自1997年入市以来先后在美国、日本、土耳其、德国、南欧等十多个地区和国家登记,并陆续上市。自2009年开始,吡蚜酮在我国大面积推广使用。由于其高效、低毒、对环境友好,被我国农业部列为重点推广的无公害农药。通过查询农药检定所官方网站获悉,目前,在我国获得吡蚜酮原药登记的企业有瑞士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沈阳科创化学品有限公司、江苏安邦电化有限公司,分别于2008、2009、2012年登记,有效成分含量分别为95%、98%、96%。吡蚜酮与噻嗪酮、烯啶虫胺、毒死蜱、异丙威、速灭威复配的产品也是企业登记较多的复配制剂。
    吡蚜酮在水稻应用上主要是防治稻飞虱,尤其今年水稻飞虱的暴发让吡蚜酮市场销量迅速攀升,风头十分强劲。除吡蚜酮外,我国防治稻飞虱用量较大的药剂还有烯啶虫胺、异丙威以及噻嗪酮。在这几个品种中,吡蚜酮目前销售额居首。据山东某农药企业市场部人士反映,今年吡蚜酮的销售额较去年增加2倍以上。在三个竞争对手中,烯啶虫胺主要用于水稻前期防治白背飞虱,后期防治效果下降明显,原因是其为内吸性药剂,水稻抽穗后叶片老化,吸收功能有限,因此防效不理想。异丙威主要起触杀作用,杀虫速度快,老百姓喜欢看到直观的效果,但久而久之容易产生抗性。噻嗪酮主要是阻碍卵的孵化,同时减少雌虫产卵,但对成虫没有效果,而且噻嗪酮由于用药时间过长也已产生抗性。三个直接竞争对手在防效方面的弱点也给吡蚜酮持续拓展市场份额带来良机,吡蚜酮兼具内吸性,加上使用时间不长,使得该产品在防治稻飞虱的应用上逐步领先于竞争产品。
    尤其是2005年吡虫啉对稻飞虱产生严重抗性以来,不少专家提议减少吡虫啉在稻飞虱防治上的应用。在筛选一批低毒、低残留农药新品种进入示范推广的过程中,吡蚜酮开始进入各省植保部门的视野,其中,江苏省在2006年稻飞虱暴发的情况下开始推广应用吡蚜酮,当年应用面积40万亩,到2007年达到500万亩。2009年,吡蚜酮在全国市场份额迅速扩大,2010、2011年发展尤为迅猛,到今年,该药剂已经在防治稻飞虱上独占市场鳌头,成为稻飞虱防治的新一代主打药剂。目前,吡蚜酮原药吨价在24万元左右,较前两年的33万元/吨有所下降。临近季末,98%吡蚜酮原药吨价也略有下降,当前企业报价在20万元每吨左右。
    吡蚜酮在近几年得到大力推广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政府采购的推动以及政府的引导。近年来,政府采购农药产品成为农药销售的新途径,我国吡蚜酮产量最大的江苏克胜集团的“神约”吡蚜酮和江苏安邦电化的“飞电”吡蚜酮更是在各省植保站的采购招标中脱颖而出。一些大企业的吡蚜酮频频中标江西、湖南、湖北、上海、安徽、江苏等省的政府采购。吡蚜酮持续中标政府采购不仅由于企业的大力宣传,其自身替代5种禁用高毒农药以及防治稻飞虱、小麦蚜虫的优异性能是主要因素。政府采购及引导对于吡蚜酮近几年的大力发展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二是老百姓用药习惯的转变,氯虫苯甲酰胺(康宽)的问世改变了人们以往见虫才打药的用药习惯,老百姓逐渐开始重视预防作物虫害,而吡蚜酮具有预防效果,因此渐渐为农民所接受。三是稻飞虱抗性逐年增强,替代产品少之又少。稻飞虱的防治多年来一直是农民头疼的问题,吡蚜酮的问世让防治稻飞虱的效果有了很大改观,吡蚜酮之所以近年来强势崛起,不仅因为其抗药性没有出现,而且目前还没有能够替代吡蚜酮有效成分的新产品问世。可以预计,未来几年,吡蚜酮的市场前景仍将十分广阔。但是,吡蚜酮的发展前景也并非就是一帆风顺的。噻嗪酮、异丙威等单剂产品虽然在稻飞虱防治上遇到难题,但随着企业推出噻嗪·异丙威等复配产品,吡蚜酮也迎来强劲对手。据了解,噻嗪酮和异丙威的复配制剂经过试验、应用有着良好的防治效果,市场反响热烈。当前,吡蚜酮相关原药企业联盟,控制下游制剂厂家数量,以保持渠道的盈利,导致一些产品在渠道环节没有利润而死掉。因此,吡蚜酮虽然形势大好,新增产能也不宜盲目上马。
tag: 今年水稻用药市场持续稳定增长吡蚜酮表现抢眼  

最近文章:
本文链接:http://www.agroinfo.com.cn/news_detail_1075.html
苏ICP备10201623号-1 工信部网站 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 农药快讯信息网
开户行:中国银行南京新港支行 帐号:488 466 545 445 收款单位: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25-86581148 传真:025-86581147 E-mail:nyxxz@263.net 邮政编码:210046 地址: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恒竞路3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