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曲病是杂交晚稻后期发生的一种真菌性病害,在南方稻区其发生面积有逐年扩大之势,据调查,杂交晚稻发病率为5%~10%,严重发生田块高达20%以上,一般的减产10%左右,严重的达20%以上,并且混入有毒的曲粒污染了稻谷的米粒,是晚稻生产上不可忽视的一种病害。
稻曲病发生严重与否,主要取决于以下几点:一是品种。凡是大穗大粒型品种发病较重,而细粒型品种发病较轻。二是气候条件。晚稻在抽穗阶段遇上长时间的阴雨低温天气发病重,反之发病较轻。此外,施肥也对该病的发生程度有着一定的影响,凡过时偏施氮肥以及穗粒肥用量过多,使杂交晚稻在抽穗扬花阶段贪青造成田间荫蔽,也会加重病害的发生。稻曲病病菌是在杂交晚稻抽穗前夕侵染,在乳熟期出现于稻穗谷粒上,一穗着生的病粒,少则1~2粒,多则达10多粒,被害谷粒不能结实,起初稻曲病很小,以后撑开外颖,露出淡绿色的块状物,即病原菌的孢子座。随着孢子座逐渐膨大包裹全颖,逐渐变为绿色,后龟裂散出墨绿色粉末,即病原菌的厚垣孢子。墨绿色粉末带粘性,不易随风飞散,被覆在稻曲表面。谷粒感染稻曲病,不但本身毁坏,形成有毒的“曲”,而且由于病粒消耗大量营养物质,造成养分分配失调,致使邻近枝梗上的谷粒结实率下降,从而导致粒数减少,空秕率增加。同时,加速穗颈早衰,米质变差。
根据稻曲病发生规律与特点,在防治上要抓好以下几点:① 抓好农业防治。包括选用抗病品种、科学施肥等,杂交晚稻穗肥不宜过迟、过多追施氮肥,以免造成贪青,加重病害发生;后期要降低田间湿度,促使稻株健壮生长,增强抗病能力。② 适时防治。在杂交晚稻抽穗前7天左右,是稻曲病病菌的初侵染高峰期,因此也是用药防治稻曲病的最佳时期。生长上一般可以掌握在水稻叶枕平(剑叶叶枕倒二叶叶枕相平),或者在叶枕平向后推2~3天用药。也可以晚稻全田1/3茎蘖的剑叶全部抽出时,为施药时间,此时距水稻抽穗约有7天,用药时间过迟或过早,防效均会下降。如需防治第二次,则在晚稻破口期,即破口50%左右施药,齐穗期防治稻曲病效果差。③ 选用对口药剂。目前,防治稻曲病的有效药剂较多,如己唑醇、氟环唑、苯甲·丙环唑、戊唑·多菌灵、碱式硫酸铜(铜高尚)、咪鲜胺、嘧菌酯等,均是可以选用的防治稻曲病的有效药剂。如可在水稻破口前7天每亩用30%爱苗乳油(15%苯醚甲环唑·15%丙环唑混剂)15~20毫升,加水40公斤喷雾,或在晚稻长势正常,短期内没有用过三唑类药物的,可以每亩用氟环唑、己唑醇纯药5~6克,或苯甲·丙环唑纯药9克,或戊唑醇纯药8~10克,加水45公斤均匀喷雾,防治稻曲病效果好。爱苗、拿敌稳(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和戊唑醇等主流药剂,第1次用药时间是在破口前5~7天,这1次用药是关键时期;在晚稻50%左右的齐穗时,再使用1次上述药剂,两次用药时间一般间隔10~15天,对稻曲病有良好的防治效果。苯醚甲环唑与丙环唑的复配剂,如30%爱苗乳油、30%世苗乳油、30%嘉润乳油等,不仅对稻曲病防治效果好,还对稻粒黑粉病、叶鞘腐败病、纹枯病等水稻真菌性病害也有较好的防效。
农药快讯, 2018 (16):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