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走访市场时,经常遇到农户提问:“吡虫啉与噻虫嗪,谁更适合小麦拌种?”基于这个问题,作者做了一个简单的剖析,供大家参考。
1 新烟碱类杀虫剂的发展历程
提及吡虫啉、噻虫嗪,就不得不讲新烟碱类杀虫剂的发展历程。根据所带桥链杂环的不同,可将新烟碱类杀虫剂分为3代,但这种分类方法仅仅是基于化学结构的不同,与杀虫活性无关。尽管新烟碱类杀虫剂内吸活性好,都有开发成种子处理剂的潜力,但从登记情况和实际应用面积来看,在种子处理剂这个品类中,主要还是吡虫啉和噻虫嗪。
第1代产品为氯代烟碱类,主要包括:吡虫啉(1991年,德国拜耳)、烯啶虫胺(1995年,日本武田)、啶虫脒(1996年,日本曹达)、噻虫啉(2000年,德国拜耳)等;第2代产品为噻唑烟碱类,主要包括:噻虫嗪(1999年,先正达)、噻虫胺(2002年,德国拜耳)、氯噻啉(2002年,南通江山)等;氯3代产品为呋喃烟碱类,主要包括呋虫胺(1994年,日本三井)等。
2 吡虫啉、噻虫嗪差异分析
吡虫啉和噻虫嗪都属于新烟碱类杀虫剂,尽管作用机理相似(可选择性抑制昆虫中枢神经系统烟碱乙酰胆碱酯酶受体,进而阻断昆虫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传导,造成害虫出现麻痹,进而死亡),但作为种子处理剂,噻虫嗪具有五大优势。
2.1 噻虫嗪活性更高
首先是结构上的差异,吡虫啉和噻虫嗪两者药效基团均为硝基亚胺,但是噻虫嗪的桥链和杂环部分引入新的基团,大大提高了对刺吸式和咀嚼式口器害虫的触杀及胃毒活性。其次是代谢产物差异,在昆虫体内噻虫嗪的主要代谢产物是噻虫胺,其对昆虫乙酰胆碱受体的亲和力高于噻虫嗪,因此具有更高的杀虫活性;而吡虫啉的羟基化代谢产物活性均有所降低。
2.2 噻虫嗪在水中溶解度高
噻虫嗪在水中溶解度是吡虫啉的8倍,因此,即便是在干旱环境中,也不影响小麦对噻虫嗪的吸收利用。研究表明,在正常的潮湿土壤中,噻虫嗪表现出与吡虫啉相似的防治效果;但在干旱的情况下,则明显优于吡虫啉。
2.3 噻虫嗪抗性水平低
吡虫啉自上市至今将近30年,害虫的抗药性发展也日趋严重。据报道,褐飞虱、棉蚜、韭菜迟眼蕈蚊等均已对其产生一定的抗性。河南西华棉蚜种群对吡虫啉处于极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达309.5~2,719.4倍。而噻虫嗪与吡虫啉在褐飞虱、棉蚜等害虫上交互抗性风险非常低。
2.4 噻虫嗪能增强作物的抗逆性,促进作物生长
噻虫嗪还有一个其他杀虫剂无法比拟的优势,就是具有促根壮苗的作用。研究表明,噻虫嗪可以激活植物抗逆蛋白,同时对植株体内的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脱落酸、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苯丙氨酸解氨酶产生影响,进而使作物茎杆和根系更加健壮,增强抗逆能力。
2.5 噻虫嗪持效期更长
噻虫嗪具有分子量小、辛醇-水分配系数低的特点,有很强的叶片传导活性和根部内吸性,因此药剂能快速、充分被吸收。当它被施用于土壤或种子上时,噻虫嗪很快被根部或刚萌芽的种苗吸收,通过植物体内的木质部向上输送到植株体各部,在植株体内滞留时间长,降解缓慢,同时其降解产物噻虫胺杀虫活性更高,因此噻虫嗪相比吡虫啉持效期更长。
基于噻虫嗪在生物活性、水溶性、抗性、促进作物生长、持效性等方面的优势,可以看出,相较于吡虫啉,噻虫嗪用于小麦拌种具有更加明显的优势。
3 含噻虫嗪药剂的登记情况
截至2018年8月,全国含噻虫嗪产品共计登记486个,其中原药产品64个,占13.2%;制剂产品422个,占86.8%;而悬浮种衣剂只有72个,占制剂产品的17.1%。其中,沈阳化工研究院(南通)化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腾收®(45%烯肟·苯·噻虫悬浮种衣剂;0.6%烯肟菌胺+1.8%苯醚甲环唑+42.6%噻虫嗪)是唯一一个噻虫嗪含量最高的种衣剂混剂。
腾收®登记用于小麦,防治纹枯病、蚜虫,种子包衣,有效成分用药量为180~360克/100千克种子。目前,公司正扩作到玉米,种子包衣,防治玉米蚜虫。
农药快讯, 2018 (18):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