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粉病及其防治技巧
作者:赵占周 更新时间:2018-12-18 点击量:3009

    白粉病,几乎所有农资人既熟悉它的特性,也知道如何选择药剂进行防治,看似没有多大必要在这里赘述。其实不然,因为每年不少地方某种作物上的白粉病依然在侵扰着农民,甚至因为不能及时抑制它的流行导致作物的收益大幅降低。就这一点看,说明我们对它了解得还不够。


    白粉病菌属于子囊菌门中的白粉菌目,营养体是有隔菌丝,无性孢子是非常发达的成串产生的分生孢子,有性孢子则是当它遇到不利于发育的环境或食物不足的时候,在一种由菌丝发育成的子实体(闭囊壳)中产生子囊及其子囊孢子。


    根据闭囊壳的形状及其外围的附属丝数量和形态、闭囊壳中的子囊数等特征,白粉菌目又划分成几个属。其中和农业关系紧密的有7个属,包括单丝壳属:瓜类白粉病;叉丝单囊壳属:苹果白粉病;白粉菌属:烟草、向日葵白粉病;球针壳属:梨树白粉病;叉丝壳属:核桃白粉病;钩丝壳属:葡萄白粉病;布氏白粉菌属:禾本科植物白粉病。这7个属中的病原菌都引起作物的各种白粉病。


    白粉病的症状有时候不大容易与霜霉病区别开,以至于有很多人往往在生产中把白粉病当做霜霉病去处置,或者把霜霉病当做白粉病去应对,甚或是同时使用两类不同防治靶标的药剂瞎蒙着打。选错了药或多用了药的后果都差不多,药效差、药害风险大、成本高、增加生态压力。


    那么,如何识别白粉病和霜霉病呢?从3个方面入手就很容易做到(以葡萄霜霉病和白粉病为例)。


    (1)看当时的温度和湿度,也就是你置身于作物间的感觉。霜霉病的发病适温偏低(孢子囊萌发适温18~24℃)、湿度很大(100%),在叶面或果面上有水膜或水滴的时候,昼夜温差大的季节晚上侵染,夏季在连续阴雨天侵染,当你发现是这种阴凉潮湿的天气时,作物又恰好有很多薄嫩的叶片或果实的时候,霜霉病的发生几率会很高。先考虑是否有霜霉病的发生。


    而白粉病的发生条件和霜霉病有所不同,首先是它对温度的要求比霜霉病菌高(分生孢子萌发适温25~28℃),另外,白粉病的分生孢子可以在高湿下萌发侵染,但在较低的湿度时也可以萌发,它的适宜湿度范围在40%~100%之间,高湿仅仅是白粉病流行的促进因素,不是基本因素。所以,当降雨偏少的温暖季节,如果遇到连续阴天光照不足感觉闷热的天气,或降雨后放晴的天气,白粉病的发生几率更高。


    (2)看症状表现,霜霉病和白粉病的病状,也就是侵染后造成寄主叶片不正常的初始表现,有些相似,都是在脉间出现失绿斑,但病情发展后的病斑,霜霉病逐渐形成受叶脉限制的角形斑,白粉病不是。病征方面,白粉病的白色或灰白色粉状物,可能出现在叶片正面或背面,但霜霉病的白色霉层只出现在叶片背面。白粉病覆盖在叶片背面或正面的白色霉状物显然是粉状的,类似于面粉一样,而覆盖在叶片背面的霜霉病,则是丝状的。如果肉眼不敢确定,借助普通放大镜也能看清。


    (3)大多数情况下,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的葡萄上因为温度与湿度上的独特性,要么发生霜霉病要么发生白粉病,但有时候两种病害也会同时混发,这就有必要借助显微镜来观察病部上的菌体形态是否有隔膜、是分生孢子还是游动孢子囊或孢囊梗。


    做了以上3个方面的事,对白粉病或霜霉病的症状识别也就清楚了。接下来说说,如何更有效地防控白粉病。


    第一,既然白粉病是在闷热的天气环境下发生,通风透光是最基本的条件,那么,我们就可以在栽植前期和有利于白粉病发生的季节或天气阶段,采取一些措施尽可能地提高田间的通风透光度,比如,合理密植加更宽的行距,合理修剪打开每棵树的光线。


    第二,白粉病菌是以掉落在叶面或果面上的分生孢子萌发成细长的芽管分泌分解酶穿透寄主的表皮层以后再变成球形、梨形或指形的吸器来汲取寄主表皮细胞内的有机营养物质,病菌一般不进入叶肉细胞而是集中分布在上下表皮附近。鉴于这一系列的侵染机制和过程,我们就可以采取一系列的对应措施来阻止病菌的侵染。


    (1)叶面喷施硅肥,提高叶片和果实表皮对分生孢子的抗性。


    (2)喷施诸如醚菌酯、吡唑醚菌酯、氟唑菌酰胺等呼吸抑制剂干扰分生孢子萌发和芽管伸长时的能量供给,阻止侵染甚至饿死病菌,保护作物(注意不同品种的药剂特点和缺陷,合理使用)。


    (3)喷施腈菌唑、己唑醇等通过抑制细胞膜甾醇合成来阻止病菌的萌发与侵染,杀死病菌,保护作物,治疗病害(但要注意药剂对作物生长的抑制性)。


    (4)通过喷施硫磺制剂或代森锰锌、福美双等多位点杀菌剂迅速杀死病菌,速效保护(但要注意气温对药效尤其是对作物安全性的影响)。


    (5)喷施枯草芽孢杆菌来破坏病菌的细胞膜,同时诱导植物细胞产生植保素等抑制病菌的侵染与扩展(最好和其它杀菌剂搭配使用,效果会更好)。


    (6)碳酸钠、牛奶等对白粉病也有明显的防效(但药效期短,适宜有机栽培模式)。


    (7)一些超细的植物油和植物精油产品也能够有效抑制病害的发生(但具体使用需要先行试验试用后才能大面积应用)。


    第三,选用抗病品种也是一种有效措施。

 

    第四,对于小麦白粉病,种子药剂处理也可以减少病菌的侵染。

 

    第五,除了硅,其它矿物质元素对白粉病发生的轻重也有关系,比如氮素过多会加重小麦白粉病的危害;磷素的使用是否适量适时也对小麦白粉病的加重或减轻有关;充足的钾营养当然会减轻小麦白粉病;钙、硫、锰和硼的合理使用,也能够减轻葡萄、番茄、小麦等作物上的白粉病。在生产管理过程中施用这些矿物质营养的时候,需要综合考虑它们对白粉病防效上的影响。


    以上是能够有效防控白粉病的选项性措施,在实际生产中要针对具体作物种类及其病害发生规律等因地制宜灵活组合使用。

 

农药快讯, 2018 (23): 57; 28.

tag: 白粉病  霜霉病  醚菌酯  吡唑醚菌酯  氟唑菌酰胺  枯草芽孢杆菌  

最近文章:
本文链接:http://www.agroinfo.com.cn/news_detail_11402.html
苏ICP备10201623号-1 工信部网站 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 农药快讯信息网
开户行:中国银行南京新港支行 帐号:488 466 545 445 收款单位: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25-86581148 传真:025-86581147 E-mail:nyxxz@263.net 邮政编码:210046 地址: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恒竞路3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