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中国农药制剂工业发展70年,以1983年4月(六六六、滴滴涕停产)和世纪交替为两个节点,分别经历了3个时期:
(1)1949.10—1983年:粉剂为主的开创期;
(2)1984—1999年:乳油为主的调整、发展期;
(3)2000年—至今:快速发展期。
本人有幸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药制剂工业发展的全过程,在庆祝中国农药工业发展70周年的日子里,我们首先要回顾在中国农药制剂产业的开创期,业界的前辈们所作出的伟大历史贡献,更要歌颂他们引领我们几代人走过的峥嵘岁月,正是这些峥嵘岁月,铸就了中国农药工业今天的辉煌。
在农药制剂工业领域,中国正在由生产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农药加工迎来了创新驱动快速发展的春天。抚今追昔、百感交集,展望未来、信心倍增!谨以此文献给70年来为中国农药及制剂工业的开创和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改革开放40年来为中国农药及制剂工业高速发展创造辉煌的前辈和同仁们,献给中国的农药事业!
1 为粮食而战——中国农药制剂加工首战告捷
70年前,中华民族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新中国诞生了!
中国人民建设家园、发展经济所面临的是长期战争留下的废墟,是饥饿、贫穷和落后。增产粮食、保障粮食的长期稳定供应既是当务之急,也是新中国的立国之本、发展之本。要完成这一历史使命,化肥、农药的配套发展举足轻重。从建国起至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的农药及制剂加工正是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奋斗着。当我们站在历史台阶上,回顾过去,中国人创造了一个奇迹:用全球7%的耕地解决了全球约20%人口的温饱问题。温饱问题的解决为今后实施党的改革开放、振兴中华的伟大战略,奠定了基本的物质基础。今天,我们每个农药人都会为中国农药工业曾经担负并胜利完成过这一伟大历史使命而感到自豪。
20世纪50~70年代,是中国农药工业制剂加工的开创期。旧中国留下的仅是作为卫生杀虫剂使用的滴滴涕实验性生产装置和相关的粉剂。其余可作为农药使用的仅有15种无机或矿物源产品,如硫酸铜、硫磺、氟化钠、氟化钾、砷酸铅、矿物油等,还有天然除虫菊、鱼藤、雷公藤、松脂、棉油等可作为农药用的植物源产品,用这些材料制成了粉剂、乳剂、水剂、油剂、毒饵、涂虫胶、蚊香、种子处理剂、烟熏剂等,这就是新中国农药制剂加工的全部家底。历史决定了中国农药及制剂加工起步的两大特点:一穷二白和仓促上马。当时的道路只有一条: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随着国家经济建设五年计划的启动,滴滴涕实现了大规模产业化,紧接着六六六研制成功投产了,并一跃成为产量最大的农药产品。1957年,中国第一个有机磷农药对硫磷投产了。此后,敌百虫、敌敌畏、甲拌磷、乐果等多个有机磷农药产品相继投产。不久,第一代的杀菌剂多菌灵、福美双,除草剂2,4-滴、除草醚等也先后产业化。这一时期的农药制剂加工以可溶性粉剂(SP)和可湿性粉剂(WP)为主。20世纪60年代起,伴随着有机磷系列等新农药产品的问世,乳油(EC)、颗粒剂(GR)和水剂(AS)等剂型开始投产。期间,由于十年动乱,农药制剂工业的发展受到严重破坏。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农药及制剂工业仍然坚持发展,按照国家计划生产,与农业生产相配套,保障了供给。为粮油棉增产、解决全国人民的温饱作出了历史贡献。同时,也为国防建设、爱国卫生、疾病防治、林业、畜牧业等方面的需要提供了必要的农药产品。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的农药制剂工业登上了第一个台阶,具体体现在:
(1)产量的大突破,全国农药制剂总产量达150万吨。其中粉剂产量110万吨(占73.68%),可湿性粉剂产量14万吨(占9.29%),乳油18万吨(占12.15%)。
(2)剂型开发大突破,以固体制剂为重点,剂型种类发展到20多个,制剂规格120余种。中国农科院、北京农业大学、沈阳化工研究院、安徽省化工研究所、上海市农药研究所、南京林业大学、浙江省化工研究所、湖南省化工研究所等高校、研究院所和许多农药加工企业紧密合作,以六六六、对硫磷、滴滴涕、敌百虫、多菌灵、拌种灵等农药的固体制剂的产业化为突破口,相继开发了乳粉、可湿性粉剂、颗粒剂、可溶粉剂、超低容量剂、油雾剂、悬浮剂(SC)等剂型。这一时期,农药制剂以固体制剂为主,各种固体制剂的年产量高达130万吨以上,占全部制剂产量的85%。
(3)制剂加工装备实现了零的突破。以雷蒙机和后期研制投产的超细机械粉碎机为龙头的农药粉体加工生产线,完成了这一时期累计千万吨以上的农药制剂加工任务,奠定了中国农药制剂工程技术的基础。
(4)乳油制剂和农药用乳化剂的开发投产同时起步。由于有机磷农药的剂型大多是乳油,需要性能优秀的乳化剂和复配乳化剂。大批有机磷农药的投产,推动了中国农药乳油剂型和农药用乳化剂的发展。沈阳化工研究院、上海市农药研究所、钟山化工厂、安徽省化工研究所等在20世纪60年代合成了多种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和作为复配乳化剂主要组分的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烷基苯磺酸钙,并在南京钟山化工厂等企业投产。虽然,当时乳油的产量并不大,但这一期间的工作促进了中国20世纪80年代起的乳油大发展,为乳油成为20世纪末中国最主要的农药剂型做了充分的准备。
中国农药制剂的开创期(1949.10—1983.3),始于六六六、滴滴涕,旺于粉体制剂,其间遭遇10年动乱,历时30余年。尽管道路曲折,但成绩斐然,为中国的农药工业发展作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更让我们尊敬的是做出这一重要历史贡献的老一代专家、领导和职工们,他们的功绩将永载中国农药发展的史册。
2 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中国农药制剂工业实现大调整、大发展
2.1 大调整推进了大发展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决策,使中国的农药制剂工业进入了大发展时期。1983年4月,国务院关于停止生产高毒农药六六六、滴滴涕的决定,直接推动了中国农药及剂型结构的大调整,带动了大发展。在1983—2000年,中国的农药制剂工业高速发展,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绩,并为21世纪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这具体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1)剂型种类和制剂规格数量大幅提升,剂型结构得到重大调整
伴随着有机磷及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和各类超高效农药原药的投产,为适应改革开放后的新农村多种经营的需求,制剂加工工业紧抓机遇、加速发展,剂型种类和制剂规格数量得到大幅提升。到2000年,中国登记生产的农药剂型达到43种,比20世纪70年代翻了一番,登记的制剂规格达2,800多种,比20世纪70年代增长了20多倍。一批新剂型制剂(如悬浮剂、种衣剂、静电喷雾剂、静电喷粉剂、气雾剂、微囊剂等)开始投产并获得农药登记。剂型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与20世纪70年代相比,乳油的产量和制剂数占比由12.15%上升到50%以上,可湿性粉剂、粉剂等固体制剂占比由85%下降到25%左右。全国农药制剂加工能力达150万吨,年产量100万吨左右。农药制剂中的活性物含量平均达30%左右,比20世纪70年代提高了一倍多。在此期间,全国农药企业发展到2,400多家,其中制剂企业2,000多家。
(2)制剂工艺和装备水平显著提高
可湿性粉剂工艺装备的技术改造普遍实现了“三级跳”,即由雷蒙机升级到超细粉碎机,进一步升级到气流粉碎机,并开始试用和推广沸腾床粉碎系统。与粉体加工系统配套的还有各种高效混合机(包括双螺杆型、犁刀型、无重力型等)、各种高效除尘设备、粉体输送设备等。全套产业化水平与国外同类型企业相当。伴随着国产助剂新品的投产和使用了部分进口助剂,乳油、悬浮剂的制剂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农药水剂普遍推广使用了润湿剂等喷雾助剂,减少了农药流失,显著提高了药效。
(3)产品质量普遍提高,制剂标准与国际接轨
中国农药制剂长期存在的可湿性粉剂悬浮率低下(平均仅35%~40%)、乳油的乳液稳定性和悬浮剂的物理稳定性等代表制剂总体水平的指标不过关,经过这一时期的攻关已得到普遍提升。可湿性粉剂悬浮率提高到60%~80%,与国际水平相当。悬浮剂严重分层结块的现象大多得到解决。可湿性粉剂、悬浮剂中的不少产品和41%草甘膦水剂已出口到国际市场。主要农药剂型的《农药产品标准编写规范》都进行了修订或编制,标准制定和检测方法普遍与FAO标准和CIPAC检测方法接轨。
(4)包装技改突飞猛进
液剂自动包装线和粉剂自动包装机的普及,一改数十年手工包装的落后局面。不少农药包装车间已配备空气净化系统和“三废”处理装置,劳动环境显著改善。产品包装面貌一新。液剂玻瓶包装、粉剂大袋包装的历史一去不返。聚酯瓶、氟化瓶、各种塑料袋、铝箔袋和钙塑箱等新型包装材料所组成的多规格的农药产品包装新系统,适应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多种需求,促进了农药市场的繁荣。
2.2 科技先行、环境友好农药新剂型的研究和产业化开发
中国农药制剂工业因家底一穷二白和十年动乱的破坏所导致的长期落后,使得20世纪80年代的剂型结构调整显得多少有些被动。当时面临农药原药生产的结构变化和市场的需求,除了扩大乳油的生产外,没有其他可供选择的新剂型。正当我们的乳油年产量增长到50万~70万吨的时候,经济发达国家正在大力开发和推广对环境安全的水基化等农药新剂型,以改变传统农药剂型对环境造成的严重污染。中国为生产乳油每年配入产品中的甲苯、二甲苯等有机溶剂高达35万吨,对土壤、水源、大气、食品、生产场所、仓储、运输等造成的污染和危害十分严重。而超高效除草剂等农药的普及,则对农药粉类剂型产生漂移所引起的药害和污染提出挑战,中国农药剂型亟待更新。
为了改变中国农药剂型发展的被动局面,国家从“六·五”到“十一·五”期间,加大了对农药及制剂加工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项目涵盖制剂新品研发、新剂型研究、制剂工程化、新助剂研发推广等。多年来,仅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十·五”前为国家科技攻关项目)所获成果达300余项,有力地支持了当前的生产和长远的发展。
1992年初,化工部首次组建了“中国农药剂型考察团”,对日本、美国、英国和印度的21家跨国公司和相关高校、院所就农药新剂型研究、开发、工程化及生产现场进行了系统的考察,并建立了交流和合作关系,历时近2个月。这次考察打开了中国农药新剂型研发对外广泛开展技术交流和合作的新局面。此后,多家跨国公司作为投资方的农药合资、独资企业相继建立,农药企业对外贸易迅速扩大,拓宽了农药新剂型的国际科技交流和合作的渠道。为了增强对农药新剂型开展专业化研究的力量,1994年经化工部批准在安徽省化工研究院组建化工部农药剂型工程技术中心(后更名为安徽省国家农药剂型工程技术中心)。1989年3月起,在化工部、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的直接领导下,历时3年,就农药剂型的更新问题开展了广泛的国内外调研。1992年6月,经中国政府与联合国联合批准,决定开展双边国际合作,在江苏省南通市组建联合国农药剂型开发中心。并分别于1994年10月建成了国际一流的农药新剂型实验研究中心,1997年建成了工程化示范工厂(含年产1,000 t/a水乳剂、3,000 t/a悬浮种衣剂和500 t/a农药新助剂N-2号生产线),后来又于2005年5月建成了第2个工程化示范工厂(含年产1,500 t/a悬浮剂、500 t/a微囊悬浮剂、500 t/a挤压法水分散粒剂生产线)。通过联合国项目,中方已累计派出200多人次到发达国家的相关企业和机构接受专业技术培训和深造,联合国方面也累计派遣了近200人次的国际专家来中国指导农药新剂型的研究开发,使中国水基化农药新剂型研发的技术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此外,中国农科院、沈阳化工研究院、上海市化工研究所、江苏省农药研究所、浙江化工研究院、湖南省化工研究院、广州市化工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南开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和许多农药企业都纷纷调整科研资源,加大了对农药新剂型研发的投入,建立了相应的研发机构。农药新剂型的研究队伍空前壮大。
1990年以来,中国在环境友好的农药新剂型研究方面已获得了多项成果。其中在水乳剂(EW)、悬浮剂、悬乳剂、水分散粒剂(WG)、微囊悬浮剂、种衣剂和微乳剂(ME)方面尤为集中,并已开始实施成果转化。在种衣剂领域,中国农业大学、联合国南通农药剂型开发中心等分别在良种包衣配方的系统研究和配方材料与种衣剂性能构效关系研究、低温连续化超微粉碎制种衣剂工程化技术开发及水稻种衣剂开发等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成果转化和推广,为中国种衣剂行业的开创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科技先导作用。安徽省化工研究院在悬乳剂、微乳剂方面的研究成果尤为突出。其研发的乙草胺·莠去津悬乳剂在宣化农药厂产业化后,很快成为中国北方玉米地的主要除草剂品种,在这一成果配方思路的启发下所开发的类似悬乳剂复配除草剂品种已发展到10多个产品。联合国南通农药剂型开发中心所开发的水乳剂、悬浮剂、微囊悬浮剂、水分散粒剂等新剂型成果达100多项,其中已有60多项分别在江山农化、江苏宝灵化工股份公司及全国多家农药企业投产,并且在悬浮剂、微囊悬浮剂和水分散粒剂中的多个制剂产品已出口国外。其他单位的研发工作也同样成果斐然。
多年来,在中国农药工业协会和化工科技总院的组织及指导下,为推广水基化农药新剂型开展了大量的交流和技术培训活动。其中,仅联合国南通农药剂型开发中心就举办了各种类型的推广会、报告会、新剂型研发技术培训班等,累计达200多场,受培训的各类技术人员达1万多人次,并就环境友好农药新剂型的研发累计举办了9次国际学术交流会。
20世纪80~90年代以来,在环境友好的水基化农药新剂型这片处女地上,中国的农药剂型科学家们带领科技人员所从事的大量的、系统的开拓性工作,包括实验条件开发、配方和工艺研究、应用基础理论研究、工程化研究开发、标准和制剂检测、技术推广、人才培养、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多方面,为中国农药剂型的更新换代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为21世纪中国农药制剂产业的发展进入快车道夯实了基础。
中国农药制剂工业迎着21世纪的曙光,剂型科技创新、更新换代的序幕徐徐拉开。
3 创新驱动——中国农药制剂产业进入快速期
21世纪以来,环境安全农药新剂型在全行业推广,中国农药制剂进入快速发展期。
3.1 安全环保的新剂型技术迅速推广和产业化
在1999—2009年的10年中,悬浮剂、水分散粒剂、水乳剂、微乳剂、悬浮种子处理剂、悬乳剂、微囊悬浮剂等农药新剂型产品在中国农药行业先后产业化。新剂型制剂产品数量占全部农药制剂产品的比例为:1998年2.6%、2005年10%、2008年17.2%。
在2009—2019年的第2个10年中,中国农药制剂行业的发展进入快车道。环境友好新剂型产品的占比为:2012年达到24.66%,截至2018年底已上升到45.68%(表1)。在此期间,全行业对乳油中轻芳烃等有毒有害溶剂系统实施严格的限量和技术改造,对粉体加工过程实施了自动化清洁生产改造,乳油、可湿性粉剂等老剂型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能大幅提升。中国已建立了严格的农药标准系统,其中产品标准多采用国外标准的技术指标和检测方法,尤其是通用方法几乎全部等同或等效采用了国际标准。中国农药制剂产业已全面与世界农药接轨。这10年来,中国的农药制剂产量已增长到250万吨,成为百万吨级的农药制剂出口国。
表1 2012、2018年主要农药产品剂型占比(%)
剂型 |
EC |
WP |
AS |
SC |
WG |
ME |
EW |
SP |
GR |
SL |
OD |
SG |
CS |
2012占比 |
39.30 |
24.10 |
7.58 |
5.49 |
2.31 |
2.25 |
2.00 |
1.89 |
1.38 |
0.66 |
0.64 |
0.30 |
0.16 |
63.40 |
24.66 | ||||||||||||
2018占比 |
26.10 |
19.10 |
9.30 |
14.00 |
5.90 |
3.20 |
3.40 |
1.80 |
2.20 |
0.90 |
3.40 |
0.92 |
0.66 |
45.20 |
45.68 |
注:此表按农药产品登记数据统计,截至2012年底,登记产品数:26,218,其中制剂:23,284。截至2018年12月31日,登记产品总数:41,514,其中制剂:36,680。可溶性液剂:SL,油悬浮剂:OD,可溶粒剂:SG,微囊悬浮剂:CS
3.2 成为百万吨级的农药制剂出口大国
目前,中国农药制剂行业共有获得产品登记证的制剂企业近2,040家,其中同时生产原药的有691家。截至2018年12月31日,在41,514个登记产品中,计有制剂产品36,680个(含卫生用药制剂2,404个),原药3,834个。
中国曾经长期农药短缺,1990年,原药产量仅为22.7万吨,1998年达40.7万吨。经过20多年的努力,现在的产量已远超国内的需求量。2016年,中国农药产量达到近十年来最大产量,为377.8万吨;2018年,中国农药产量为208.3万吨,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农药原药供应国(表2)。
表2 2008—2018年中国农药产量
年份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数量(万吨) |
190.2 |
226.2 |
268.4 |
264.8 |
354.9 |
319.0 |
374.4 |
374.1 |
377.8 |
294.1 |
208.3 |
中国的农药制剂生产能力已达800万吨/年。2011年以来,全国农药制剂行业每年加工农药原药近50万吨,制剂产品的年产量保持在230万~250万吨之间,其中150万吨制成商品农药用于国内市场,80万~100万吨农药制剂用于出口(表3)。出口产品的目的地分别为亚洲、南美洲、北美洲、欧洲、非洲和大洋洲。
表3 近年来中国农药制剂出口数量
年份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数量(万吨) |
75.48 |
85.68 |
99.27 |
102.49 |
96.38 |
87.93 |
96.13 |
3.3 产业化制造技术全面提升
在1999年前,农药加工长期处于离散型生产模式,作坊式制造,剂型以乳油、可湿性粉剂等为主。
2000—2010年期间,伴随着水乳剂、悬浮剂、水分散粒剂等环境友好农药新剂型的推广和普及,逐步开发和推广流程型生产线,制剂产业化技术进步加快。
2010年以来,制剂产业化水平的提升进入高潮期,至今方兴未艾。
伴随着“农药制剂工程技术”理念的提出和多项制剂加工示范工程的推广,制剂行业掀起了产业化技术全面升级改造的热潮。近10年来,中国农药制剂生产技术水平在以下6个方面获得了显著提升。
3.3.1 EC、SL、EW、ME等剂型生产线实现了全流程技术升级
摒弃了磅秤、高位槽等陈旧的进料系统,取消了劳动密集型的手工灌装。简化生产流程,使用计量模块、积分式流量计等直接投料,生产线纵向布局并连接到自动或半自动包装线。
3.3.2 SC、OD等剂型的连续化生产技术得到普及
淘汰了球磨机、砂磨锅等粗犷的湿磨装备,设计和推广了低温连续化沙磨(硃磨)制剂生产线,匹配了相应的自动或半自动包装线,普及了L形的生产线布局。
3.3.3 WP等粉体制剂实施了清洁化生产新流程
革除了雷蒙机等粉碎系统和原始的手工包装,普及了气流粉碎制粉体制剂的连续化生产流程和除尘系统,配套了粉体自动包装线或手动包装机械。
3.3.4 WG制剂生产线
开发和新建了多套挤压法连续化制WG生产线。针对农药类别单一、产量较大的WG生产,开发投产了一批粉碎、制粒、干燥、包装等多个工段的全流程连续化生产线。
3.3.5 建成一批新剂型、新工艺的生产线
主要有界面聚合或原位聚合制CS生产线、喷雾干燥制WG生产线、WG(泡腾制剂)生产线、GR(飘浮大粒剂)制粒-包装连续化生产线、喷雾干燥-沸腾床造粒全流程智能操作制WG(或SG)生产线。
3.3.6 观点得到体现和实施
以安全和清洁生产为主线科学设计制剂工厂和车间布局的观点,农药制剂生产需要在工程技术水平上大幅度提升的观点,生产管理中重视交叉污染防范的观点等,已在多家制剂企业中得到体现和实施。
现在,中国已有一批制剂工厂及生产线能与发达国家的同行相媲美。
3.4 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药制剂产业发展之路
70年来,尤其是21世纪以来,中国农药制剂行业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把建成世界农药制造强国的目标不断地与中国的社会、经济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程度紧密结合,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药制剂产业发展之路。
3.4.1 以持续提高制剂的防治效果为发展主线,实现了国内农药使用量的零增长
数十年来,为保证农业生产的需要,伴随着高效、低毒、低残留新农药的多次更新换代,面临着防治面由病虫害为主扩大到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的需求,中国农药制剂行业与原药生产相匹配,以增效、精准和安全用药为目标不断开发新的制剂产品,使得近10年来,中国国内对商品农药的需求总量保持在基本稳定的水平上。尤其是2015年农业部提出了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以来,中国农药制剂行业进一步加速高效低风险农药制剂的研发,近3年来制剂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用药量不断降低。
3.4.2 以绿色防控为目标,不断提升制剂产品的安全水平
农药的安全是社会最关心、政府最重视的问题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对农药产品安全性的要求已上升到农药产品需要对作物、人畜、环境、生态和农产品都安全。中国农药制剂行业正是朝着这一方向快速发展着。在2013—2018年每年新农药登记中,微毒/低毒农药数量占本年度新农药登记数量比的年平均值为96.4%。截至2013年,在中国累计有效登记的农药产品中,属低/微毒的占78.3%。截至2017年底,这一比例上升到83.1%。2013年起,中国农药制剂行业按照HG/T 4576—2013《农药乳油中有害溶剂限量标准》的要求,通过技术改造普遍提升了农药乳油的安全性能。许多企业已提前做好技术准备,按已公布的农药助剂禁限用名单(征求稿意见),迎接政府新的农药助剂监管要求。2017年新修订的《农药管理条例》正式颁布实施以来,中国加快了对高毒农药的淘汰。在新修订的“农药登记资料要求”中全方位对农药安全性提升了申报资料的技术要求,中国已成为农药准入安全性技术要求最严厉的国家之一。中国农药制剂行业已认识到,农药安全性要求的内涵是与时俱进的这一规律,正在变压力为动力、变被动为主动,矢志不渝地以绿色防控为目标奋勇前进。
3.4.3 科技先导,创新驱动,加速发展
多年来,中国农药制剂行业不断融入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实施创新驱动,加速发展。面临粉体和乳油剂型长期占75%以上的落后局面,在以往对环境友好一系列农药新剂型研发取得系统成果的基础上,21世纪以来中国农药制剂行业快速实现了产业化。尤其是近10年来,制剂行业从业外大规模引入了均质、砂磨、沸腾床粉碎、激光粒度分析、流变性测定、红外快速水分测定等方面的上百种现代化装备、仪器及多个系列的新助剂、新材料,开展组合创新。在环境友好农药新剂型、新制剂全行业产业化推广的同时实施了制剂生产的连续化、自动化技术改造。现在中国农药加工业从剂型种类到制剂生产的技术水平都与世界水平接轨了。中国农药工业协会从2008年起,每两年举办一届的“环境友好农药制剂加工技术及生产设备研讨会”为业内提供了一个定期交流的平台,近千名业内外技术人员与会就农药制剂的发展开展交流,为下一周期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导向作用。30多年前,中国农药制剂的研发人员不足100人,现分布在农药企业、助剂企业、研究院所和高校等不同规模的制剂研发机构已有上千家,研发人员近5,000人。在中国的农药科技领域,农药制剂研发已成最热门的专业之一。
4 展望
21世纪的历史车轮加速了社会文明的进步。时代对农药不断赋予新的安全、绿色、高效要求,已成为农药制剂产业发展的导向;创新驱动,是今后农药制剂工业发展永恒的动力。历经70年峥嵘岁月的中国农药制剂产业,将会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展望未来,中国农药制剂产业发展正面临着从未有过的广阔空间。伴随着农药使用安全、减量要求的不断提升,从田头到餐桌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完善,农药制剂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新一代药物传导技术的研发将被加速推进,低风险、高药效、带有各种精准施药功效的制剂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将会成为农药制剂产业发展的主流。农药的利用率将显著提高,农药制剂产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将普遍提升。
新的植保技术和施药机械的普及,与之匹配的“中国式”飞防用制剂、芽期封闭除草剂、水田用飘浮粒剂、新型种子处理剂、低VOC的各种液体制剂、控制释放剂等将成为大吨位的制剂产品。
微囊及按需释放控制、喷施药液防飘移、纳米材料制剂、载体水面飘浮和药物扩散、渗透膜药物传导、种子丸粒化、药液耐盐等专用技术的研究成为热点,并加速成果转化。
各种特色小宗作物用安全环保药剂的开发和产业化将产生更为显著的效益。
卫生用药,森林、绿化和园林保护,工业防霉,鱼牧业杀寄生虫等方面的用药将会突破15%~20%的市场份额,相关的安全、环保制剂产品的开发必将会成为制剂发展的第二战场。
生物农药制剂是优先发展的绿色农药品种,是未来制剂产品开发的新领域。优化微生物休眠环境、延长制剂货架寿命,增强微生物萌发和定植能力,提高药效等核心技术将成为攻关的热点,并推进微生物农药产品的发展。
随着制剂制造科技进步的加速,科学和经济规律将引导中国农药加工业务布局的调整,主要表现在:
(1)委托加工业务的兴起。
(2)制剂加工中心的形成和壮大。
(3)专利技术、专有技术的有偿转让。
(4)优胜劣汰,企业兼并重组。
中国农药制剂行业直面国内市场,在“做精、做新、做强”的基础上,将更有实力和优势进入国际市场,成为农药制剂的出口大国。
融入人工智能,加速关键技术的产业化开发,打造制剂制造强国,是中国农药制剂今后发展的目标。目前,人工智能正在加速融入到中国农药制剂的生产过程,进而将通过大数据和高通量平台的应用融入到制剂配方和工艺研究等多个领域。全球新一轮工业革命已经到来,中国农药制剂行业决心抓住机遇,为建成农药产品制造强国加速前进! (来源:《中国农药》2019年第8期)
农药快讯, 2019 (18): 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