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分别针对江苏中、强筋小麦,弱筋小麦提供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技术方案,精彩内容不容错过!
江苏中、强筋小麦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技术方案
1 技术方案概述
江苏地跨长江中下游和黄淮平原两大冬麦区,适合种植的专用小麦主要是中筋和弱筋小麦,部分地区可以生产优质强筋或中强筋小麦,品种类型有春性红皮小麦和半冬性白皮小麦。受气候多变、阶段性降水偏多、土壤类型多样与前茬作物腾茬时间不一等气候条件和生产条件的影响,小麦生产过程中病虫草害和逆境发生概率较高。
本技术方案针对中、强筋小麦生产中影响绿色高质高效的限制因素与减肥减药要求,通过“优质中、强筋品种选用+机械适播匀播壮苗技术+控氮后移技术+逆境绿色防控”技术,实现中、强筋小麦绿色高质高效,产量达到450~550 kg/亩,品质符合相关标准或面粉加工企业需求,其中强筋小麦符合GB/T 17892—1999《优质小麦 强筋小麦》中二级强筋小麦品质指标,即籽粒硬质,角质率>70%,容重≥770 g/L,水分≤12.5%,不完善粒≤6.0%,籽粒粗蛋白质含量(干基)≥14.0%,降落数≥300 s,面粉湿面筋含量(14%水分基)≥32%,面团稳定时间≥7.0 min,评价≥80分。中筋小麦籽粒品质要求容重≥770 g/L,水分≤12.5%,不完善粒≤6.0%,籽粒粗蛋白质含量(干基)12%~14%,面粉湿面筋含量(14%水分基)≥26%,沉降值(40±2)mL,降落数200~300 s,面团稳定时间3.0~7.0 min。
2 技术方案详解
2.1 优质中、强筋品种选用与药剂拌种
(1)因区选种
根据江苏省小麦品质区划,分区选用适合当地生态和生产条件的高产、优质、抗病(主要是赤霉病、白粉病、纹枯病)性强的中、强筋小麦品种。其中淮北麦区选用强筋半冬性白皮小麦品种和中筋半冬性白皮小麦品种;苏中地区以中筋春性红皮小麦品种为主,搭配偏强筋春性红皮小麦品种;苏南地区以中筋春性红皮小麦品种为主。同时推动建立专用小麦生产基地,强化与面粉加工企业和食品加工企业联动,实现优质、专用、高效生产。统一品种布局,才能确保中、强筋小麦品质相对一致,为统一生产管理、分品种专收专储和优质优价等奠定基础。
目前适合江苏省大面积优质高产的半冬性中筋小麦品种有淮麦33、徐麦33、徐麦30、淮麦40、济麦22、百农207、连麦7号、连麦8号、徐麦35、淮麦35等,春性中筋小麦品种有扬辐麦4号、扬麦23、扬麦20、扬麦16、扬麦25、镇麦10号、苏麦188、宁麦14、宁麦24等;半冬性偏强筋小麦品种有淮麦20、烟农19、郑麦9023、郑麦366、新麦26、济麦44、济麦229等,春性偏强筋小麦品种有镇麦168、镇麦12、扬富麦101、宁麦26等。
(2)药剂拌种
针对小麦散黑穗病、纹枯病等系统侵染病害与土传病害发生情况,加强小麦种子处理,选用相应药剂切实做好种子包衣、药剂拌种,可以推迟小麦白粉病、纹枯病等病害的发病时间,减轻秋苗发病,压低越冬菌源,严格控制拌种用药量,禁止超量用药;拌种后立即播种,现拌现用,当日播完。适期早播小麦也可适用化控制剂拌种,促进生根、发蘖、壮苗。
旱茬小麦防治地下害虫应立足播种前药剂拌种和土壤处理,部分发生严重的田块可以在春季采用毒饵法补治。
2.2 机械匀播壮苗技术
2.2.1 适量播种
在适期范围内播种,有利于增强产量与品质的协调。淮北旱茬小麦播种适期在10月上、中旬,稻茬小麦播种适期在10月中、下旬,适期范围内播种基本苗数控制在12万~18万/亩,越冬期茎蘖数50万~60万/亩,拔节初高峰苗数达90万/亩左右,成穗数40万~45万/亩。淮南稻茬小麦播种适期在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适期范围内播种基本苗数控制在12万~16万/亩,越冬期茎蘖数35万~40万/亩,拔节初高峰苗达60万~70万/亩,成穗数30万~33万/亩。
迟播小麦基本苗应适当增加,随着播期推迟,种子田间出苗率下降,因此不同播种期之间适宜播种量差距较大。一般要求正常情况下过了播种适期,每晚播1天,播种量应增加0.5 kg/亩左右,但基本苗最多也不宜超过预期穗数的80%。
2.2.2 机械耕播技术
(1)稻茬小麦
水稻收获前7~10天及时断水,保证收获时土壤墒情适宜,便于机械作业。水稻收获机械要有碎草匀铺装置,留茬高度10 cm以下,碎秆长度控制在5 cm左右,抛撒均匀,匀铺不到位时须人工辅助撒匀。如果稻草切碎长度过长或水稻收获时留茬高度过高,收获后应采用专用秸秆粉碎机进行粉碎,秸秆粉碎机要匀速行驶,粉碎刀要贴近地面,确保留茬及秸秆粉碎彻底、分布均匀。选用90马力以上大中型拖拉机耕翻或深旋灭茬还田,耕翻深度要求20 cm以上,耕翻后须旋耕或耙地将土壤整细整平待播;旋耕埋草深度应至少达到12 cm以上,最好达到15 cm左右,防止秸秆富集于播种层。
在确保秸秆还田和整地质量的基础上,墒情适宜(土壤含水量在田间相对持水量80%以下)时,可采用机械条播方式播种,一次性完成旋耕、开沟、播种、覆土、镇压等工序,播种时根据土壤墒情调节播种深度,墒情控制在2~3 cm,土壤偏旱时深度调节为3~4 cm,行距20~25 cm。播种质量要求是:播深适宜、深浅一致、出苗均匀、苗量合理。复式作业播种机作业时,如遇草量较大、碎草匀铺不到位等情况,可在播前增加一次旋耕灭茬作业,以确保播种质量。如土壤湿度过大,可采用改进的带状条播机播种。
(2)旱茬小麦
淮北和丘陵地区前茬是玉米的,收获时要将秸秆切碎匀铺,碎秆长度控制在5 cm左右。旱茬小麦推介1年深耕或深松、2年旋耕整地相结合的耕整地再播种的方式,间隔2~3年深耕或深松1次。耕深23~25 cm,破除犁底层,掩埋前茬秸秆,然后及时耙地或镇压;或深松30~35 cm,打破犁底层,再旋耕15 cm,将粉碎的秸秆与耕层土壤充分混匀,而后耙压,破碎坷垃,沉实土壤,利于根系下扎,防止透风跑墒,保苗安全越冬。耕整好地后,用小麦宽幅精播机或小麦半精播机播种,播种深度3~4 cm,行距20~25 cm。当0~40 cm土层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70%时,要先造墒再播种,保证小麦及时出苗。
2.2.3 开沟防旱降渍技术
江苏淮北地区小麦生育期间常会遇到季节性干旱,淮南地区常会遇到季节性多雨,田间渍害时有发生,提高麦田灌排水能力,培育分布深广、活力旺盛的根系,是稻茬小麦高产稳产的重要技术环节,也是淮北旱茬小麦稳产的重要环节。
稻茬和旱茬麦田均要求播种前后因墒适时开沟,实现三沟配套,竖沟、腰沟、田头沟逐级加深,沟沟相通。高产麦田要求竖沟25~30 cm深,腰沟35~40 cm深,田头沟45~50 cm深,沟宽20 cm左右,以利于排水、增加耕作层透气性。开沟机开挖田内沟,注意均匀抛撒沟泥覆盖麦垅,减少露籽,防冻保苗。
2.2.4 播后镇压技术
带镇压器的播种机要注意随播随镇压,注意镇压质量,用不带镇压器的播种机播种或镇压质量不高的田块应在播种后墒情适宜时尽早用镇压机镇压,使耕层紧密,以利于提高出苗率,促进全苗、齐苗和保墒防冻,确保安全越冬。如播后墒情不适合镇压,也应在冬前选择晴好天气及早镇压。
2.3 控氮后移技术
(1)因产因质定量施肥技术
根据中、强筋小麦产量水平、品质要求确定合理的肥料用量。一般亩产450~550 kg,中筋小麦总施氮量控制在14~16 kg/亩,N∶P2O5∶K2O采用1∶0.5∶0.5的比例配合施用磷、钾肥(可因土壤地力差异适当调整);强筋小麦总施氮量控制在15~17公斤/亩,N∶P2O5∶K2O采用1∶0.6∶0.6的比例配合施用磷、钾肥,可因地力差异调整配比。有条件地区可以推广施用新型高效肥料,如缓控释肥、生物有机肥等。
(2)控氮后移施用技术
根据中、强筋小麦产量结构特征、生长发育特性与群体质量要求,合理调整氮肥运筹比例,氮肥后移,氮肥的基肥∶壮蘖肥∶拔节肥∶孕穗肥=5∶1∶2∶2,即基肥占施氮总量的50%左右;壮蘖肥(3~5叶期前后施用,促平衡、促低位分蘖生长)占10%左右。淮南地区和淮北晚播小麦如果苗期长势平衡可以不施,淮北适期播种小麦应施用;大面积生产中拔节肥和孕穗肥可一次施用,在倒3叶至倒2叶期间施用,高产田提倡分两次施用,拔节肥(基部第一节间接近定长、叶龄余数2.5叶时施用)占20%,孕穗肥(叶龄余数0.5左右时施用)占20%;高地力条件下可以选用3∶1∶3∶3方式;磷、钾肥基追比5∶5或6∶4,追肥在拔节期施用。推介使用机械施肥技术、种肥一体化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等,以提高肥料利用效率。
(3)根外追肥技术
根据中、强筋小麦花后天气与植株生长情况,推介后期结合病虫防治喷施生长调节剂、尿素或磷酸二氢钾等,可促进籽粒产量提高,并利于品质改善。
2.4 逆境绿色防控技术
2.4.1 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
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式防控病虫草害。
农业防治:精选种子,汰除病粒,推广精量播种,提高群体质量,推广平衡施肥技术,使用经高温腐熟的有机肥料,轮作换茬,清理田园等。
生物防治:应用生物类及其衍生物防治病虫害。
物理防治:应用灯光、色板、性诱激素、网具等诱(捕)杀害虫。
药剂防治:根据田间病虫草发生特点,选准药剂,适时适量防治。并注意合理混用、轮换交替使用不同药剂,克服和推迟病虫害抗药性的发生和发展。
(1)适期化除技术
应根据草相、草龄、墒情等适期使用药剂,重点抓好冬前化除工作,早春根据草情做好补治工作。播后芽前墒情适宜时,可封杀杂草。冬前对播种时未封闭化除或效果不理想、杂草达标田块(一般禾本科杂草每平方尺50株以上、阔叶杂草每平方尺10株以上),及时根据草相及优势草种,选准药剂,进行喷药化除。春后对于草害已达到防治指标的田块,要在小麦拔节前的冷尾暖头、日均温8℃以上(一般在2月下旬至3月上旬)抢晴用药,并避免在寒流来临前后3天内用药,以防发生冻药害现象。
(2)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中后期重点抓好纹枯病、白粉病和赤霉病等病虫害防治。
纹枯病:在返青期至拔节期,当病株率达到10%时及时均匀喷雾防治,重病田隔7~10天再用药防治1次。
白粉病:以上部3片功能叶病叶率达5%左右或病株率达15%左右为防治标准。对早春病株率达5%的田块,可提早防治1次,减轻后期危害程度和防治压力。
赤霉病:于小麦开花初期采用氰烯菌酯·戊唑醇复配剂、丙硫菌唑等新型药剂适时防治,要求“用准时期、用对药种、用足药量、防足次数”和“见花始防、谢花再防、遇雨补防、一喷三防”,保证防治效果。
麦蚜虫:小麦扬花至灌浆初期,有蚜株率大于25%时或百穗蚜量超过300~500头(天敌与麦蚜比小于1∶150)时,即需防治。此外,苗期平均每株有蚜4~5头时也需进行防治,冬前防治还应适当提高浓度和用药量。
要突出强化“一喷三防”工作,结合病虫防治进行药肥混喷,可一喷多防、保绿防衰、保粒增重。
2.4.2 冻害防御与补救技术
江苏冬春一般性冻害年年都有,甚至一年出现多次,特别是春季倒春寒冻害危害较重。冻害防御措施(如合理选用品种、精细整地提高播种质量、增施有机肥、适期播种、合理肥水、培育壮苗等)均可增强麦苗自身抗冻能力。低温来临前,土壤出现旱情时要及时灌水,可有效防冻。每亩用矮苗壮10~15 g兑水1.5 kg拌种等措施亦可有较好的防止冻害发生的效果。小麦受冻后应根据冻害严重程度增施恢复肥,小麦拔节前严重受冻,可适量施用壮蘖肥,促使其恢复生长;小麦拔节后发生冻害要在低温后2~3天剥查幼穗受冻的程度,对茎蘖受冻死亡率超过10%以上的麦田要追施恢复肥,幼穗冻死率10%~30%的麦田每亩追施5 kg尿素,冻死率30%~50%左右的麦田每亩施7.5~10 kg尿素,冻死率50%以上的麦田12~15 kg/亩尿素,争取高位分蘖成穗,挽回产量损失。要注意拔节孕穗肥仍需正常施用。
2.4.3 防旱降渍技术
根据小麦生长季土壤墒情变化适时灌排水,其中淮北地区以灌为主,淮南地区以排为主。
(1)灌水防旱技术
强调因墒适时节水灌溉。
齐苗水:播后1~2天,田间相对含水量低于60%时应进行窨灌。
越冬水:底墒不足或秋冬干旱时应进行窨灌,弱苗早灌,旺苗迟灌。
拔节孕穗水:结合拔节孕穗肥的施用,在3月下旬至4月初,灌好拔节孕穗水,每亩灌水40~50 m3。
(2)排水降渍技术
在播种前后开好沟系的基础上,冬春注意清沟理墒,保持沟系畅通无阻,并用清沟土做好壅根培土工作,达到排水顺畅、雨止田干,出苗至返青期地下水位控制在0.8 m以下,返青后地下水位控制在1 m以下。
2.4.4 倒伏防御技术
倒伏是影响小麦高产稳产的重要障碍因子之一。预防倒伏的主要措施是选用耐肥、矮秆、抗倒的高产品种,矮壮丰等拌种,合理安排基本苗数,提高整地、播种质量,根据苗情合理运用肥水等促控措施,使个体健壮、群体结构合理。如发现旺长,应及早采用镇压、深中耕等措施,达到控叶控蘖蹲节;群体较大田块于拔节前可用矮壮丰50 g/亩或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50~70 g/亩进行叶面均匀喷雾,不可重喷。
2.4.5 适收专贮技术
蜡熟末期及时抢晴收获,防止连阴雨影响品质和烂麦场。联合收割机收割或人工收割脱粒,均应及时扬净。
脱粒后及时晾晒3~4个晴天,保证籽粒水分≤12.5%进仓,贮藏于通风干燥处。要求分品种专收、专储、专销,有利于优质优价,提高效益。
3 适用区域
江苏省适宜种植中、强筋小麦的区域。
4 注意事项
(1)江苏70%左右是稻茬小麦,因而提倡水稻田开沟并注意控制好最后灌水时间,为小麦耕作播种创造好的墒情条件。要突出强化水稻成熟即收的意识,家庭农场、种田大户因受晒干或烘干条件的制约常常影响收获进度与播种进度,尤其要注意早做预案,以加快收割与播种进度。
(2)如果播种时土壤含水量过高、普通的小麦条播机作业时出现堵塞排种管而易引起缺苗断垄时,推荐采用改进的带状条播机播种。
(3)在秸秆还田量较大、地表过松过软时,播种机自带镇压轮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的镇压效果,可在播种前用专用镇压机压实播种层后再播种,提高播深均匀度;也可在播种后一周内,用专用镇压机具进行播后镇压,使耕层紧密,以利于提高出苗率,促进全苗、齐苗。秋冬季及早春可根据土壤疏松程度及苗情、墒情进行镇压,但在拔节后不能再镇压。
江苏弱筋小麦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技术方案
1 技术方案概述
江苏省沿江、沿海地区降水相对较多,土壤沙性强、保肥供肥能力差,小麦生长后期温差较小,不利于小麦籽粒蛋白质积累和强力面筋形成,特别适合优质弱筋小麦生产,是中国最大的弱筋小麦优势产区。优质弱筋小麦的品质指标为籽粒蛋白质含量不高于11.5%,面粉湿面筋含量不高于22%,面团稳定时间不高于2.5 min。但实际生产中弱筋小麦品质调优与高产的技术不完全一致,如氮肥施用量和后期施氮比例与小麦产量呈正相关,但也与籽粒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呈正相关,产量与品质有一定的矛盾,需要对相关技术集成配套,实现绿色、高质、高效。
本技术方案针对弱筋小麦生产中影响绿色高质高效的限制因素与减肥减药要求,通过“优质弱筋品种选用+适期适量壮苗培育技术+控氮技术+逆境绿色防控”技术,实现弱筋小麦绿色高质高效,产量水平达到400~450 kg/亩,品质符合GB/T 17893—1999《优质小麦 弱筋小麦》或相关面粉加工企业需求。
2 技术方案详解
2.1 优质弱筋小麦品种选用与药剂拌种
(1)品种选用
根据江苏省小麦品质区划,选用适合当地生态和生产条件的高产、优质、抗病(主要是赤霉病、白粉病、纹枯病)性强的弱筋小麦品种,并统一品种布局,才能确保弱筋小麦品质相对一致,为统一生产管理、分品种专收专储和优质优价等奠定基础。目前适合江苏省沿江、沿海麦区的优质高产弱筋小麦品种有宁麦13、扬麦13、扬麦15、扬麦22等。
(2)药剂拌种
强化种子处理,切实做好种子包衣、药剂拌种等技术,可以推迟小麦白粉病、纹枯病等病害的发病时间,减轻幼苗发病概率,压低越冬菌源,要严格控制拌种用药量,禁止超量用药;拌种后立即播种,现拌现用,当日播完。
2.2 机播壮苗培育技术
(1)秸秆机械还田
水稻收获前7~10天及时断水,以保证收获时土壤墒情适宜,便于机械作业。水稻收获机械要有碎草匀铺装置,留茬高度10 cm以下,稻草切碎长度控制在5 cm左右,抛洒均匀,稻草匀铺不到位时须人工辅助撒匀。选用90马力以上大中型拖拉机耕翻或深旋灭茬还田,耕翻深度要求20 cm以上,耕翻后须旋耕或耙地将土壤整细整平待播;旋耕埋草深度应至少达到12 cm以上,最好达到15 cm左右,防止稻草富集于播种层;如果稻草切碎长度过长或水稻收获时留茬高度过高,收获后应采用专用秸秆粉碎机进行粉碎,秸秆粉碎机要匀速行驶,粉碎刀要贴近地面,确保留茬及秸秆粉碎彻底,分布均匀。
(2)适期适量播种
沿江、沿海麦区弱筋小麦播种适期在10月底至11月初,在适期范围内适当提早播种,更有利于提高弱筋品质。适期播种范围内基本苗数控制在14万~16万/亩。
迟播小麦基本苗应适当增加,同时,随着播期推迟,种子田间出苗率下降,因此不同播种期之间适宜播种量差距较大。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等研究表明适期播种的种子若达“斤种万苗”,晚播条件下斤种仅可出七千多苗。因而要求正常情况下过了播种适期,每晚播1天,播种量应增加0.5 kg/亩左右。但基本苗最多也不宜超过预期穗数的80%。
(3)因墒机械播种
土壤含水量在田间相对持水量80%以下时采用稻茬小麦条播机播种,一次性完成旋耕、开沟、播种、覆土、镇压等工序,行距20~25 cm。播种质量要求是:播深适宜、深浅一致、出苗均匀、苗量合理。播种时根据土壤墒情调节播种深度,墒情好控制在2~3 cm,土壤偏旱深度调节为3~4 cm。中速行驶,确保落籽均匀,来回两趟之间接头要吻合,避免重播或拉大行距,避免田中停机形成堆籽。田块两头先留空幅,便于机身转弯,最后补种两头空幅,对于机器播不到的死角等处要人工补种或出苗后移密补稀。
土壤墒情偏烂时可选用带状条播机播种,以保证出苗均匀度与整齐率。
(4)开沟降渍技术
提高麦田排水和渗漏能力,培育分布深广、活力旺盛的根系,是南方稻茬小麦高产稳产的重要技术环节。稻茬麦田开沟要三沟配套,竖沟、腰沟、田头沟逐级加深,沟沟相通。高产麦田要求竖沟25~30 cm深,腰沟35~40 cm深,田头沟45~50 cm深,沟宽20 cm左右,以利于排水、增加耕作层透气性。开沟机开挖田内沟,注意均匀抛洒沟泥覆盖麦垅,减少露籽,防冻保苗。麦田防渍除开好一套沟外,还必须降低麦田的地下水位深度,其控制深度为:苗期50 cm左右,分蘖越冬期50~70 cm,拔节期80~100 cm,抽穗后100 cm以下。
本种植区域少数年份会出现秋播时严重干旱,当土壤水分低于田间相对持水量的60%时,应及时沟灌窨水或浇水抗旱,抗旱催苗,切忌大水漫灌。
(5)播后镇压技术
带镇压器的播种机要注意随播随镇压,注意镇压质量;用不带镇压器的播种机播种或镇压质量不高的田块应在播种后墒情适宜时尽早用镇压机镇压,使耕层紧密,以利于提高出苗率,促进全苗、齐苗和保墒防冻,确保安全越冬。如播后墒情不适宜镇压,也应在冬前选择晴好天气尽早镇压。
2.3 控氮前移技术
(1)因产因质定量施肥
根据弱筋小麦产量水平、品质要求确定合理的肥料用量。弱筋小麦每生产100 kg籽粒产量,需吸氮2.6~2.8 kg,可结合土壤地力水平、肥料利用效率采用斯坦福公式计算相应的施用量。一般亩产400 kg左右,总施氮量控制在12~14 kg/亩,N∶P2O5∶K2O采用1∶0.4∶0.4的比例配合施用磷、钾肥(可因土壤地力差异适当调整)。有条件地区可以推介施用缓控释肥、生物有机肥等新型肥料。
(2)控氮前移施用
根据弱筋小麦产量结构特征、生长发育特性与群体质量要求,氮肥的基、追肥比例控制在7∶3,即基肥施用量占一生总施氮量的70%左右,追肥中壮蘖肥(3~4叶期施用)用量占一生总施氮量的10%左右,拔节肥(倒3叶期施用)占20%左右,磷、钾肥基追比5∶5或6∶4。推介使用机械施肥技术、种肥一体化技术等,以提高肥料利用效率。
2.4 逆境绿色防控技术
2.4.1 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
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式防控病虫草害。
农业防治:精选种子,汰除病粒,推广精量播种,提高群体质量,推广平衡施肥技术,使用经高温腐熟的有机肥料,轮作换茬,清理田园等。
生物防治:应用生物类及其衍生物防治病虫害。
物理防治:应用灯光、色板、性诱激素、网具等诱(捕)杀害虫。
药剂防治:根据田间病虫草发生特点,选准药剂,适时适量防治。并注意合理混用、轮换交替使用不同药剂,克服和推迟病虫害抗药性的发生和发展。
(1)适期化除技术
应根据草相、草龄、墒情等适期使用药剂,重点抓好冬前化除工作,早春根据草情做好补治工作。播后芽前墒情适宜时,可封杀杂草。冬前对播种时未封闭化除或效果不理想、杂草达标田块(一般禾本科杂草每平方尺50株以上、阔叶杂草每平方尺10株以上),及时根据草相及优势草种,选准药剂,进行喷药化除。春后对于草害已达到防治指标的田块,要在小麦拔节前的冷尾暖头、日均温8℃以上(一般在2月下旬至3月上旬)抢晴用药,并避免在寒流来临前后3天内用药,以防发生冻药害现象。
(2)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中后期重点抓好纹枯病、白粉病和赤霉病等病虫害防治。
纹枯病:在返青期至拔节期,当病株率达到10%时,应及时防治,重病田隔7~10天再用药防治1次。
白粉病:以上部3片功能叶病叶率达5%时或病株率达15%时为防治标准。对早春病株率达5%的田块,可提早防治1次,减轻后期危害程度和防治压力。
赤霉病:于小麦开花初期采用新型药剂如氰烯菌酯·戊唑醇复配剂、丙硫菌唑等适时防治,要求“用准时期、用对药种、用足药量、防足次数”和“见花始防、谢花再防、遇雨补防、一喷三防”,保证防治效果。
麦蚜虫:小麦扬花至灌浆初期,有蚜株率大于25%时或百穗蚜量超过300~500头(天敌与麦蚜比小于1∶150)时,即需防治。此外,苗期平均每株有蚜4~5头时也需进行防治,冬前防治还应适当提高浓度和用药量。
要突出强化“一喷三防”工作,结合病虫防治喷施磷酸二氢钾等,可一喷多防、保绿防衰、保粒增重。
2.4.2 冻害防御与补救技术
江苏冬春一般性冻害年年都有,甚至一年出现多次,特别是春季倒春寒冻害危害较重。冻害防御措施(如合理选用品种、精细整地提高播种质量、增施有机肥、适期播种、合理肥水、培育壮苗等)均可增强麦苗自身抗冻能力。低温来临前,土壤出现旱情时要及时灌水,可有效防冻。每亩用矮苗壮10~15 g兑水1.5 kg拌种等措施亦可有较好的防止冻害发生的效果。小麦受冻后应根据冻害严重程度增施恢复肥,小麦拔节前严重受冻,可适量施用壮蘖肥,促使其恢复生长;小麦拔节后发生冻害要在低温后2~3天剥查幼穗受冻的程度,对茎蘖受冻死亡率超过10%以上的麦田要追施恢复肥,幼穗冻死率10%~30%的麦田每亩追施5 kg尿素,冻死率30%~50%左右的麦田每亩施7.5~10 kg尿素,冻死率50%以上的麦田12~15 kg/亩尿素,争取高位分蘖成穗,挽回产量损失。
2.4.3 倒伏防御技术
倒伏是影响小麦高产稳产的重要障碍因子之一。预防倒伏的主要措施是选用耐肥、矮秆、抗倒的高产品种,矮壮丰等拌种,合理安排基本苗数,提高整地、播种质量,根据苗情合理运用肥水等促控措施,使个体健壮、群体结构合理。如发现旺长,应及早采用镇压、深中耕等措施,达到控叶控蘖蹲节;群体较大田块于拔节前可用矮壮丰50 g/亩或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50~70 g/亩进行叶面均匀喷雾,不可重喷。
后期结合病虫防治喷施生长调节剂或磷酸二氢钾等对干热风和高温逼熟有较好缓解作用。
2.4.4 适收专贮技术
蜡熟末期及时抢晴收获,防止连阴雨影响品质和烂麦场。联合收割机收割或人工收割脱粒,均应及时扬净。
脱粒后及时晾晒3~4个晴天,保证籽粒水分≤12.5%进仓,贮藏于通风干燥处。要求分品种专收、专储、专销,有利于优质优价,提高效益。
3 适用区域
江苏省沿江、沿海等弱筋小麦优势区域。
4 注意事项
(1)提倡水稻田开沟并注意控制好最后灌水时间,并强化水稻成熟即收的意识,以加快收割与播种进度,为小麦适期耕作播种创造条件。
(2)如果播种时土壤含水量过高、普通的稻茬小麦条播机作业时出现堵塞排种管而易引起缺苗断垄时,推荐采用改进的带状条播机播种。
(3)在稻草还田量较大、地表过松过软时,播种机自带镇压轮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的镇压效果,可在播种前用专用镇压机压实播种层后再播种,提高播深均匀度;也可在播种后一周内,用专用镇压机具进行播后镇压,使耕层紧密,以利于提高出苗率,促进全苗、齐苗。秋冬季及早春可根据土壤疏松程度及苗情、墒情进行镇压,但拔节后不能再镇压。
(4)注意控制好小麦后期施氮量,安全用药,实现安全优质。 (来源:农技耘)
农药快讯, 2019 (19): 3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