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草是麦田有害生物之一,严重影响小麦丰产增收,麦田除草剂减施也是农药减量的重点和难题。为了推广麦田杂草科学防控技术,近日,全国农技中心联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黄淮海冬小麦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项目组”和“化学农药协同增效关键技术及产品研发项目组”,在河南省驻马店市召开了冬小麦田杂草绿色防控技术田间示范观摩暨麦田杂草科学防控技术培训班。
“空白对照区里的麦田杂草都快长成草丛了,而采用了综合防控技术的麦田里几乎看不到杂草的影子!”这是在麦田杂草绿色防控及除草剂减施技术集成示范现场,一位与会代表发出的感叹。该百亩示范田针对区域性重要杂草及抗性杂草采用靶标差异化除草剂组合、生态控草、农作措施和物理措施等综合防控技术模式,有效地控制了杂草危害。8家企业的20多个除草剂产品也参与了试验示范,为杂草科学防控提供了新方案。
专家介绍,我国麦田杂草发生呈逐年加重趋势。主要原因有,杂草群落演替导致难治杂草增加。如黄淮流域麦田由20世纪90年代的以荠菜、播娘蒿等阔叶杂草为主,演变为禾本科杂草和阔叶杂草混合发生,节节麦、雀麦等危害加重。杂草对除草剂抗性增强。长江流域麦田菵草、看麦娘、日本看麦娘、猪殃殃和黄淮流域麦田播娘蒿、荠菜等主要杂草对当家除草剂产生明显抗性,导致农民不得不增加除草剂剂量。同时新的杂草也入侵麦田。如多花黑麦草、大穗看麦娘等近几年局部危害严重并有蔓延趋势,缺少适宜除草剂品种。
靶标杂草生物学特性与杂草发生危害程度及杂草防控措施密切相关,生产上,需针对杂草生物学上的薄弱环节,投入有效的防控措施。据悉,我国冬小麦田杂草分越年生和一年生,其中越年生杂草与小麦竞争时间长,造成危害相对严重。黄淮麦区和长江流域麦区,正常时间播种的麦田,越冬前杂草萌发量可达95%以上,因此,控制冬前出土的越年生杂草为防控关键。另外,温度、湿度、pH、土壤类型、杂草种子在土层中的位置等均影响杂草发生程度。如暖冬可促进越年生杂草萌发,30 cm耕层以下的杂草不易出苗危害。
基于目前麦田杂草防控中的热点问题,全国农技中心邀请相关专家进行了防控技术培训。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李美研究员对我国小麦田杂草群落现状及发生趋势进行了分析,她认为“小麦田杂草发生程度加重、杂草群落演替、杂草对除草剂抗性增强,与单一的轮作措施、耕作机械跨区作业、种子调运、除草剂的长时间单一使用等相关,需针对上述问题采取综合措施进行杂草控制。”多花黑麦草为近年麦田发生严重的恶性杂草,河南省农科院植保所徐洪乐博士认为,应采取“阻断传播途径、选用不同作用机理的除草剂组合、与农艺措施及生态控草相结合”等措施遏制其扩散蔓延和危害。
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崔海兰博士发布了2019年小麦田杂草抗药性检测结果。该结果通过对392份杂草种子的监测发现,麦田杂草抗药性发展迅速、抗药性发生范围扩大、抗药性水平明显增强。例如,本年度对来自河北、山东和河南的80个播娘蒿样品监测发现,63个种群对苯磺隆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抗性,占78.8%,其中,53个种群在每公顷施用160 g有效成分的苯磺隆剂量下仍有存活个体,占66.3%。该监测结果能够有效指导麦田除草剂的科学使用。
面对杂草发生现状及除草剂超量使用的态势,未来除草剂如何减量呢?中化化工科学技术研究总院教授级高工张宗俭认为,未来除草剂增效技术要从药剂搭配、增效助剂的合理使用等方面提高杂草防治效果。同时,未来随着农业智能化与精细化的发展,从协同增效有效成分配伍到助剂选择,再到制剂加工、最终的技术使用,将会是一项综合立体的防控技术。各环节的衔接将更加紧密,助剂也会根据具体施药需求而变得功能化与精细化。
最后,全国农技中心农药药械处副处长张帅总结道,麦田杂草防控要重点聚焦4个方面:① 发生危害情况普查。充分利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双减”项目等资金支持,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展麦田杂草发生种类、种群演替规律调查等工作。② 抗药性监测。要继续在小麦主产区开展麦田主要杂草对常用除草剂的抗性监测。③ 综合防控技术研究。积极探索作物轮作、机械深耕等除草技术研究,把生态控草和化学除草充分结合起来。④ 除草剂减量新产品、新技术示范。应联合有关科研单位、农药企业,合作开展麦田除草剂减量新产品、新组合研发,开展新技术试验示范,探索麦田土壤封闭、添加助剂除草剂减量使用技术,掌握不同类型除草剂使用技术要领,减少药害事故发生。 (来源:农民日报)
农药快讯, 2020 (2): 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