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快讯:2020年第6期
  文章:48篇
全国农技中心发布小麦重大病虫害、草地贪夜蛾、油菜菌核病防控技术方案
更新时间:2020-04-10 点击量:1287

  为切实做好2020年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工作,扎实推进农药减量增效,助力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2020年2月27日,全国农技中心组织制定了《2020年小麦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2020年草地贪夜蛾防控技术方案》和《2020年油菜菌核病防控技术方案》。

 

1  2020年小麦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

  据全国农技中心组织全国植保体系和科研教学单位专家会商分析,预计2020年全国小麦主要病虫害总体中等偏重程度发生,发生面积8.4亿亩次,其中病害发生4.6亿亩次,虫害发生3.8亿亩次。赤霉病在长江中下游、江淮和黄淮南部麦区偏重以上流行风险高,预计发生面积9 000万亩,需预防控制面积在1.5亿亩次以上;条锈病在江汉平原、汉水流域、黄淮南部、西南和西北部分麦区偏重发生,预计发生面积6 000万亩;蚜虫在黄淮海大部麦区发生程度重,纹枯病和白粉病在江淮、黄淮高产麦区发生普遍。草地贪夜蛾可能侵入西南和长江中下游麦区危害。为有效控制小麦重大病虫危害,确保2020年小麦稳产增收,特制订本方案。

 

1.1  防控目标

  重点防控小麦赤霉病、条锈病、纹枯病、白粉病、蚜虫、吸浆虫、麦蜘蛛等“四病三虫”,防治处置率达到90%以上,专业化统防统治比例40%以上,高产创建示范片实现统防统治全覆盖,综合防治效果85%以上,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化学农药使用量明显降低,绿色防控覆盖率35%以上,部、省级绿色防控示范区和绿色防控示范县实现绿色防控全覆盖。

 

1.2  防控策略

  坚持因地制宜、分区治理、分类指导的原则,采取绿色防控与化学防治相结合,应急处置与持续治理相结合,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群防群治相结合的防控策略,抓住重点地区、重大病虫、关键时期,实施科学防控,注重用药安全,推广绿色防控,实现农药减量控害,确保小麦产量和品质安全。

 

1.3  防控区域

  (1)华北麦区,主要包括除东北、西北以外的部分北部冬麦区,即河北的长城以南,山西中部和东南部,北京、天津两市。其中,山西、河北中南部麦区以麦蚜、麦蜘蛛、吸浆虫为主,兼顾小麦条锈病、赤霉病;其他区域以麦蚜、吸浆虫为主,兼顾麦蜘蛛、叶锈病。

 

  (2)黄淮麦区,主要包括山东全部,河南大部、河北中南部、江苏及安徽两省淮北地区、陕西关中平原地区、山西西南部等。以小麦条锈病、赤霉病、纹枯病、白粉病、麦蚜、吸浆虫、麦蜘蛛为主,兼顾叶锈病、粘虫。

 

  (3)长江中下游麦区,包括江苏、安徽、湖北、湖南各省大部,上海、浙江全部以及河南信阳地区。以小麦赤霉病、条锈病、纹枯病、白粉病、麦蚜为重点,兼顾麦蜘蛛,关注草地贪夜蛾危害。

 

  (4)西北麦区,主要包括甘肃、宁夏、新疆和内蒙古西部及青海东部部分地区。以小麦条锈病、吸浆虫为主,兼顾小麦白粉病、麦蚜、麦蜘蛛。

 

  (5)西南麦区,包括贵州、四川、云南大部、陕西南部、甘肃东南部以及湖北西部。以小麦条锈病、白粉病为主,兼顾小麦赤霉病、麦蚜和麦蜘蛛,注意草地贪夜蛾可能造成的危害。

 

1.4  防控措施

  贯彻落实小麦重大病虫全程防控技术指导意见和赤霉病全生育期综合防治技术指导意见要求,根据小麦不同生育阶段,明确主攻对象,统筹兼顾,综合防治。小麦返青拔节期以防治纹枯病、条锈病、茎基腐病为重点,挑治苗期蚜虫、白粉病和麦蜘蛛。抽穗扬花期以预防控制小麦赤霉病和吸浆虫为主,兼顾锈病、白粉病。后期加强麦穗蚜防控,实施综合用药,达到一喷多效。根据2019年秋冬季调查,小麦条锈病在西南冬繁区呈流行态势,各地应严密监测、及时防治小麦条锈病,防止大面积流行危害。

 

  (1)小麦赤霉病。长江中下游和黄淮等常年病害流行区,要在加强健身栽培的基础上,把握小麦抽穗扬花关键时期,见花打药,主动预防,遏制病害流行。对高感品种,在小麦抽穗至扬花期,如天气预报有连续阴雨、结露和多雾天气,首次施药时间应提前至破口抽穗期;药剂品种可选用氰烯菌酯、咪鲜胺、戊唑醇、多菌灵、福美双、枯草芽孢杆菌、井冈·腊芽菌等;在赤霉病重发区,可选用丙硫菌唑、氟唑菌酰羟胺等新药,要用足药液量,施药后3~6 h内遇雨,雨后应及时补治。如遇病害严重流行,第一次防治结束后,需隔5~7 d再喷药1~2次,确保控制效果。对多菌灵抗性高水平地区,应停止使用苯丙咪唑类药剂,提倡轮换用药和混合用药。赤霉病偶发区,可结合其他病虫防治,在抽穗扬花期进行兼治。

 

  (2)小麦条锈病。加强病情监测,实施分区防治。西南、汉水流域和河南南部、甘肃陇南等主要冬繁区,要封锁发病田块,全面落实“带药侦查、打点保面”预防措施,减少菌源外传,阻止向黄淮和华北麦区扩散蔓延,减轻晚熟冬麦及春麦区流行风险。在越夏区,春季遮盖转主寄主小檗四周的麦秸堆,阻止条锈菌有性生殖发生,降低条锈病毒性变异速率。黄淮春季流行区,落实“发现一点,防治一片”的防治策略,及时控制发病中心;当田间平均病叶率达到0.5%~1%时,组织开展大面积应急防控,并且做到同类区域防治全覆盖。防治药剂可选用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氟环唑、已唑醇、丙环唑、醚菌酯、吡唑醚菌酯、嘧啶核苷类抗菌素、烯肟·戊唑醇等。

 

  (3)小麦纹枯病和白粉病。小麦返青至拔节初期,当纹枯病病株率达10%时,进行喷雾防治。药剂可选用戊唑醇、丙环唑、烯唑醇、噻呋酰胺、井冈霉素、多抗霉素、木霉菌、井冈·蜡芽菌等。当白粉病病叶率达10%时进行喷药防治。常用药剂可选三唑酮、烯唑醇、腈菌唑、丙环唑、氟环唑、戊唑醇、咪鲜胺、醚菌酯、烯肟菌胺等。严重发生田,应隔7~10 d再喷1次。要用足药液量,对准基部,均匀喷透,提高防治效果。

 

  (4)小麦吸浆虫。小麦吸浆虫发生区,提倡小麦抽穗期成虫防治。即在孕穗初期田间设置黄板(10 cm×15 cm)监测。将黄板固定在木杆上,插入麦田,黄板下缘与麦株旗叶齐,顺麦垄双行设置,行间距20 m,行内板间距10 m。当孕穗或抽穗初期每10块黄板诱集到1~2头成虫时,于抽穗70%(含露脸)到扬花前开始喷雾防治。或者在早上或傍晚手扒麦垄看到1~2头成虫在飞时,进行施药防治。防治用药可选用辛硫磷、毒死蜱、高效氯氟氰菊酯、氯氟·吡虫啉、呋虫胺等。防治工作可结合“一喷三防”的统防统治实施。重发区间隔3天连续用药2次,以确保效果。

 

  (5)小麦蚜虫。加强监测有翅蚜迁入高蜂,采用诱虫板等降低迁入基数。当苗期蚜量达到百株500头以上时,应进行重点挑治。穗期田间百株蚜量达800头以上,益害比(天敌:蚜虫)低于1:150时,可选用啶虫脒、吡虫啉、抗蚜威、高效氯氟氰菊酯、苦参碱、耳霉菌等药剂喷雾防治。小麦穗期病虫害混合发生时,及时开展穗期综合防治。有条件的地区,提倡释放蚜茧蜂等天敌昆虫进行生物防治。

 

  (6)麦蜘蛛。在返青拔节期,发现麦蜘蛛发生点时,可采用捕食螨进行防治,结合监测查治;当平均33 cm行长螨量达200头以上时,可选用阿维菌素、联苯菊酯、马拉·辛硫磷、联苯·三唑磷等药剂喷雾防治,同时可通过深耕、除草、增施肥料、灌水等农业措施进行控制。

 

1.5  绿色防控与专业化统防统治主推技术

  (1)小麦条锈病全程综合防控技术。采取“绿色防控为主,应急防控为辅”的策略,在选用抗病品种、健康栽培的基础上,加强监测,及时防控,发现一点,控制一片,发现一片,控制全田。今年西南、鄂西北、江汉平原、河南南部及陕西关中条等地区锈病冬前见病早,病点多,范围广,春季流行风险大,早春应全面开展专业化应急防控,严格控制病情,防止条锈病大面积暴发危害。

 

  (2)小麦赤霉病预防技术。充分利用品种抗性和农业措施预防赤霉病发生。长江中下游及黄淮南部,密切关注抽穗扬花期天气预报,如天气预报有连续阴雨、结露和多雾天气,应在小麦扬花初期组织开展统防统治,做到见花打药,主动预防。

 

  (3)穗期病虫综合防治技术。小麦抽穗至灌浆期是赤霉病、条锈病、白粉病、叶锈病、麦蚜、吸浆虫等多种病虫同时发生危害的关键期,可选用合适的杀菌剂、杀虫剂科学混用,综合施药,防病治虫,一喷多效。吸浆虫重发区,充分利用药剂持效期,适当前移防治时间,在成虫发生始盛期用药。常用农药种类如下:

 

  杀虫剂:吡虫啉、啶虫脒、吡蚜酮、噻虫嗪、溴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氰戊菊酯、敌敌畏、抗蚜威、阿维菌素、苦参碱等。其中,吡虫啉和啶虫脒不宜单一使用,要与低毒有机磷农药合理混配喷施。

 

  杀菌剂: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己唑醇、丙环唑、苯醚甲环唑、咪鲜胺、氟环唑、多菌灵、甲基硫菌灵、氰烯菌酯、蜡质芽孢杆菌、井冈霉素、丙硫菌唑、氟唑菌酰羟胺、丙硫·戊唑醇、氰烯·戊唑醇等。

 

2  2020年草地贪夜蛾防控技术方案

  根据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监测网调查和专家会商分析结果,预测2020年全国草地贪夜蛾呈重发态势,发生区域涉及西南、华南、江南、长江中下游、江淮、黄淮、华北、西北玉米区,并有迁入东北春玉米区的可能,发生区域占玉米种植区面积的80%以上,南方省份发生代次多、危害重,预计发生面积1亿亩左右。为做好2020年草地贪夜蛾防控工作,实现“虫口夺粮”保丰收,制定本方案。

 

2.1  防控目标

  实现“两个确保”,即确保虫口密度达标区域应防尽防,确保发生区域不大面积连片成灾。防控处置率总体达90%以上,总体危害损失控制在5%以内。

 

2.2  防控策略

  按照草地贪夜蛾发生规律和危害特点,坚持统防统治、群防群治、联防联控,开展大区联合监测,推行分区治理,突出主要作物和关键季节,落实防控指导任务。利用理化诱杀控制成虫种群数量,抓住低龄幼虫防治关键期,注重区域联防和统防统治。

 

2.3  防控措施

2.3.1  监测预警

  在西南和华南边境地区、迁飞扩散通道设立重点监测点,结合高空测报灯和黑光灯监测成虫迁飞数量和动态。在长江中下游、黄淮海、东北和西北地区开展灯诱、性诱监测成虫发生情况。以玉米为重点,兼顾小麦、甘蔗、高粱等寄主植物,害虫生长季开展大田普查,确保早发现、早控制。

 

2.3.2  分区防控重点

  华南及西南周年发生区防控境外迁入虫源,遏制当地孳生繁殖,加强成虫诱杀,减少迁出虫源数量;长江流域及江南地区重点扑杀迁入种群,诱杀成虫,扑杀本地幼虫,压低过境虫源基数;黄淮海及北方地区以保护玉米生产为重点,加强迁飞成虫监测,主攻低龄幼虫。

 

2.3.3  主要技术措施

  (1)生态调控及天敌保护利用。以草地贪夜蛾周年发生区和境外虫源早期迁入区为重点,强化生物生态预防措施。有条件的地区可与非禾本科作物间作套种,保护农田自然环境中的寄生性和捕食性天敌,发挥生物多样性的自然控制优势,促进可持续治理。

 

  (2)种子处理技术。选择含有氯虫苯甲酰胺等成分的种衣剂实施种子统一包衣,防治苗期草地贪夜蛾。

 

  (3)成虫诱杀技术。在成虫发生高峰期,采取高空诱虫灯、性诱捕器等理化诱控措施,诱杀成虫、干扰交配,减少田间落卵量,压低发生基数,减轻危害损失。

 

  (4)卵期和幼虫防治技术。抓住低龄幼虫的防控最佳时期实施统防统治和联防联控。施药时间最好选择在清晨或者傍晚,重点关注心叶、雄穗和雌穗等部位。① 生物防治:在卵孵化初期选择喷施苏云金杆菌、球孢白僵菌、金龟子绿僵菌、多杀霉素、印楝素、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等生物农药,或者释放螟黄赤眼蜂、玉米螟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等寄生性天敌和东亚小花蝽、益蝽等捕食性天敌昆虫防治。② 应急防治:针对虫口密度高、集中连片发生区域,可选用农业农村部推荐的草地贪夜蛾的应急防治用药,如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氯虫苯甲酰胺、乙基多杀菌素、茚虫威、虱螨脲等,及时开展科学防治,注意轮换用药和安全用药。

 

3  2020年油菜菌核病防控技术方案

  油菜菌核病是我国长江流域秋播油菜产区重要病害,主要发生在湖北、湖南、安徽、江苏、江西、浙江、重庆、四川等省(市)及陕西汉中和河南信阳等地区。近年来,由于夏季雨水偏多原因,西北春油菜产区也逐渐偏重发生。为做好2020年油菜产区菌核病防控工作,确保油菜生产安全,特制定本方案。

 

3.1  防控目标

  防控处置率总体达到90%以上,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占防控面积的45%以上;常发区危害损失率控制在8%以下,重发区危害损失率控制在10%以下。

 

3.2  防控策略

  采取“预防为主、统防统治”的防控策略。播种和菌核病发生初期施用生物菌剂,降低田间菌核数量;防治关键时期为始花期和盛花期,各施药一次进行预防;大力推广应用无人机等植保高效施药器械进行统防统治。

 

3.3  防控措施

3.3.1  分区防控重点

  (1)重发区。长江流域油菜产区,如湖北、湖南、安徽、江苏、江西等省为菌核病重发区,注意重点防控。

 

  (2)常发区。浙江、重庆、四川、河南信阳和陕西汉中地区为菌核病常发区,注意关键期防控。

 

  (3)轻发区。云南、贵州、陕西关中、甘肃、青海、新疆、内蒙古等省(区)为菌核病轻发区,注意适期防控。

 

3.3.2  主要技术措施

  (1)农业防治。① 田间管理措施:开沟排水,做到雨住沟干,不留渍水,降低田间湿度,抑制菌核萌发。② 水旱轮作:条件适宜地区建议进行水旱轮作,有效减少田间菌核数量。③ 施用生物防治菌:结合播种深翻,施用盾壳霉或木霉菌等生物菌剂,加速腐烂土壤中菌核,减少田间菌核数量。

 

  (2)药剂防治。适时使用生物和化学农药防控。雨水较多的情况下,花瓣带菌率高,有利于菌核病发生。① 生物防治:菌核病发生初期,采用盾壳霉、木霉菌或地衣芽孢杆菌等生物菌剂防治。② 化学防治:始花期施用重点保护油菜茎基部,盛花期施用阻断花瓣接触侵染。可选用咪鲜胺、菌核净和多菌灵等乳剂或水剂为主的药剂适时防控。注意轮换用药以避免出现抗性产生。

 

  (3)加强统防统治。在油菜花期推荐无人机进行统防统治,迅速控制病害蔓延,减轻油菜菌核病发生程度,减少为害损失。

 

  注意花期施药对授粉蜜蜂的不良影响,严格按照规定剂量和浓度科学施用农药,提高油菜生产质量。    (来源:全国农技中心)

 

农药快讯, 2020 (6): 62-64.

tag: 小麦病害  防控  草地贪夜蛾  油菜菌核病  

最近文章:
本文链接:http://www.agroinfo.com.cn/news_detail_13223.html
苏ICP备10201623号-1 工信部网站 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 农药快讯信息网
开户行:中国银行南京新港支行 帐号:488 466 545 445 收款单位: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25-86581148 传真:025-86581147 E-mail:nyxxz@263.net 邮政编码:210046 地址: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恒竞路3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