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干尖线虫病的综合防治
作者:曹涤环 更新时间:2013-05-20 点击量:1752
    水稻干尖线虫病最早于1915年在日本发现,至今世界上已有20多个国家有此病发生。该病20世纪40年代由日本传入我国,最初在天津发现,而后不断蔓延。
    水稻干尖线虫病是一种以种子带菌为主要传播途径的病害,不论是早稻还是晚稻均可遭受危害,而且在水稻的整个生育期都可受到侵染。该病又称白尖病、线虫枯死病,分布在我国各稻区,一旦发生就很难防治,在防治上应抓好综合措施,减轻其危害损失。
    病害症状  水稻干尖线虫病是种传病害,干尖线虫藏匿在水稻种子颖壳内随种子传播,带线虫稻种萌发时,线虫即开始侵入稻苗生长点,以后一直在生长点取食,主要侵染叶片和稻穗,但在秧苗期一般不表现症状,病株大多数到孕穗期,剑叶或上部第二、三张叶片尖端1~8厘米处部分细胞逐渐枯死,变成黄褐色和褐色,并捻转或扭曲,继而渐成灰白色,呈“干尖”状。病健部界限明显。湿度大或有雾露存在时,干尖叶片展平,呈半透明水渍状,露干后又卷曲。成株期叶片比健株叶片短、小、狭窄,呈浓绿色;严重危害时,剑叶全部卷曲枯死,不能抽穗,而成枯孕穗或白穗。病株一般都能正常抽穗,但穗型矮小,平均每穗粒数少,瘪粒多,千粒重下降,米质变差;已受线虫侵染但结实饱满的籽粒,颖壳松裂或带褐色。一般主茎发病的,分蘖也发病。有些病株的症状表现很轻或不表现症状,该病对水稻叶片造成危害的现象在过去较为多见,而近十几年来在我国南方稻区一些地方,更多的表现为“小穗头”现象,已被证实水稻“小穗头”现象与干尖线虫危害有关,是引起水稻“小穗头”的直接原因,穗部危害重,产量损失大。
    侵染循环  该病是由线虫危害引起的,称为稻干尖线虫,线虫体细长,雌虫体宽0.013~0.018毫米,长为0.5~0.7毫米,雄虫比雌虫稍小,整个虫体乳白色透明。干尖线虫以成虫、幼虫在谷粒颖壳中越冬,干燥条件下可成活3年,浸水条件下能存活30天。干尖线虫以吻针刺入水稻细胞吸食汁液,致被害叶形成干尖。线虫在稻株体内生长发育并交配繁殖,孕穗期集中在幼穗颖壳内外,造成穗粒带虫,线虫在稻株内繁殖1~2代,春天水稻播种后,由于气温适宜,线虫恢复活动,从稻种颖壳内游出,随水流动,并接近稻苗由芽鞘、叶鞘缝隙处侵入稻株内,虫体附于生长点或叶芽及新生嫩叶的细胞外部,以口针刺吸组织汁液,后随着稻株生长逐渐向上部移动。到幼穗形成初期,侵入穗部危害幼穗颖谷,最后侵入颖壳内部,直至收获,并在颖壳内过冬。
    发病因素  一是与品种有关。品种不同,对干尖线虫的抗性也有差异。从大面积发病来看,一般粳稻品种重于籼稻,而杂交稻相对比较抗病。在粳稻品种中发现不同品种间的抗性差异较大,但至今还没有发现高抗这种线虫的品种。二是种子带病率。在稻种颖壳内过冬的线虫是下一年水稻发病的侵染源。因此,种子带病率高低影响发病的轻重。但要强调一点,瘪谷中的线虫一般很少,影响发病的是饱满籽粒颖壳的带病量。三是秧苗素质。秧苗粗壮素质好的,抗病性强,秧田播种过密,秧苗素质差的发病较重。四是气候条件,在晚稻生长中凡7~8月温度偏低,雨量偏多,日照偏少,则发病较重,尤其是7月上旬处于低温多雨天气,与发病关系更为密切,不良气候是诱发线虫危害加重病情的因素之一。五是水肥管理。水稻干尖线虫在水中游动的范围不大,但如在线虫从颖壳中游出时,正值田水灌排或满灌,流水可帮助其扩大流动范围,发病率也有所上升。高肥田块一般发病较轻,受害的损失率也较低。
    防治方法  ① 选留无病种子。选留无病稻种,是防治水稻干尖线虫病最经济简便的措施。选择当年未见发病的稻田作为留种田,单收单打,以防混杂。但要注意,由于环境条件不适宜,水稻干尖线虫病的症状可表现很轻,而被忽略,这并不意味着种子就不带有线虫,因此,必须经植保工作人员的检验,才能确定是否带有线虫。② 加强检疫。从外地调入或农户从外地换来的稻种,必须经过严格检疫,确认不带线虫时方可种植,以防从外地带入病原,造成侵染传播。③ 盐水选种。一般已受线虫危害的稻谷,粒重均较健粒轻,经盐水选种后可以剔除病种子。据农技单位试验,经2%盐水选种后,稻田发病率较对照降低61%左右,效果显著。④ 增施钾肥。据有关资料介绍,干尖线虫病对水稻的危害在于大量线虫在水稻生长点取食,与水稻争夺养分,使水稻生长和结实受到影响。通过加强管理,增施钾肥,可使水稻生长健壮,有利于提高结实率,减轻干尖线虫病造成的损失。⑤ 药剂防治。一是药剂浸种。药剂浸种防治水稻干尖线虫病,可以将水稻“小穗头”田间发生率控制在2%以下,连续浸种数年田间“小穗头”现象可望完全消失。用药剂浸种是杀灭水稻颖壳内干尖线虫的最佳方法,而一旦错过这一时期,干尖线虫侵入生长点后就难以用药防治。应抓住防治关键时期用药剂浸种。可以用16%恶线清(咪鲜·杀螟丹)可湿性粉剂或17%菌虫清(乙蒜素)可湿性粉剂15克,加水6公斤配成400倍液,浸种8~10公斤,日均温度18~20℃时浸种60小时,日均温度23~25℃时浸种48小时。或者用4.2%浸丰(二硫氰基甲烷)乳油2毫升加水配成5,000~7,000倍液,或5.5%浸丰(乙蒜素)乳油2.5毫升加水配成5,000~6,000倍液,浸种6~7公斤,浸泡1~2天,以上药剂均可兼治恶苗病。二是发病大田防治。在水稻生长期,结合防治稻纵卷叶螟和稻瘟病、白叶枯病和其他病害,可选用16%咪鲜·杀螟丹可湿性粉剂等含杀螟丹的药剂喷雾,对防治干尖线虫有一定的药杀效果,可以减轻干尖线虫病的危害损失。一般每亩用16%咪鲜·杀螟丹可湿性粉剂45克,加水50公斤喷雾。杀螟丹见光易分解,注意在阴天或傍晚施药效果好些。
tag: 水稻干尖线虫病的综合防治  

最近文章:
本文链接:http://www.agroinfo.com.cn/news_detail_2164.html
苏ICP备10201623号-1 工信部网站 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 农药快讯信息网
开户行:中国银行南京新港支行 帐号:488 466 545 445 收款单位: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25-86581148 传真:025-86581147 E-mail:nyxxz@263.net 邮政编码:210046 地址: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恒竞路3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