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研讨稻水象甲联合监测与防控协作工作,在全国范围内有效阻截稻水象甲扩散蔓延,减少对农作物造成的损失,确保粮食丰收,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近日在湖南长沙召开了稻水象甲联合监测与防控协作组会议。来自25个省、市、区植物检疫机构的有关负责人员与中科院动物所专家近70人参加了会议。会议交流了稻水象甲监测与防控工作经验与成效,分析了稻水象甲发生扩散原因和检疫控制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研讨了新形势下稻水象甲阻截和联合防控措施。中科院动物所张润志研究员就稻水象甲检疫鉴定与防控的相关知识作了专题讲座。
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副主任钟天润出席会议并作总结讲话。他在讲话中强调,尽管目前稻水象甲在我国的分布省份已经达到21个,但其发生面积仅占水稻总面积的2.5%,且均得到了较好控制,没有对水稻生产构成大的产量损失,这充分说明各地稻水象甲监测防控工作“监测准、防控早”取得了显著成效。尽管如此,随着我国贸易自由化和物流多样化进程的加速,稻水象甲加速扩散蔓延的风险加大,防控工作一旦松懈将严重威胁水稻生产。各地要牢固树立长期作战的意识,狠抓疫情监测,强化联防联控,继续做好稻水象甲的检疫控制工作。
稻水象甲又名稻水象、稻根象,为我国二类检疫性害虫,原产北美洲。1988年首次在我国发现,现已在全国21个省市相继发生。其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为:随稻秧、稻谷、稻草及其制品、其他寄主植物、交通工具等传播。1976年进入日本,1988年扩散到朝鲜半岛。1988年首次发现于河北省唐山市,飞翔的成虫可借气流迁移10,000米以上。此外,还可随水流传播。寄主种类多,传播途径广,传播速度快,危害面广。
稻水象甲为害水稻、高粱、玉米、甘蔗、小麦、稗草、莎草等,是一种国际性、检疫性、迁飞性、孤雌生殖的水稻害虫。属鞘翅目、象甲科。发生状况:南方地区一年发生2代,第一代为害早稻。成虫啃食水稻叶片表皮和叶肉,仅剩表皮,于叶尖、叶缘及沿叶脉方向形成宽约0.9毫米的白色长条状斑痕,影响光合作用。幼虫蛀食根部,破坏根系组织,阻碍营养吸收和传导,导致分蘖减少、植株矮化、黄化枯萎、抽穗延迟,甚至全株枯死,对水稻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危害。老熟幼虫先在寄生的根系上作土茧,后在其中化蛹。以成虫在稻田附近的山坡、林带的落叶层或田埂疏松土层中越冬。成虫蚕食叶片,幼虫危害水稻根部。危害秧苗时,可将稻秧根部吃光。
稻水象甲是我国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危险性病、虫、杂草名录》中规定的二类危险病虫,应严格施行检疫,严禁从疫区调运可携带传播该虫的物品。对来自疫区的交通工具、包装填充材料应严格检查,必要时做灭虫处理。
稻水象甲的有效控制方法是稻田秋耕灭茬可大大降低田间越冬成虫的成活率。结合积肥和田间管理,清除杂草,以消灭越冬成虫。水稻收获后要及时翻耕土地,可降低其越冬存活率。保护青蛙、蟾蜍、蜘蛛、蚂蚁、鱼类等天敌。应用白僵菌和线虫对其成虫防治有效。施药品种以选用拟除虫菊酯类农药为宜。早稻秧田揭膜后,越冬代成虫陆续迁入秧田,在成虫迁入高峰期应集中药杀。防治策略:“狠治越冬代成虫,普治第一代幼虫,兼治第一代成虫”,最为有效的办法是压低虫口基数和发生为害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