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沿海垦区水稻大螟发生加重
作者:李秀钰 更新时间:2013-07-19 点击量:1120
    大螟属鳞翅目夜蛾科杂食性害虫,2009年以前在苏北沿海垦区发生不重,从未对其开展单独防治,但近年来有危害加重趋势,由大螟危害造成的水稻白穗增多。
    笔者分析认为,导致近几年大螟发生加重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种植结构有利。近年来由于玉米价格上扬,苏北沿海垦区玉米种植面积扩大,加上高效农业的发展使茭白面积增加,导致大螟的寄主作物增多。二是耕作方式导致残留虫量上升。苏北沿海垦区长期以来的麦、稻、棉两年三熟耕作制度逐渐被稻、麦一年两熟所取代,大面积机械化收获,存留于田间的稻桩高度多在20~25厘米,加上冬耕冻垡面积缩小,为大螟创造了优越的越冬环境。此外,水稻机械栽插改麦田深翻泡田为浅旋埋茬起浆,机械作业强度减轻,使存留于麦秸秆中的一代大螟蛹伤亡率下降,为二代大螟侵入稻田准备了充足的虫源。
    针对大螟发生加重的趋势,生产上应着力农业防控措施,降低虫源基数。一是恶化越冬场所。大螟主要在稻桩内越冬,机械收割时降低稻桩留茬高度至5~10厘米,同时推广旋耕种麦,减少稻套麦面积,破坏大螟越冬环境,消灭越冬虫源。二是清除田间杂草。在有杂草的稻田,大螟的卵多产在叶片修长的稗草、千金子上,田边多于田中间。铲除田埂四周和沟渠杂草,恶化大螟的栖息环境和过渡场所,能压低虫源基数。
    药剂防治大螟,应明确防治对象田适期用药。一是狠治一代,降低早春寄主上的虫量。近两年一代大螟主要在春玉米和小麦上危害,5月上旬要抓好这类田块的防治。二是巧治二代,保蘖护苗。二代大螟逐渐向稻田转移,田内外寄主均可能受害,通常稻田边行受害较重。近两年观察,7月中旬至8月上旬是二代大螟幼虫集中危害期,但发生极不整齐,查卵困难,建议生产上在田间初见枯鞘时用药,对准田边1~2米内的水稻茎基部喷雾。三是主治三代,护穗增产。近两年三代大螟幼虫盛发期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此时正值苏北沿海垦区粳稻大面积破口抽穗期,水稻敏感生育期与三代大螟幼虫盛发期基本吻合。2012年笔者在水稻破口5%时以大螟为主要对象进行第一次防治,在抽穗率达50%时进行第二次防治,使三代大螟基本得到控制,主茎、大分蘖基本没有白穗,由于抽穗期不整齐和三代大螟发育进度不一致,少量小分蘖仍出现白穗。
    为比较不同药剂对大螟的防效,2012年笔者在二代大螟低龄幼虫期,田间初见枯鞘时进行了药效试验。设五个药剂处理,分别每亩用78%杀虫胺可溶粉剂80克、10%阿维·氟酰胺悬浮剂20毫升+48%毒死蜱乳油80毫升、240克/升甲氧虫酰肼悬浮剂15毫升+60克/升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10毫升、48%毒死蜱乳油80毫升+1%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100毫升、48%毒死蜱乳油80毫升+60%杀虫单可湿性粉剂90克。结果表明,五个药剂处理的保苗效果均在92.5%以上,杀虫效果都在90.2%以上。2012年大面积防治二代大螟,每亩用48%毒死蜱乳油80毫升、60%杀虫单可湿性粉剂90克;大面积防治三代大螟,每亩用48%毒死蜱乳油80毫升+1%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100毫升,总体防效好、成本低。   
tag: 苏北沿海垦区水稻大螟发生加重  

最近文章:
本文链接:http://www.agroinfo.com.cn/news_detail_2417.html
苏ICP备10201623号-1 工信部网站 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 农药快讯信息网
开户行:中国银行南京新港支行 帐号:488 466 545 445 收款单位: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25-86581148 传真:025-86581147 E-mail:nyxxz@263.net 邮政编码:210046 地址: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恒竞路3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