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防控小麦黄花叶病
作者:王 磊 宋 超 郝金凯 孟 燕 更新时间:2014-12-04 点击量:1317

    近年来,黄花叶病在我国小麦主产区均有发生,防治该病应以利用抗病品种为基础,并实施轮作换茬、适时晚播、药剂防治、增施肥料等综合措施。

 

    小麦黄花叶病在冬前侵染但不显症,早春麦苗返青拔节阶段显症。初期病株新叶产生褪绿至坏死的梭形条斑,与绿色组织相间,呈花叶状,少数新叶扭曲畸形;后期病斑扩散增多,可导致整个病叶发黄枯死;重病株矮化,分蘖减少,根系发育不良,抽出心叶黄化枯死。

 

    该病是由土壤中禾谷多黏菌传毒引起的病毒病。禾谷多黏菌是小麦根部表皮细胞内的寄生菌,本身不对小麦造成明显危害。小麦黄花叶病毒在禾谷多黏菌的休眠孢子囊内越夏;秋播后孢子囊萌发释放出带毒游动孢子侵入小麦。禾谷多黏菌在小麦根部细胞内发育成变形体并产生大量游动孢子,小麦黄花叶病毒随游动孢子不断增殖并向上扩展。如果土壤中存在大量带毒禾谷多黏菌,幼苗刚出土即可被侵染;越冬期病毒处于潜伏状态;次年春季病株返青时显症,土温低时病株显出黄花叶症状,土温高时仅显轻微褪绿症状。小麦生长后期,禾谷多黏菌形成休眠孢子,小麦黄花叶病毒随休眠孢子越夏,可在土壤中存活10年以上。小麦黄花叶病随禾谷多黏菌通过病土、病田水流、病根残体传播,也可经汁液摩擦传播,也随机械耕作向周边田块扩散。现有数据显示,小麦是该病唯一寄主。

 

    近年来小麦联合收割机高茬收割、秸秆还田,带菌麦茬和植株直接留在田里,未充分腐熟,携带大量病菌,地势低的地块雨后易形成地面径流,造成病毒积累和传播。小麦播种后的土温和湿度以及返青期的气温是影响该病发生的关键因素。小麦播种后土温在15℃左右,多雨高湿。有利于病菌休眠袍子萌发和游动孢子活动侵染;土温高于20℃和干旱不利于侵染。春季病情发展适宜气温为5~15℃,15℃以上逐渐隐症,18℃以上时病情停止发展。春季气温回升慢、长期阴雨易加重该病发生。早播、土壤肥力低的田块发病重。

 

    防治小麦黄花叶病,应采取综合措施。一是选用抗耐病较强的品种。二是轮作换茬。与非病毒寄主的大麦、油菜等轮作。三是适时晚播,避开介体侵染活动最适时期。四是药剂防治。播种时用戊唑醇拌种,可抑制禾谷多黏菌的活动。春季初发期用吗胍·乙酸铜喷雾,可减轻危害。五是增施肥料。发病初期早施速效氮肥、磷肥及生长调节剂,促进麦苗生长。可减轻发病程度。六是降低湿度。禾谷多黏菌侵染小麦根系需要一定水分,疏通麦田内外沟,降低田间湿度,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病害发生。

农药快讯, 2014 (23): 44.
tag: 综合防控小麦黄花叶病  

最近文章:
本文链接:http://www.agroinfo.com.cn/news_detail_4693.html
苏ICP备10201623号-1 工信部网站 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 农药快讯信息网
开户行:中国银行南京新港支行 帐号:488 466 545 445 收款单位: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25-86581148 传真:025-86581147 E-mail:nyxxz@263.net 邮政编码:210046 地址: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恒竞路3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