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年近七旬的叔伯兄弟,他初中毕业后一直在家务农,这在目前农村来说,可以算是一个比较有知识有文化的老农民。我们曾经就过量施用化肥等交流过好多次,他虽然也说不出什么大道理,但是对土壤变化的感受比较深。我简单归纳整理了一下,呈现给读者,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他说,我一辈子没离开过土地,地跟人一样也是有感情的,只要你对她好,她就不会亏待你。年轻的时候没有化肥,不管种什么都只施农家肥,那时有句顺口溜,穷汉舔富汉,不如穷汉刨塄坎。就是说,穷人巴结富人想得到好处,还不如多刨一些田埂的腐熟土,也能多打一点粮食。我老爸就曾经笼不离手,在村里村外的路上扫拾羊粪,也曾说过,种地没窍,全凭屎尿,粪多水勤,不用问人。那时生产队养着好多牲口,家家户户养猪养羊积攒农家肥,每年冬天的主要活碌就是给地里拉粪运粪。队长在农闲时还常常带领着社员打锅头、换土炕、拆老房、掀老墙,想方设法搜集土肥。那时产量虽然不高,但种出来的粮食瓜果蔬菜却香甜好吃。
化肥是先有了进口尿素,但是很短缺,要按计划来分配,施用后效果很明显。后来慢慢地有了碳铵和磷肥,一开始农民对磷肥没有认识也不重视,有一年种小麦时有人偷懒,把一袋磷肥用锨撒在了不太大的一片地方,收麦时那一片地上的小麦长势特别好,这让农民进一步认识了化肥的作用。土地刚开始承包时化肥短缺,家家户户还都养牛养猪。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时过境迁,化肥生产厂家多了,化肥产品日益丰富,年轻人也都外出打工去了。留在家种地的人也越来越不重视农家肥了,不养牛也很少养猪养羊,太依赖化肥了,把地都种成“卫生田”。化肥使用也没有人指导,重氮、轻磷、少钾,不合理乱用,还有贪图便宜上当受骗,遭受假冒伪劣坑害的也不少,加之滥施农药,破坏了土壤,造成土壤退化板结。产量虽然高了,但是品质下降了,口味越来越差。如现在的蒸馍(馒头),再也吃不出麦面原有的清香味了。
他说:“土地也如同人吃惯了粗粮,吃一点细粮就觉得很香;那么一直吃细粮呢,肯定就想吃点粗粮,也对身体有好处。对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的,因我比较懒一些,当年队里分给我两亩多较远的山庄地,收麦子时我为了减轻拉运量就留高茬,这样不但拉运轻松,来年产量还反而比别人的高;再一个就是我现在种植苹果怕锄草,草长高了就翻埋一次,秋天的落叶也深埋树下,结果我地里的蚯蚓比其他人的多,苹果还更香甜。”
我们这里是贫困山区,是旱作农业,靠天吃饭,主要以大田种粮为主。农民也缺钱,化肥用量不是很大;同时,每年基本上是只种一茬,土地还有个停歇的时间,比如麦子收割后要进行翻犁歇晒一夏天,等到秋天再种麦子,土壤退化还不是太厉害。但是现在由于化肥越施越多,单一连茬种植,病害也逐渐增多了,土壤没有以前疏松了,有机物质少了,土块越来越硬。我们这里除了大田种粮外,经济作物主要就是苹果,土壤退化比大田明显,各种病害越来越多,就连刚栽植的一些幼树还没有挂果,却就先腐烂了。但是总体看,我们这里土壤污染相对来说还是比较轻的,没有出现一些地方那样的“青苔、红锈、白碱”比较严重的现象。
农民也逐步认识到了过量施用化肥带来的危害,已开始注意增施有机复合肥,逐渐也对生物肥有了认识,有人还专门到养殖场去,用500元一农用车的价格,购买羊粪腐熟后给果树施用。值得一提的是,前几年县上在农村大力开展了建设沼气池的活动,同时,引导农民用沼液给果树喷施防治虫害,用沼液、沼渣给果树施肥来肥田改良土壤,补充有机质。近年来,县上为了提升苹果品质,对现有果园的果树进行适度间伐,并由县财政出资,每间伐一颗苹果树,奖励农民一袋复合菌肥,指导农民给果树施用,促其生产优质果……
我们应该认识到,土地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是我们的命根子。目前,由于农民文化知识水平有限,有不少人还不太懂得土壤和肥料的特点,不知道怎样平衡植物营养,对土地缺乏科学管理。重化肥,轻有机肥,重氮肥,轻磷钾肥,导致有机肥与无机肥失调,氮肥与磷钾肥失调,用地与养地失调。所以最紧迫的是要有善待土地,热爱土地,珍惜我们自己的生存环境的意识和行动,要像诗人艾青宣称的,爱到双眼饱含泪水的地步,才能有可能让土地宽容和接纳我们。
让人欣喜的是,目前土壤修复问题已经引起了各方的重视,国家将土壤修复问题提升到了战略高度,正在筹划土壤污染防治法。但是修复改良土壤,是一个长期、艰巨、系统的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功效的。我认为要修复改良土壤除国家要立法以外,还必须从以下几方面抓起:一是要切实落实好测土配方施肥活动。坚决避免形式主义、搞花架子,甚至忽悠农民的做法,要政企合力落实在行动上,用科学的数据、合理的配方,来指导农民因土种植,因土施肥,因土改良。二是学习一些先进地区的经验由政府出资金,采取不同的方式来支持引导农民合理轮作倒茬,增施生物农药和生物肥,改良和提高土壤肥力。三是要教育监督农资从业人员,多生产销售质量过硬的有机肥、微生物肥,自觉把好关口,抵制假冒伪劣的、重金属含量超标的化肥。只有真正做到了“政府倡导、企业主导、全民参与”,才有可能逐步完成修复改良土壤的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