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种业"无湘不成军" (下)
作者:汪建沃  蒙力 更新时间:2012-05-18 点击量:1165
    无独有偶,在中国种业界,湖南的“知名人士”可谓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稻有袁隆平”、“油有官春云”,这是种业界对“种业湘军”的褒奖。
    中国工程院院士官春云现任国家油料改良中心湖南分中心主任、农业部油菜专家指导组副组长、国家油菜产业体系栽培及营养实验室主任、国际油菜咨询委员会委员、第12届国际油菜会议科学委员会主席、中国作物学会常务理事等职,并且还担任湖南省科协副主席。长期从事油菜育种栽培教学科研工作,育成优质油菜良种22个,推广面积2亿多亩。提出油菜冬发栽培理论和技术体系,促进了长江中游地区的油菜高产。提出油菜光温生态4大类型,创建油菜化学杀雄利用杂种优势新体系。育成转基因油菜品系3个,采用基因工程方法育成高油酸(80%)油菜品系、高抗菌核病品系。提出油菜“机播机收,适度管理”栽培新方法等,创社会、经济效益100多亿元。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省部科技进步一、二等奖6项,科技兴湘奖1项,袁隆平农业科技奖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5项,出版专著9本,发表论文150多篇。他和袁隆平院士一样,是中国种业界不可多得的科学家。“油菜长得不好,就是自己的责任”。他与油菜相知相伴半个世纪,是拥有5个发现和5大突破、育成新品种和栽培技术推广带动农民增收148亿元的“油菜权威”。
    官春云院士对油菜产业界的第1个贡献就是:“春发”变“冬发”,产量翻一番。
    1959年,官春云以优异的成绩从湖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毕业,并留校任教,被分配在作物教研室从事油料作物栽培的教学和科研,开始真正与“油菜结缘”。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他肩负起了“为祖国献食油”的使命。不久,他被分派到怀化附近的溆浦县劳动,那里是油菜主产区。那时,指导着我国甘蓝型冬油菜生产的仍然是用种植白菜型油菜的“春发”理论,农业主管部门都在推行针对春后的油菜栽培措施和常规技术,可在生产实际中,农民并不是完全按行政指令耕种,有的农民凭经验播种管理施肥。和农民一起劳动时,一个现象引起了他的关注:农民播种早的、冬前管理好的、施肥多的,油菜收获时产量也就高,而这和当时“春发”理论是不相符的。由此受到启发,官春云开始思考:真正影响油菜籽产量和品质的到底是什么?什么时候才是施肥管理的最佳时期?从植物生长发育的观点看,不能说传统的“春发”理论没有依据,可现在种植的油菜品种变了,是甘蓝型半冬性油菜,再者,农业生产追求的是作物高产优质,这就要求农业科技不仅要遵循植物学的规律,还要从农业发展的视角出发。这给了官春云发起挑战的勇气,“冬发”设想在他脑海中渐渐形成了。他一边抓紧“冬发”——冬前发育的试验,一边查阅书籍资料,一边进行油菜栽培情况的走访调查,一边对长江中游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记录研究。为此,他走遍了长江中游4省区的种植区,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和可靠的理论依据。1964年,他撰写的《试论油菜冬发在油菜增产上的重要作用》一文发表在《油料作物》上,首次提出“促进冬发是长江中游地区油菜高产的重要途径”的观点,以后又在《中国农业科学》上发表《论油菜冬发》。这一理论一经推出,立刻引起了震动,在中国引发了一场“油菜革命”。“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引起了业界的高度关注。
    之后,官春云又研究出了相应的配套栽培技术,应用于实践,使油菜亩产由约50公斤提高到约100公斤,创经济效益100多亿元。油菜产量提高了,农民愿意种植了。1978年,在农业部的推动下,这一理论技术在长江中游地区得到大面积推广。仅在湖南,上世纪90年代油菜种植就达到了“三个超一”——亩产超过100公斤,种植面积超过1,000万亩,总产量超过100万吨。
    官春云院士对油菜产业界的第二个贡献就是:攻克“双低”难关,效益翻一番。
    “春发”变“冬发”的油菜革命,确定了官春云在业界的领军地位,他没有满足,又开始思考1个新的问题:油菜既要高产,也要优质。当时有人提出,将加拿大的早熟优质品种引进到长江流域。官春云则认为,加拿大的自然条件和我国不同,日照长,那里的品种在我国不但不会早熟,而且不抗病,会对生产造成很大影响。他的观点被采纳了,这也触动了官春云,让他作出了新的决定——培育适合我国自然条件的优质油菜品种。搞育种很不容易,特别是利用杂种优势,其中很重要的1个原因就是,油菜是雌雄同株同花,作为育种最基本的方法之一,杂交制种时必须对母本去掉雄蕊,在没有找到雄性不育系之前,普遍采用的方法就是人工去雄。因此,官春云首先要攻克的是化学杀雄剂。为了研制化学杀雄剂,官春云经常泡在图书馆、实验室,这项研究不仅需要生物学、遗传学、植物生理学、细胞生物学等方面知识,更需要扎实的化学基础,难度也就可想而知。经过无数次筛选、改良、增删和试验,1979年,他终于筛选研制出了我国第1个油菜高效无毒化学杀雄剂。这项技术应用后,已选配出了8个可大面积推广的强优势组合品种,被确认为国际领先技术。获得了化学杀雄剂这个高效的育种工具,官春云开始向优质高产品种进发。油菜籽中,含有2种对人畜有害的成分,即芥酸和硫苷。如何培养出低芥酸、低硫苷的“双低”油菜品种,因而成了国内外专家争相攻克的难题。1974年,加拿大育成了世界第1个“双低”油菜品种,但这些品种引入我国作冬油菜栽培并不理想。如何才能育出适于我国种植的既高产又“双低”的品种呢?他经过多次反复的杂交试验,每年对上万株油菜、3,000多份样品进行筛选、分析,先后用国外的油菜与我国油菜杂交,结果都不理想。一次,他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时,发现1篇关于水稻生态学的文章,受此启发,他马上开始了新的育种探索。经过3年5代选育,终于培育出我国首个国家级审定的“双低”品种“湘油11号”。该品种不仅“双低”理想,而且亩产达到了110~150公斤!被列入了国家“八五”重点推广品种。随后,他又相继成功地选育了6个双低品种。目前,全国有超过2亿亩的油菜就是种植的这些品种。官春云提出“冬发”理论的贡献在于,发现了油菜的一些重要的生长发育规律。他提出,冬前是油菜器官分化和养分积累的重要时期,春后是器官建成的时期,油菜绝对干物质量虽然冬前少、春后多,但若冬前积累多,春后产量就高。只要地理气候条件适宜,加强油菜冬前栽培,油菜冬前生长达到15片叶,积累足够的养分,增加绝对干物质,就有利于油菜的器官分化发育,今后的菜籽产量也就会大幅提高。长江中游地区的气候条件十分有利于冬发。根据这一理论,他建立了油菜冬发栽培理论技术体系,并提出了冬发油菜不同时期的形态生理指标和技术措施,使我国油菜主产区单产显著提高。1978年,农业部在湖南举办长江中游4省油菜干部培训班,官春云应邀作冬发技术专题讲座,自此这项技术在长江中游地区推广,极大促进了油菜生产发展和产量提高,使油菜亩产由50公斤左右提高到100公斤左右,其研究成果产生了重大社会、经济效益。此后15年间,仅湖南省就因推广油菜冬发技术而实现增收20多亿元。
    如何培养出低芥酸和低硫苷的“双低”油菜品种,是国内外争相攻克的难题。官春云通过遗传育种方法研制出我国第1个通过国家审定的“双低”品种“湘油11号”,接着相继育成了10多个“双低”油菜新品种,大大加快了我国油菜“双低”化进程。他率先利用油菜化学杂交剂培育油菜杂种,并育成“湘杂油1号”和“湘杂油6号”等“双低”油菜强优势杂种组合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这项居国际领先水平的油菜化学杀雄利用杂种优势新技术,确立了我国在世界上油菜化学杀雄杂种研究和应用的领先地位。他主持培育出23个油菜新品种,现在,这些品种的芥酸、硫苷含量已从过去的50%左右下降到3%以下,有些品种甚至降到“不可想象”的“双无”。出油率也从过去的30%多提高到接近50%。
    官春云因油菜“春发”变“冬发”和“双低油菜”而一举成名,湖南的油菜种业因官春云的异军突起而誉满江南。湖南的油菜种子多年来一直是业界的香饽饽,种业经销商对“湘”字号油菜种子情有独钟。湘杂油1号、湘杂油2号、湘杂油3号、湘杂油6号、湘杂油499号、湘杂油631号、湘杂油695号、湘杂油753号、湘杂油780号、湘油11号、湘油15号、湘油16号等等,都是市场上的抢手货,用“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形容湖南油菜种子毫不夸张。
    “芙蓉国里尽朝晖”,“杂交水稻震世界”,“油菜花香千万里”。这就是力量,这就是奉献,这就是“种业湘军”们笑傲江湖的风采,这就是湖南种业赫赫有名的真实写照。
 
tag: |中国种业|无湘不成军|  

最近文章:
本文链接:http://www.agroinfo.com.cn/news_detail_583.html
苏ICP备10201623号-1 工信部网站 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 农药快讯信息网
开户行:中国银行南京新港支行 帐号:488 466 545 445 收款单位: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25-86581148 传真:025-86581147 E-mail:nyxxz@263.net 邮政编码:210046 地址: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恒竞路3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