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流行频率增加,流行区域北扩
作者:于 丹 更新时间:2015-11-03 点击量:1323

    赤霉病是麦类重要病害之一,不仅造成严重减产,而且病麦有毒,人畜食用后会中毒。江苏省农科院植保所麦类病害研究专家陈怀谷研究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近年来小麦赤霉病在我省流行频率增加,危害程度加重,并且流行区域向北扩展,成为对我省小麦生产威胁最大的病害。

 

    “自2012年以来,小麦赤霉病在我省每年均有发生,流行频率显著增加。”陈怀谷说。有统计数据显示,上世纪我省小麦赤霉病平均5~6年流行一次,而2010年以来赤霉病在我省已大流行2次,其中2012年流行程度为近30年来最重,2013年在气候条件总体不适合病害发生的情况下局部地区仍达大流行程度。

 

    陈怀谷指出,除流行频率增加外,流行区域逐渐向北扩展,也是近些年我省小麦赤霉病发生的重要特点之一。据介绍,上世纪小麦赤霉病仅在我省淮南地区发生,以沿江、苏南地区发病较突出,而近几年我省沿淮地区赤霉病已发生普遍,在上述几个流行年份该地区赤霉病均达大流行程度,淮北地区也有明显发病。从今年我省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情况来看,地区间发病情况差异很大,沿江、苏南地区发病较轻,沿淮、淮北地区发病相对较重,特别是淮北局部地区发病重,对产量造成较大影响。

 

    对小麦赤霉病流行频率增加、流行区域北扩的特点,陈怀谷分析,除小麦抽穗扬花期与阴雨天气的吻合度高有利于发病、不利于用药防治以外,栽培方式的变化及品种抗病性不强是重要的内因。具体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秸秆还田面积增加,地表的秸秆有利于赤霉病病菌孢子产生,增加菌源;二是小麦播种期普遍推迟,为提高产量,农户通常会加大播种量,使群体密度增大,田间郁蔽度增加,导致赤霉病发生的湿度条件易满足;三是品种抗性不强,近些年北方的郑麦、豫麦、济麦、烟农系列以及矮抗58等高产品种大量引种到我省沿淮及淮北地区,这些品种高感赤霉病,增加了病害流行风险。

 

    “选用抗耐病品种,能有效减轻赤霉病发生。”陈怀谷说,我省淮南地区种植的扬麦、宁麦、镇麦等系列的大部分小麦品种,对赤霉病大多为中抗,抗耐性较好,配合抽穗扬花期药剂防治能有效防控赤霉病;在淮北地区大多数小麦品种对赤霉病为中感至感病,抗性普遍较差,可应用的抗耐病品种少,近几年我省自主选育的淮麦、徐麦系列部分品种的抗性要好于北方品种,可以因地制宜地选用。

 

    此外,要坚持适期播种,避免过迟播种,降低小麦抽穗扬花期遇到高温、阴雨天气的概率;秸秆还田措施要到位,减少地表的水稻、玉米秸秆量;避免不同生育期的小麦品种插花种植,使小麦生育进程整齐一致,便于后期集中用药防治;用种量要合理,避免因迟播而盲目加大用种量,保证小麦中后期具有适宜的群体数量。

 

农药快讯, 2015 (20): 43.

tag: 赤霉病  小麦  流行  北扩  

最近文章:
本文链接:http://www.agroinfo.com.cn/news_detail_6128.html
苏ICP备10201623号-1 工信部网站 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 农药快讯信息网
开户行:中国银行南京新港支行 帐号:488 466 545 445 收款单位: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25-86581148 传真:025-86581147 E-mail:nyxxz@263.net 邮政编码:210046 地址: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恒竞路3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