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小麦赚钱不多,但危害小麦生长的病害不少,小麦黄矮病,就是经常发生在我国黄河流域麦区的一大病害。
自从1960年在陕西和甘肃首次发现这种病害以后,1966年、1970年、1973年、1978年、1980年、1987年和1999年,在陕西、甘肃、山西、内蒙和河北等地大暴发,重创当地小麦生产,带来巨大损失。
这种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的生物,到底是什么东东,它从哪里来,谁是帮凶,我国后来采取了什么策略和措施才多年控制住它不再惹事?
引起小麦黄矮病的元凶是属于黄症病毒属的一种病毒,大麦黄矮病毒,病毒粒体结构很简单,单链核酸+蛋白质外壳,没有包膜,二十面体球形,可以侵染大麦、小麦、燕麦、玉米、糜子、雀麦、狗尾草等多种禾本科植物,靠蚜虫传播。可想而知,凡是这些寄主植物混种混生的地方,如果蚜虫暴发,自然也就会诱发黄矮病。
在防治策略上,好像控制好小麦产区内的其它禾本科植物的生长以及蚜虫的发生,就可以很好地防控黄矮病。但真正实施起来的难度是巨大的。所以,这些措施不是有效防控黄矮病的核心措施。
选育和栽培抗病耐病小麦品种才是最佳措施。中国农科院植保所的研究人员从1973年开始连续奋战几十年,从4万份小麦品种(系)中鉴定筛选耐病性或抗病性显著的品种(系),提供给育种单位,终于选育出多个抗病性和耐病性优良的综合表现好的小麦品种,再加上其它措施的配合实施,才使小麦黄矮病,这一令人头疼的顽固病害,得到有效控制。
农药快讯, 2016 (23):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