纹枯病主要危害小麦基部叶鞘和茎秆,症状有隐蔽性(基部危害),危害有非直观性(一般为暗伤,严重的分蘖死亡或枯白穗),典型症状是病部出现梭形或云纹状病斑,病斑中间灰白色,边缘浅褐色。
该病病程可分5个阶段:一是冬前始病期,麦苗2叶期见病,危害基部叶鞘;二是温度低于10℃时进入越冬静止期;三是春季返青拔节期进入横向扩展期;四是3月底至4月中下旬进入病害侵茎期;五是5月份枯白穗表现期。江苏主要发病阶段:上年11月上旬至12月中旬前,淮北病菌侵染麦苗发病;上年12月下旬至2月中旬,病菌以菌核在土壤中或以菌丝在麦苗基部潜伏越冬;2月下旬,春季萌发初侵染或冬前侵染的春季始发期;3月上中旬是春季侵染扩展的始盛期,3月中下旬为盛发期,以水平扩展为主;4月上中旬侵茎危害盛期,4月下旬垂直扩展;5月枯白穗出现期(严重田块)。
对小麦纹枯病应采取以栽培措施为基础,药剂种子处理为重点,重病田早春结合药剂防治的综合防治措施。① 农业防治。适期适量播种,合理密植,控制群体密度;增施有机肥和钾肥;实行轮作;及时防除草害;开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种植抗耐病品种,如在淮北地区可种植徐麦系列、淮麦20、烟辐188、烟农19等耐病品种。② 药剂拌种。选用立克秀6%戊唑醇悬浮种衣剂10毫升,加水300毫升拌25公斤小麦种子。也可以使用3%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23%吡虫•咯•苯甲悬浮种衣剂、16%戊唑•福美双悬浮种衣剂,兼治腥黑穗病、散黑穗病等。③ 早春喷药防治。在小麦返青拔节期,病菌开始侵入茎秆之前、病株率达10%时,喷第1次药防治。江苏通常在3月上中旬。可以每亩用16%井冈霉素可溶粉剂50~60克,或5%井冈霉素水剂300~400毫升,或10%井冈•蜡芽菌悬浮剂250~300毫升,或25%丙环唑乳油30~40毫升,或10%己唑醇悬浮剂15~20毫升,或30%苯甲•丙环唑乳油20~30毫升。每亩加水50~75公斤,用足水量、对准麦苗基部施药,于早晨露水未干时或傍晚施药。可用电动、机动静电喷雾器、喷杆喷雾机施药,不提倡弥雾施药。重发田块间隔7~10天再施1次药。
资料链接:小麦不同生育阶段均会发生纹枯病。芽期侵染,胚芽鞘变褐色,严重时幼芽腐烂枯死。苗期至分蘖期侵染,先在叶鞘上出现淡褐色小斑点,后渐蔓及全叶鞘,出现中部灰色、边缘褐色的典型椭圆形病斑,叶片渐呈暗绿色水渍状,后失水枯黄,严重的全株枯死。拔节后侵染,病株基部叶鞘上出现椭圆形、水渍状小斑,扩大后形成中部灰色、边缘浅褐色的云纹状病斑,有时相互连成典型的花秆症状。向上蔓延病斑可长达30厘米,向内发展,侵染茎部。茎秆受害,先出现浅褐色短条斑,并逐渐扩展成边缘褐色、中央灰色的梭形或不规则大斑,病部常纵裂或稍凹陷、烂茎倒伏。由于花秆、烂茎,使主茎和大分蘖多不能抽穗,成为“枯孕穗”;有些虽能抽穗,但常不结实,成为“枯白穗”,或结实粒减少、籽粒秕瘦。天气潮湿时,下部叶鞘和茎秆病部表面附生白色蛛丝状稀疏菌丝,后期在病部产生圆形或近圆形的褐色小菌核。
该病病原为禾谷丝核菌和立枯丝核菌,病菌以菌核在土壤中或以菌丝、菌核附着在病残体中越夏、越冬,成为下季初侵染源;病菌产生的孢子随风雨传播,再侵染危害。其发生轻重与栽培管理、气候条件、品种感病性等密切相关。早播、用种量大、群体过密、偏施氮肥、麦苗徒长田块发病重;施未腐熟粪肥田块发病重;草害重的田块病害重。病菌喜温暖潮湿环境(10~35℃),秋冬温暖、早春多雨潮湿发病重;早春低温,多倒春寒、冻害重,病害重。不同品种间抗感性不同。
农药快讯, 2017 (7): 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