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不同产品特点与技术定位区别
作者:周权康 更新时间:2017-05-05 点击量:1631

  国内企业开发嘧菌酯、吡唑醚菌酯这2种化合物单剂和混剂如火如荼。那么不同甲氧基丙烯酸酯品种,特别是居全球杀菌剂销售额第一、第二的嘧菌酯和吡唑醚菌酯究竟有何区别?各自的产品特点和有别于对方的优势在哪里?企业开发产品、经销商引进相关产品时应考虑哪些要素?

 

  活性:吡唑醚菌酯>嘧菌酯=肟菌酯=醚菌酯。

 

  杀菌谱:嘧菌酯>吡唑醚菌酯>肟菌酯=醚菌酯。

 

  内吸性:嘧菌酯>醚菌酯>肟菌酯>吡唑醚菌酯。

 

  速效性:吡唑醚菌酯>嘧菌酯。

 

  抗紫外线能力:嘧菌酯>醚菌酯>肟菌酯>吡唑醚菌酯。

 

  熏蒸活性:醚菌酯、肟菌酯、啶氧菌酯都有,而嘧菌酯、吡唑醚菌酯没有。

 

  作物安全性:吡唑醚菌酯>嘧菌酯。

 

  对水生动物的毒性:吡唑醚菌酯>肟菌酯>啶氧菌酯>醚菌酯>嘧菌酯。

 

  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或多或少都有植物健康作用,而吡唑醚菌酯的植物健康作用尤为突出。此外,因吡唑醚菌酯没有内吸输导作用,透叶能力也很弱,使得施药后药物滞留于施药部位,保护性和植物健康作用更为突出。巴斯夫特别注册了“施乐健”商标进行保护,围绕“施乐健”有一系列的推广和品牌强化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效益。

 

  与吡唑醚菌酯不同,嘧菌酯不仅能透叶,且能在植物木质部上行输导。这一特点使其在作物根茎部病害上的药效明显优于吡唑醚菌酯,如沟施防治马铃薯黑痣病(立枯丝核菌),阿米西达(嘧菌酯)一枝独秀,而吡唑醚菌酯则无能为力。由于引起作物纹枯病和立枯病的立枯丝核菌,在自然条件下,不仅不产生有性孢子,而且无性孢子也很少见到,故以杀孢子见长的吡唑醚菌酯对其效果较差,而内吸性较强的嘧菌酯不仅能杀灭孢子,而且能进入作物体内杀死菌丝,效果较好。立枯病的发病部位是介于种子(种薯)与土表之间的茎基部,种子(种薯)处理后内吸性强的嘧菌酯通过上行输导经过发病部位,效果好;而吡唑醚菌酯因没有内吸性,无法通过发病部位,故效果差。在纹枯病和立枯病的防治效果上,嘧菌酯的效果不仅高于吡唑醚菌酯,而且高于其他同类药物。其他根茎部病害如西瓜蔓枯病等也是同样道理。

 

  有无内吸性直接影响嘧菌酯和吡唑醚菌酯在不同作物上的表现。田间作业时能很好地喷施均匀的,吡唑醚菌酯的表现较好。难以喷施均匀的,嘧菌酯因其有内吸性,可弥补这一点,效果表现较高。

 

  熏蒸活性对于某些特种病害如白粉病具有意义,特别在温室等设施栽培的小气候条件下,有利于具有熏蒸作用的发挥,故醚菌酯、啶氧菌酯的药效要好于其他品种。

 

  了解不同品种的差异化特点,能更好地理解多年来先正达、巴斯夫、拜耳、杜邦等公司对各自品牌的差异化定位和目标市场的开发。

 

  水稻病害的药效,纹枯病:嘧菌酯>醚菌酯>肟菌酯>吡唑醚菌酯;稻瘟病:吡唑醚菌酯>肟菌酯>醚菌酯>嘧菌酯。

 

  果菜炭疽病,甲氧基丙烯酸酯都有较好的效果,吡唑醚菌酯的效果要更高一些。

 

  尽管甲氧基丙烯酸酯对植物真菌四个纲都有效,但对某些病害和病原菌的效果较差,如菌核病、灰霉病及各种镰刀菌病害。对致病疫霉导致的晚疫病,药效一般,远不如对霜霉病的药效。近年来某些上升为重点的病害,如柑橘黑点病、黄瓜靶斑病、花生白绢病等,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没有表现出好的效果。

 

  企业进行产品开发,首先需注意本企业的销售团队擅长哪种作物和哪个区域。而这些作物的主要病害靶标是什么。专利到期后,国内开发产品应针对细分市场重点开发混剂。开发混剂时,还需注意配方中另一成分的特点。如防治高等菌病害与三唑类混配,戊唑醇、苯醚甲环唑、氟环唑、丙环唑的特点不尽相同。与低等菌病害治疗剂混配时亦然,甲霜灵、霜脲氰、烯酰吗啉各自有其独特的产品特性。与保护性杀菌剂复配,选择百菌清、代森锰锌、丙森锌、代森联还是有机铜,应该考虑目标作物的病害种类、发生时期是否重叠。不同作物、不同区域及市场构成的要素决定了配方的选择。

 

  除了配方,制剂的选择同样重要。乳油类适合在大田作物上使用,在水果、蔬菜上使用会影响果面,如破坏葡萄的果粉,降低了商品性等。可湿性粉剂易在果面产生结晶影响果面,降低了商品性。故定位于果菜上的制剂应该采用水性基质的剂型,如悬浮剂等。

 

  产品取得登记后,技术定位是品牌定位的基础。技术定位同样需要差异化。差异化的技术定位可以给差异化的品牌定位提供较好的基础。

 

  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易产生抗药性,复配制剂中另一成分,应选用不易产生抗性的药物,以延长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的生命期。

 

农药快讯, 2017 (8): 34; 27.

tag: 嘧菌酯  吡唑醚菌酯  甲氧基丙烯酸酯  肟菌酯  醚菌酯  啶氧菌酯  

最近文章:
本文链接:http://www.agroinfo.com.cn/news_detail_8633.html
苏ICP备10201623号-1 工信部网站 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 农药快讯信息网
开户行:中国银行南京新港支行 帐号:488 466 545 445 收款单位: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25-86581148 传真:025-86581147 E-mail:nyxxz@263.net 邮政编码:210046 地址: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恒竞路3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