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晚疫病肆虐,防治关键环节要记牢
更新时间:2017-12-05 点击量:1012

    秋季来临,天气变化较快,尤其是近期,多地降雨频繁,有的地区甚至出现降雪的天气情况,突变的天气给蔬菜管理带来了严峻的考验,尤其是连阴天形成的高湿的环境给许多病虫害的发展和流行提供了有利条件。

 

    经多地菜农反应,番茄晚疫病开始陆续发生,并且扩展较快,是菜农比较头疼的问题。番茄晚疫病是由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侵染引起的是一种危害严重的世界性病害,晚疫病的暴发与流行已严重威胁番茄生产,在我国南北各地均有发生,尤其是潮湿多雨的南方地区和保护地番茄上发生严重,通常年份减产10%~30%,病害流行时,可达80%,甚至绝产。

 

    我国许多地区对番茄晚疫病已经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但它每年仍是种植户比较揪心的问题,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哪些方面影响着番茄晚疫病的发生和流行?

 

1  症状识别错误,防治药剂使用不当

    晚疫病典型症状是,叶片感病,多从叶柄或叶缘处形成水渍状不规则病斑,湿度大时,可见白色霉层;茎秆感病,出现水渍状黑褐色病斑,严重时绕茎一周,上下蔓延,湿度大时产生白色霉层,在这里要注意和细菌性斑点病、溃疡病侵染茎秆的症状相区分,不要一看到茎秆变黑就认为是晚疫病,导致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果实感病,发病初期为油渍状浅褐色病斑,多从近果柄处开始蔓延,呈云纹不规则状,发病果实病部表面粗糙,果肉质地坚硬,病部呈暗棕褐色(似铁锈),湿度大时可产生白色霉层。

 

    所以,要综合田间症状,进行判断,及时准确采取综合措施进行防治。

 

2  病原菌生理小种分化,品种抗性丧失

    番茄晚疫病菌在寄主上通常以无性生殖方式繁殖,当存在两种交配型A1和A2时,也通过有性的卵孢子繁殖,卵孢子的出现可以使晚疫病菌在土壤中顺利越冬,成为新的初侵染来源,使病害流行的可能性增大,其次A2交配型的存在使得有性重组的机会提高,有性重组可以产生大量不同的基因型,在这些基因型中可能有致病力更强的菌系或生理小种产生,从而导致生理小种变异加快及各地的生理小种组成复杂化。

 

    而随着番茄品种交流的日益频繁,含高抗病基因的番茄品种大面积、长期种植,就会导致高层次生理小种的出现,晚疫病的危害就会逐年加重。所以,选择抗病品种很关键,还要注意不能单一种植抗病品种,生产上必须配合种植一定面积的感病品种才能延长抗病品种的使用寿命。

 

3  气候条件适宜,病原菌侵染速度较快

    番茄晚疫病菌喜适温高湿环境,通常昼夜温差大,相对湿度超过80%,适宜孢子囊的萌发、侵染和新孢子囊的产生,容易造成病害的流行。所以温度条件容易满足,能否发病或流行取决于田间相对湿度或植株上有无水膜。低温(18~20℃)、高湿(相对湿度85%)、弱光照,适宜病原菌发育和繁殖,这是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所决定的。

 

    所以在春、秋、冬季节阴雨天较多,温度较低,相对湿度较高,光照弱,若出现几次中到大雨和2~3级风力,具备良好的营养物质或寄主,则有利于病害流行。尤其是近年来,冬春季雾霾严重,光照弱,导致番茄晚疫病发生更为严重。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及时关注天气预报,当要出现这种天气状况时,提前预防,另一方面要加强管理,降低田间湿度。

 

4  初侵染来源广泛,传播途径多样

    番茄晚疫病病菌以菌丝体在田间或染病的番茄、马铃薯活体内越冬,也可以厚垣孢子和卵孢子在土壤中越冬,北方地区主要在染病的马铃薯块茎内或保护地的番茄病株上越冬,近年来,随着番茄种植面积扩大,种植方式多样化,重茬问题严重,导致田间始终能够维持一定的菌量。

 

    番茄晚疫病菌的孢子囊可通过风雨或气流传播,在适宜的条件下萌发产生游动孢子,游动孢子休止后又萌发长出芽管,从叶片或茎的伤口,皮孔侵入,条件适宜时3~4天发病,产生大量新的孢子囊,借气流或雨水传播到番茄植株上,从气孔或表皮直接侵入,在田间形成中心病株,传播后频繁再侵染。

 

    广泛的菌源和多样的传播途径,当条件适宜时,发病迅速,所以我们可以在休棚期进行高温闷棚来减少菌源数量,另一方面,要发病初期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治。

 

5  栽培措施不当,防治意识不强

    生产上常常存在不及时整枝、抹芽、摘叶、疏花、疏果,造成枝叶交叉重叠严重,植株间通风透光差,田间土壤湿度大,再加上病死株、病枝、病叶,病果和落地果等未及时带出园区集中处理,还有水肥施用不合理,造成植株长势弱,田间湿度大,这些不当的栽培措施均有利于番茄晚疫病病原菌侵染,所以植株管理粗放是引起番茄晚疫病发生严重的主要原因。

 

    因此,除了要加强田间管理,降低田间湿度至关重要,可以通过先升温再通风的方式,来降低田间湿度。一般于晴天上午温度上升到28℃左右,再通风排湿,当温度降到23℃左右时,应及时关闭通风口,以保证夜温在15℃左右,减少结露量和结露时间。

 

6  药剂选择和使用不当,病原菌抗性增强

    目前,番茄晚疫病的主要控制手段是药剂防治,所以,不合理的用药,长时间频繁使用一种药剂,导致病原菌抗药性提高,防治效果降低,而且打药频繁也容易造成田间湿度增加,导致防治效果降低。

 

    生产中还要以预防为主,当出现易于发病的条件时,可以使用百菌清等药剂进行预防。当出现病株时,除了要及时清除外,可以用霜脲·锰锌、烯酰吗啉、霜脲氰、氟菌·霜霉威、氟噻唑吡乙酮等药剂进行防治,注意药剂的轮换使用,这样可以延缓抗药性的产生,延长药剂的使用寿命。

 

    当遭遇连阴天或棚内湿度较大时,可以使用精量电动弥粉机进行喷粉防治,能够有效避免喷雾防治带来的增加田间湿度的问题,能够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菜 棚)

 

农药快讯, 2017 (22): 53-54.

tag: 番茄晚疫病  致病疫霉  百菌清  氟噻唑吡乙酮  烯酰吗啉  霜脲氰  

最近文章:
本文链接:http://www.agroinfo.com.cn/news_detail_9607.html
苏ICP备10201623号-1 工信部网站 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 农药快讯信息网
开户行:中国银行南京新港支行 帐号:488 466 545 445 收款单位: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25-86581148 传真:025-86581147 E-mail:nyxxz@263.net 邮政编码:210046 地址: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恒竞路3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