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农药快讯:2021年第15期
  文章:22篇

中国创制农药中的精英——氰烯菌酯 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下)

作者:《农药快讯》《现代农药》编辑部 柏亚罗 更新时间:2015-02-10 点击量:1907

(续上期)

 

氰烯菌酯作用独特

 

    氰烯菌酯作用机制独特。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农药重点实验室研究人员在周明国教授的带领下,采用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和其他分子途径等,正在研究氰烯菌酯的抗性机理和作用机制。初步推测,氰烯菌酯作用于禾谷镰孢菌肌球蛋白-5。

 

    氰烯菌酯具有优异的保护和治疗作用。能强烈抑制引起麦类赤霉病的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和引起水稻恶苗病的串珠镰孢菌(Fusarium moniliforme)的菌丝生长和发育。研究表明,氰烯菌酯在离体条件下对禾谷镰孢菌抗多菌灵菌株及野生敏感菌株的菌丝生长均有很高的抑制活性,平均EC50值分别为(0.117±0.036)和(0.107±0.020)μg/mL。氰烯菌酯可降低禾谷镰孢菌敏感菌株分生孢子的萌发速率,影响其萌发方式,使芽管从分生孢子基部和中间细胞萌发的比率增加;同时氰烯菌酯使敏感菌株分生孢子膨大、畸形,并使其芽管肿胀、扭曲,明显抑制其芽管的伸长生长。但氰烯菌酯对抗性菌株分生孢子芽管伸长的抑制作用很小,致畸作用不明显。

 

    氰烯菌酯具有内吸及向顶传导活性,可以被植物根部、叶片吸收,在植物导管或木质部以短距离运输方式向上输导。灌根处理发现,氰烯菌酯可以通过小麦根部吸收,并向上输导,但输导速度较慢,分布比较均匀。叶面处理试验表明,氰烯菌酯可被叶片吸收、滞留,并具有向叶片顶端的输导性,但向叶片基部的输导能力较差,在叶片间的跨层输导性也较差。

 

    氰烯菌酯耐雨水冲刷。施药后12、24、48 h模拟降雨,对防效影响轻微。生产中,施药12 h后下雨不影响防治效果,不需要重新施药。

 

    研究人员测定,氰烯菌酯能在防病的同时大幅降低小麦穗粒中的毒素含量;而多菌灵则在防病的同时刺激小麦穗粒产生超量的赤霉毒素。并且,氰烯菌酯还通过大幅减少超氧自由基、降低过氧化产物MDA(丙二醛)、提高抗氧化酶活性、延缓作物衰老、增加叶绿素等,来增强作物的抗逆性,提高作物产量。大田试验表明,氰烯菌酯可提升小麦产量13%以上。

 

    经研究推断,氰烯菌酯以质外体运转体系在小麦植株上分布,而禾谷镰孢菌主要危害小麦的穗部,造成穗腐,因此用该药剂进行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时应该重视适期施药,并尽可能使药剂喷洒到穗部。

 

    氰烯菌酯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在遇到穗期高温时,小麦边抽穗及边扬花的情况下,可以把用药时间提前到齐穗期。同时氰烯菌酯的治疗作用优异,因此若遇到发病重的年份,即便麦穗已经发病,也可以通过增加施药次数,控制病情发展。

 

氰烯菌酯的应用

 

    氰烯菌酯高效、微毒、对环境友好,对由镰刀菌引起的各类植物病害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可应用于防治镰刀菌引起的小麦赤霉病、棉花枯萎病、香蕉巴拿马病、水稻恶苗病、西瓜枯萎病及各类作物的枯萎病、根腐病、立枯病等根茎部病害。研究表明,氰烯菌酯对镰刀菌属的禾谷镰刀菌引起的赤霉病、串珠镰刀菌引起的水稻恶苗病、尖孢镰刀菌引起的西瓜枯萎病均有很高的生物活性,抑制菌丝生长的EC50分别为0.1411、0.4592、3.5649 mg/L;对古巴假霜霉引起的黄瓜霜霉病、水稻黄单胞菌引起的水稻白叶枯病、辣椒炭疽菌引起的辣椒炭疽病、贝仑格葡萄座腔菌引起的油菜菌核病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抑制菌丝生长的EC50在12.74~36.69 mg/L之间。但氰烯菌酯对包括灰霉菌(Botrytis cinerea)、稻瘟菌 [Pyricularia grisea (Magnaporthe oryzae)] 和白粉病菌(Blumeria graminis)等在内的其他病原菌几乎没有或没有活性。

 

    大量的药效试验和多年的生产实践证明,氰烯菌酯对小麦赤霉病和水稻恶苗病具有优异防效。25%氰烯菌酯SC登记用于防治小麦赤霉病和水稻恶苗病,喷雾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有效成分用量为375~750 g/hm2;浸种防治水稻恶苗病的有效成分用量为83.3~125 mg/kg。

 

    氰烯菌酯防治小麦赤霉病时主要采用叶面喷雾的方法。而小麦穗部结构决定了药剂雾滴难在穗上沉积和扩散,因此在田间进行施药防治时,推荐采用弥雾喷洒或细雾喷洒。建议一般年份在齐穗期开始用药,重病年份始花期开始喷药。施药次数为1~2次,赤霉病中等偏重发生时,可施药2次,用药间隔期为7~10天;重发年份也可以用3次药。手动喷液量为750 kg/hm2;弥雾喷液量为600 kg/hm2。氰烯菌酯对小麦安全。

   

    使用氰烯菌酯浸种对水稻整个生长期不会产生不良影响,对水稻恶苗病兼具保护和治疗作用。25%氰烯菌酯SC浸种处理对水稻恶苗病的防治效果较好,在晚稻苗期、分蘖末期与穗期均表现出高于对照药剂的防效,在穗期差异更为明显。生产上,以相同浓度浸种,对水稻恶苗病的防效与咪鲜胺相当。25%氰烯菌酯SC浸种处理剂量为1∶3,000~4,000倍,当浸种温度为15~20℃时,浸种时间以48~72 h为宜。

 

    氰烯菌酯作用位点单一,选择性强,存在一定的抗性风险。为延缓氰烯菌酯抗性的产生、延长其使用寿命、扩大其应用范围,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等试验筛选了氰烯菌酯与戊唑醇的复配产品。研究表明,氰烯菌酯与戊唑醇按3∶1配比进行复配时,在田间表现为协同相加作用。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登记了48%氰烯·戊唑醇SC,喷雾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有效成分用量为288~432 g/hm2。该产品还可用于防治小麦白粉病、小麦纹枯病等麦类病害,对小麦生长具有部分调节增产作用。

 

    另外,陕西上格之路生物科学有限公司还登记了20%氰烯·己唑醇SC,喷雾防治小麦白粉病的有效成分用量为240~420 g/hm2,喷雾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有效成分用量为240~330 g/hm2

复配制剂的开发较大程度地降低了氰烯菌酯有效成分的用量,有利于延缓抗药性的产生或发展。

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还在不断研究和挖掘氰烯菌酯的防治潜能,枯萎病或将成为氰烯菌酯的又一个重点防治靶标。

 

氰烯菌酯的抗性风险

 

    经周明国教授研究小组测定,氰烯菌酯与苯并咪唑类、麦角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类、甲氧基丙烯酸酯类、二硫代氨基甲酸盐类和取代芳烃类等5种不同作用机制的杀菌剂没有交互抗性。研究表明,氰烯菌酯抗药性突变体与出发敏感菌株一样,对噻菌灵、多菌灵、福美双、百菌清、甲基硫菌灵、咪鲜胺、戊唑醇、嘧菌酯均表现敏感,说明氰烯菌酯与这些杀菌剂不存在交互抗性,表明其抗药性机制也不同于这些杀菌剂。研究结果还显示,紫外光诱导的突变体和药剂驯化突变体在无药剂下连续培养8代后抗性水平保持不变,说明抗药性表型能够通过无性繁殖稳定遗传。

 

    实验室研究发现,禾谷镰孢菌在选择压下易对氰烯菌酯产生抗性。周明国教授研究团队采用全基因组测序技术等开展了禾谷镰孢菌对氰烯菌酯的抗性研究。研究发现,肌球蛋白-5(myosin-5)中的基因突变是导致禾谷镰孢菌对氰烯菌酯产生抗性的原因所在。此项研究仍在进一步验证中。

 

氰烯菌酯的荣誉

 

    氰烯菌酯卓越的综合表现,得到了科技部门、农业推广部门等的高度褒奖。

 

    2009年,氰烯菌酯被列入工信部“高毒农药替代专项”,成为替代高毒农药的新型农药产品之一。2009年7月,25%氰烯菌酯SC被江苏省科学技术厅认定为“高新技术产品”。2009年10月13日,“创制杀菌剂氰烯菌酯(JS399-19)研究开发”项目荣获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颁发的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010年5月,氰烯菌酯获得了科学技术部、环境保护部、商务部、国家质检总局联合颁发的“国家重点新产品证书”。2011年1月18日,氰烯菌酯被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列为“2011—2013年全国推广产品”。

 

小 结

 

    氰烯菌酯是由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研发的氰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它对镰刀菌具有较高的专化活性,对小麦赤霉病、水稻恶苗等具有优异的预防和治疗作用,还可用于防治棉花枯萎病、香蕉巴拿马病、西瓜枯萎病等。

 

    氰烯菌酯目前已在国内获得6项专利授权,其中化合物专利于2001年5月8日申请,保护期届满于2021年5月7日。

 

    2007年,氰烯菌酯原药和制剂产品获得临时登记;2012年两产品获准正式登记。目前开发的复配产品配伍主要为三唑类杀菌剂中的戊唑醇和己唑醇。

 

    近几年,小麦赤霉病发生加重,氰烯菌酯以其杰出防效、大幅降低毒素及提升作物品质和产量等优异性能而建立奇功;在水稻恶苗病防治上,氰烯菌酯也已小试牛刀。无论是在小麦赤霉病还是在水稻恶苗病防治上,氰烯菌酯都将是重要的替代和轮用品种。未来,研发公司还将进一步挖掘氰烯菌酯的防治潜能,拓宽其防治谱,如枯萎病等。

 

    2014年,氰烯菌酯单品的销售额已突破8,000万元,来年将进一步冲高,有望成为我国继氯氟醚菊酯之后,第2个迈入亿元方阵的创制品种。  (全文续完)

tag: 农药快讯  农药信息  政策要闻  新闻资讯  专利过期产品  创制农药  新产品开发  跨国公司  农药上市公司  病虫害防治  传媒  期刊  

最近文章:
本文链接:http://www.agroinfo.com.cn/other_detail_1229.html
苏ICP备10201623号-1 工信部网站 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 农药快讯信息网
开户行:中国银行南京新港支行 帐号:488 466 545 445 收款单位: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25-86581148 传真:025-86581147 E-mail:nyxxz@263.net 邮政编码:210046 地址: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恒竞路3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