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草甘膦和百草枯都面临困境之时,另一灭生性除草剂——草铵膦则迎来了扬眉吐气的发展机遇。草铵膦因作用机制不同于草甘膦,可有效防治抗草甘膦杂草等优势,其市场呈现上升走势。草铵膦在国内受到空前关注,“颜值”攀升至历史高位。我国已建和在建的草铵膦企业约20家,后续仍有企业正筹备上马。与草铵膦简单的分子结构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合成工艺非常复杂,且安全风险较大。目前,文献报道的路线有50多条。
浙江工业大学化工学院研究员杜晓华博士在“第十九届全国农药信息交流会”上作了题为“草铵膦的合成与绿色化学探讨”的报告。他在报告中说,之所以草铵膦的报道路线如此之多,是因为每条路线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还有待我们去进一步探索。
杜博士在报告中概述了草铵膦的几条合成路线,总结了3个关键中间体的合成方法,并对草铵膦的4条经典路线进行了详细比较。报告中,杜博士将绿色化学的理念贯穿始终。对每一种方法,他都从原子经济性、环境因子、安全风险、能耗和原料成本等方面进行评价,并最终推荐了Bucherer-Bergs海因路线。
关键中间体甲基二氯化膦主要通过甲烷法、甲基四氯化膦法(包括铝粉还原法和黄磷还原法)和甲基氯化铝法合成。杜博士对这4种方法进行了比较,其中,甲烷法和甲基氯化铝法安全风险较大,尤其是甲烷法涉及超高温超低温反应;而甲基四氯化膦的两种方法为中等安全风险,且铝粉还原法在原子经济性和环境因子方面更胜一筹,是目前开发得最多的合成方法。
甲基亚膦酸二乙酯是国内大多数生产企业采用的中间体,其合成主要包括格氏反应法和甲基二氯化膦法。杜博士认为,虽然格氏反应法原子经济性较高、环境因子较小,但安全风险大,且分离能耗较大;相比而言,甲基二氯化膦法安全性好得多,且能耗较小,而生产成本略高。
合成甲基次膦酸丁酯主要有黄磷法、甲基二氯化膦法。两种方法安全风险皆为中等;从原子经济性来看,黄磷法更具优势;对环境因子而言,两者相差不大,且都很小;甲基二氯化膦法在成本上更具优势。杜博士对此五价磷中间体更为看好,他认为比三价磷安全性更好。
杜博士重点比较了草铵膦的4种合成路线:Strecker路线2,赫司特公司开发,以甲基亚膦酸二乙酯、丙烯醛和乙酸酐为原料合成,反应总收率为90%~99%,整个反应一锅法完成,大大简化了工艺过程;Strecker路线3,也由赫司特公司开发,以丙烯醛、乙酸酐和甲基次膦酸丁酯为原料合成,总收率约85%;杜博士团队则对Strecker路线3进行了改进,开发了Bucherer-Bergs海因路线,其原料亦为甲基次膦酸丁酯、丙烯醛和乙酸酐,但反应过程中合成海因,再水解生成草铵膦;酮酸路线则为“多国部队”,其综合了多种方法,包括赫司特、前苏联涅斯梅扬诺瓦研究所、江苏七洲和苏州联合伟业等多家单位开发的方法,其以甲基二氯化膦、丙烯酸和乙酸酐等为原料合成。
杜博士对4种方法进行了仔细比较,他说:Strecker路线2成本较低,但环境因子和安全风险较大;Strecker路线3原子经济性最好,虽然环境因子较大,但安全风险降低,据悉,这可能是拜耳目前采用的方法;相较于Strecker路线,Bucherer-Bergs海因路线的环境因子显著降低,且安全风险较小,能耗较低;酮酸路线虽然原子经济性较好,环境因子最小,但安全风险较大。
综合多方面因素考虑,杜晓华博士认为,Bucherer-Bergs海因路线最值得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详见《农药快讯》第23期。欢迎订阅2016年《农药快讯》和《现代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