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5月24日,先正达约92.2%的股票已接受要约。这距离中国化工100%收购先正达的目标仅有一步之遥。至此,这笔价值430亿美元,中企海外收购史上迄今最大的交易,历时一年多,终于要收官了。今天我们就来总结一下,在收购过程中最为人们最关注的的几点问题。
收购资金从何而来?
之前曾有消息称中化集团与中国化工集团合并,为此中化集团将出资助购先正达。而在今年1月16日香港举办的亚洲金融论坛上,中化董事长宁高宁表示中化集团不会计划收购中国化工集团。没有了助资,钱从哪儿来呢?
近日,据SEC披露的交易文件,中国银行、国新控股、摩根斯坦利、兴业银行为交易提供了股权融资,中信银行和汇丰银行牵头银团贷款,中国化工亦拿出了部分自有资金。
中国化工集团在其子公司中国化工农化公司之下,设置了6层特殊目的主体(SPV)为收购标的进行融资。第二层SPV为中信银行提供的银团授信,规模为125亿美元,参团银行包括中信银行、兴业银行、浦发银行、法国巴黎银行(BNP Paribas)、法国东方汇理银行(Crédit Agricole Corporate and Investment Bank)、瑞信(Credit Suisse AG)、Natixis、裕信银行(Unicredit Bank)、荷兰合作银行(Rabobank)。
中国银行向第三层SPV提供100亿美元的永续债,此外,第三层SPV获得的股权融资还包括兴业银行提供的10亿美元永续债,以及摩根斯坦利(Morgan Stanley)提供20亿美元、2020年到期、利率为5%的可转换优先股。
中国化工的自有资金在第四层SPV出现,由中国化工农化公司、中国化工农化国际自筹50亿美元。这层SPV还有国务院国资委下属的投资平台公司国新控股提供的70亿美元的永久债。
汇丰银行为最后一层SPV提供68.12亿美元的贷款授信,参团银行包括汇丰、瑞信、荷兰合作银行、裕信银行。
收购后,中方有何获益?
我国作为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保障粮食安全是至关重要的。即使中国制定了18亿亩(相当于1.2亿公顷)“耕地红线”的政策,但对13亿人口的大国来说耕地面积仍然相当局促。如果想在有限的土地上实现其最大的生产价值,则需要通过创新和技术的支撑。农药作为保障粮食丰产丰收的重要生产资料,则需要在创新和技术上走在前列。
据统计,原创农药企业每年投入研发费用较高,一般占总销售额的9%~13%,而每个新品种平均研发时间需要8~10年。先正达每年研发投入约占年销售额的10%;在育种方面,国内绝大多数企业还是以“代繁”为主,原创研发能力也亟待加强。
在中国,先正达目前相关总投资已超过25.2亿元。据了解,先正达在全球120个国家和地区拥有111个生产和供应基地,以及141个研发基地;在68个国家和地区拥有发明专利18,897项。目前有近30个农药新产品处于研发的不同阶段;种子领域每年推出500多项产品,其领先的杂交小麦技术,2019年将在美国实现商业化,年销售收入将达280亿元。
此外,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先正达总资产1,334.2亿元,资产负债率58.2%;当年销售收入895.3亿元,净利润84亿元。其中,当年农药产品销售收入占全球农药市场20%份额,产品在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销售;种子产品销售收入占全球市场8%的份额。
剥离产品业务影响有多大?
先正达作为一家全球性企业,相关收购交易需经其产品覆盖区域内国家及国际组织的反垄断和安全审查。根据中国化工公开的资料,目前收购先正达项目已向22个国家或地区申报并获批。其中,欧盟、美国及墨西哥提出了业务剥离要求。
据公开的数据计算,根据欧盟要求,中国化工与先正达最终需要剥离的农药产品占两家农化业务合并收入的1.1%;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对项目提出剥离阿维菌素、百菌清和百草枯3个产品业务,剥离业务收入占两家农化业务合并收入的0.16%。产品业务剥离后,减少的销售收入仅占两家农化业务合并收入的1.26%。
国际投行分析指出,欧盟批准陶氏化学公司与杜邦公司的合并交易,条件是两家公司需剥离杀虫剂、除草剂和部分待研发产品和基础设施,总计销售收入占两家农化业务合并收入的9.6%。拜耳收购孟山都项目,尽管还没有进入欧盟正式审查阶段,但按照有关国家反垄断要求,后期也可能需要剥离相关产品业务。
因此,中国化工收购先正达所剥离的产品业务,无论是其占两家企业总收入的比例,还是与其他同业并购企业剥离的业务占比相比,对企业整体业务的影响并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