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虫是鳞翅目,夜蛾科害虫,主要为害禾谷类作物。在我国北纬33度以北地区任何虫态均不能越冬,可远距离迁飞,根据迁飞规律,我国可划分为4个主要发生区。冬季在越冬代发生区(粤、桂、闽、云及贵南)为害小麦及绿肥作物;羽化的成虫陆续迁往1代发生区(沪、苏、浙、皖、豫及鲁南),3~4月幼虫为害小麦、大麦;羽化的成虫迁往2代发生区(东北、华北、内蒙古、山东半岛、陕、甘、宁、云、贵、川),6~7月幼虫为害各种禾谷类作物;羽化的成虫迁往3代发生区(东北、华北、山东等地),8月幼虫为害谷子、玉米及高粱等作物;羽化的成虫回迁至越冬代发生区。粘虫食性杂,可取食百余种植物,喜食禾本科植物。二代粘虫是河南省玉米苗期的重要害虫,具有暴食性、突发性和迁飞性,往往在局部地区突然暴发成灾,严重时将叶片吃光形成光杆,造成缺苗断垄,甚至绝收。
能够防治玉米粘虫的药剂有克百威、氯虫苯甲酰胺、毒死蜱、溴氰菊酯、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高效氯氟氰菊酯、虱螨脲、灭多威、辛硫磷、多杀霉素、硫双威等,但是这其中部分药剂,例如克百威、毒死蜱的毒性较大,特别是毒死蜱自2016年12月31日起,禁止在蔬菜上使用;克百威将于2020年禁止使用。目前在国内登记的防治玉米粘虫的药剂有:200克/升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2.5%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高效氯氟氰菊酯能杀灭那些对常规农药如有机磷产生抗性的害虫,市场发展很快,在许多国家取得了登记);30%乙酰甲胺磷乳油;50%氯虫苯甲酰胺种子处理悬浮剂,这几种药剂的毒性均为中等及以下,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和人民生命安全,农药行业积极研发高效、低毒的替代产品,加速高毒农药的退市。
(农药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