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地区玉米瘤黑粉病有上升趋势
作者:于 丹 更新时间:2013-06-19 点击量:1018
    去年我省(江苏)北部夏玉米区瘤黑粉病发生严重,对产量造成较大影响。有关专家认为,掌握在大喇叭口期施药是防治玉米瘤黑粉病的关键措施,玉米播种期间采用杀菌剂进行种子处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病情。
    据江苏省农科院粮作所玉米研究专家袁建华研究员介绍,去年是我省夏玉米瘤黑粉病发生较重的一年,北部地区多数夏玉米品种上都有不同程度发病。导致发病重的原因,主要是夏玉米生长前期受旱,植株长得慢,后期雨水突然增多,植株生长速度加快,形成生理性伤口,特别是遇暴雨大风天气还形成机械伤口,非常有利于瘤黑粉病病菌的侵入。受前期旱情的影响,玉米植株大多抗逆能力较差,在病菌侵入后很容易发病。
    玉米瘤黑粉病病原为玉蜀黍黑粉菌,属担子菌亚门。该病在玉米各个阶段和地上部的任何部位都可以发生,可进行多次侵染,抽穗前后1个月为盛发期,被侵染部位产生形状各异、大小不一的瘤状物。病瘤初呈银白色,有光泽,内部白色,肉质多汁,并迅速膨大,外露,表面变暗,略带淡紫红色,内部则变成灰色至黑色,失水后外膜破裂时,散出大量黑粉,即病菌的冬孢子。果穗发病可部分或全部变成较大瘤体,叶上发病则形成密集成串的小瘤。同一植株上常可多处生瘤,也可在同一位置上有数个病瘤聚集在一起。由于形成的黑粉瘤消耗大量的植株养分,常导致植株空秆不结实,减产严重。
    袁建华说,受近几年夏玉米生长期间灾害性天气频繁,特别是常出现干湿急剧交替变化的天气等因素影响,玉米瘤黑粉病在我省局部地区呈上升趋势,生产上应加以重视。该病属气传性病害,防治的关键是在大喇叭口期施药预防,适用药有烯唑醇、戊唑醇、苯甲·丙环唑、三唑酮等。玉米播种前用戊唑醇、烯唑醇、丙环唑等药拌种进行种子处理,对瘤黑粉病也有一定防效。
    除药剂防治外,玉米生长期要采取农业综合措施:清除田间病株残体;合理轮作换茬;及时防治玉米螟、蓟马、蚜虫等害虫,以减少伤口,加强栽培管理,合理密植,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平衡施肥并增施含锌硼微肥,不过量施氮肥,抽穗前后易感病阶段遇旱及时灌概,保证水分充足平衡供应。
tag: 局部地区玉米瘤黑粉病有上升趋势  

最近文章:
本文链接:http://www.agroinfo.com.cn/news_detail_2306.html
苏ICP备10201623号-1 工信部网站 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 农药快讯信息网
开户行:中国银行南京新港支行 帐号:488 466 545 445 收款单位: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25-86581148 传真:025-86581147 E-mail:nyxxz@263.net 邮政编码:210046 地址: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恒竞路3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