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农民的儿子,父母、兄弟姐妹整个一个大家族都是农民,叔伯兄弟比较多,而且都上了年纪,子女在外地打工又不在身边,家里缺乏年轻人,也因通乡班车从我家乡的村口经过,不到半个小时的路程很方便,所以,这几年,他们常常让我捎着在县城买农药。一般只要早上一个电话,我买好农药让班车捎回去,下午他们就可以在地里打药了。记得今年的6月15日前后,我的一个叔伯兄弟从家里打来电话,说玉米苗发生了虫害,让我赶紧给他买些杀虫药捎回来。我立即到一个经销商朋友处去买好农药捎了回去,却没有想到购买了山寨康宽。事后得知我的这位经销商朋友也上当了。他告诉我说,咱们这里经销真正进口康宽农药的不多,一些经销商都是偷着卖国产仿冒的康宽,我也是听说这个农药药效神奇,也经常有人来询问,才接了一个业务员的货,没想到不但是仿冒的,还是没有含量的假冒货,被执法部门罚了款。唉,这真是让麻雀啄瞎了眼,接生了一辈子娃,还把娃的牛牛当脐带剪了……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好在我的兄弟发现问题后及时采取了补救措施,没有造成多大损失。这件事让我注意留神了有关康宽方面的信息,经过与经销商聊天以及在网上学习等,对杜邦康宽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康宽自2008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以其对水稻三大主要害虫的显著防治效果,迅速成为国内水稻杀虫剂领域的优势品种,市场份额不断扩大,销售康宽的经销商都得了利润,农民也得到了实惠。康宽给所有销售者带来了实惠,这是经销康宽的人心知肚明的。一个经销商曾说,卖康宽农民用着实惠,不但省时、省力、省工,还增产、增收;咱不但赚了利润,心里也踏实。我了解到,农民看到了康宽产品所带来的效果和实惠。不用说对水稻三大主要害虫的显著防治效果,仅仅种植玉米的农民只要是真正使用了杜邦康宽农药的,普遍都反映很好。许多人说,用药次数少,防治效果好,玉米长势好,虽然药有点贵,但是管用,省时省力,用着放心。
国内农药市场鱼龙混杂。自杜邦公司的专利杀虫剂产品康宽进入中国市场以来,被国内众多厂家疯狂仿制,山寨产品层出不穷。国内的一些企业,不想创新,不注重研发,只要是看哪一个农药好销,便一哄而上一个劲地套牌、贴牌、假冒、仿造。特别是一些不法分子以次充好,有意生产假冒伪劣农药,更加扰乱了农药市场。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农药市场,让农民无所适从,常常上当受骗。农民如果购买不到真农药,即使在使用时将剂量加倍还打不死虫、治不了病,白花钱、耽误工夫不说,还错过了最佳防治时机。我不明白,神十都能上天,空中都能授课,为啥国产农药就不行呢?中国的农药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又是世界农药出口大国,但作为一个农药生产、消费大国,为什么总是跟着别人的屁股后面跑呢?为什么总是在模仿、在套牌呢?是我们的农药厂少?资金缺乏?还是缺乏人才?我们是否应该从杜邦康宽的成功中学点什么呢?
应该学习借鉴国外企业成功的做法。国外农药巨头能在全球各地农药市场“长驱直入”,在中国农药市场“攻城掠地”,关键在于他们十分重视研发,握有重要品种的多国专利权。如杜邦公司专利申请量超过了1,000件。国内农药产业集中度低,研发投入不足,创新能力相对较弱。南北两个国家农药创制中心累计创制的新农药也只有30多个品种。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中国农药工业的发展。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我们国内的农药生产企业,应该学习借鉴杜邦等国外企业的成功经验和先进的经营理念,学习借鉴长处才能设法超越。一是农药行业应该积极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为支撑、市场为导向、产品为核心的农药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促进中国农药产业创新发展。二是应该积极与高校、科研院所紧密合作,整合资源,建立起技术创新联盟,产学研相结合,突破行业关键技术,促进新农药的研发与应用。三是构建企业研发平台,对接产业政策,强化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改变传统的只生产非专利农药的现状,通过科技创新,不断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更加高效、节能、环保的高技术产品,促进中国农药工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把我国从农药大国建设成为农药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