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全国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监测结果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2-03-16 点击量:1205
    2011年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组织河北、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新疆等省(区)63个抗药性监测点分别对水稻褐飞虱、白背飞虱、灰飞虱、二化螟、小麦赤霉病、麦蚜、棉铃虫、棉蚜、小菜蛾的抗药性进行了监测,测定田间常用农药品种19个。现就可以评估的病虫和涉及的农药品种抗药性通报如下。
1  水稻病虫的抗性状况
1.1  褐飞虱
1.1.1  对噻嗪酮抗性
    南宁、闽清褐飞虱种群对噻嗪酮处于低水平抗性(6.7~10.0倍),雷州、合浦、桂林、嘉兴、上高、泰和、南平、青浦种群处于中等水平抗性(15.3~31.8倍),攸县、景洪、阳江、赤壁、温州、潜山、和县、宜兴、盐都、通州、金华种群已达高水平抗性(40.7~119.7倍)。
1.1.2  对噻虫嗪抗性
    桂林褐飞虱种群对噻虫嗪处于低水平抗性(6.0倍),和县、金华、南平、青浦、闽清、泰和种群处于中等水平抗性(12.8~35.0倍),上高、嘉兴、宜兴、赤壁、通州、温州种群已达高水平抗性(44.9~64.0倍)。
1.1.3  对吡蚜酮抗性
    南宁、潜山、雷州褐飞虱种群对吡蚜酮尚处于敏感状态(2.6~2.8倍),合浦种群处于敏感性下降阶段(4.0倍),阳江种群为低水平抗性(7.8倍),攸县、景洪、桂林、泰和、宜兴、闽清、上高、青浦、和县、金华、赤壁、温州、嘉兴种群处于中等水平抗性(11.1~30.4倍)。
1.1.4  对吡虫啉抗性
    闽清褐飞虱种群对吡虫啉处于高水平抗性(127.9倍),青浦、桂林、上高、泰和、和县、南平、通州、赤壁、嘉兴、宜兴、温州、金华、潜山、南宁、合浦、阳江、雷州、攸县、景洪种群已达到极高水平抗性(274.3~1,935.8倍)。
1.1.5  对毒死蜱抗性
    温州、赤壁、上高、宜兴、通州、金华、嘉兴、潜山、泰和、青浦褐飞虱种群对毒死蜱处于敏感状态(1.0~2.9倍),和县、南平、闽清种群处于敏感性下降阶段(3.4~3.7倍),南宁、合浦、桂林、阳江、雷州、攸县、景洪种群处于低水平抗性(6.4~28.3倍)。
1.1.6  对烯啶虫胺抗性
    青浦、桂林、闽清、赤壁、上高、泰和、金华褐飞虱种群对烯啶虫胺尚处于敏感状态(2.3~3.0倍),南平、通州、嘉兴、宜兴种群处于敏感性下降阶段(3.1~4.1倍),潜山、温州种群为低水平抗性(6.8~7.4倍)。
    近几年褐飞虱抗药性监测结果表明,褐飞虱种群抗药性增长很快,应引起各地农业部门的高度重视。例如广西桂林褐飞虱种群对吡虫啉抗性从2005年70倍上升到2011年1,787倍,增长了25倍;江苏通州褐飞虱种群对噻嗪酮抗性倍数2006—2011年增长了119倍。因此,在褐飞虱防控中,要继续贯彻科学用药、轮换用药、暂停用药的原则。限制噻嗪酮、噻虫嗪、吡蚜酮防治褐飞虱的使用次数,注意轮换用药,以防其抗性继续上升;减少毒死蜱、烯啶虫胺在褐飞虱防治中的使用次数,降低产生抗药性风险;对吡虫啉产生高抗至极高抗地区,应继续暂停使用吡虫啉防治褐飞虱。
1.2  白背飞虱
    南宁白背飞虱种群对吡虫啉处于敏感性下降阶段(3.6倍),永福、合浦种群对吡虫啉为中等水平抗性(17.9~26.5倍)。针对目前白背飞虱对吡虫啉抗性上升的趋势,建议今后在白背飞虱防控中减少吡虫啉使用次数,注意与其他药剂轮换使用。
1.3  灰飞虱
    三省七地灰飞虱种群对噻虫嗪、烯啶虫胺尚处于敏感状态;通州、来安种群对吡蚜酮尚处于敏感水平(1.9~2.2倍),嘉兴、长兴、庐江种群为敏感性下降阶段(3.2~4.5倍),盐都、无锡种群为低水平抗性(5.3~5.5倍),生产防治上应引起注意;盐都种群对毒死蜱处于中水平抗性(17.5倍),无锡、南通、嘉兴、长兴、来安、庐江种群处于高水平抗性(46.6~83.9倍),应注意与其他药剂轮换使用防治灰飞虱。
1.4  二化螟
1.4.1  对三唑磷抗性
    仪征、达州二化螟种群对三唑磷处于敏感至敏感性下降阶段(2.4~3.9倍),象山、泰和、庐江、金华种群处于高水平抗性(51.1~122.3倍),武穴、苍南种群处于极高水平抗性(201.5~302.6倍)。
1.4.2  对毒死蜱抗性
    达州二化螟种群对毒死蜱处于敏感状态(2.3倍),仪征、武穴种群为低水平抗性(8.1~9.8倍),苍南、金华、泰和种群为中水平抗性(22.9~30.6倍),象山、庐江种群为高水平抗性(64.5~78.3倍)。
1.4.3  对阿维菌素抗性
    仪征、达州、武穴、象山二化螟种群对阿维菌素处于敏感至敏感性下降阶段(1.0~3.4倍),苍南、金华、泰和、庐江种群为低水平抗性(6.2~7.5倍)。
    二化螟种群对杀虫剂抗性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区性,其中浙江、江西、安徽、湖北大部分地区供试种群对三唑磷已普遍产生高至极高水平抗性,应继续暂停使用三唑磷防治二化螟;限制毒死蜱防治二化螟的使用次数,注意轮换用药,以防其抗药性继续上升;减少阿维菌素防治二化螟的使用次数,延缓其抗性发展速度。
2  小麦病虫的抗性状况
2.1  赤霉病
    划分敏感、中、高、极高水平抗性的标准为:敏感菌株在含多菌灵5 µg/mL培养基上完全不能生长;中抗菌株在该培养基上正常生长,但在50µg/mL培养基上完全不能生长;高抗菌株在50µg/mL培养基上能够生长,但在100µg/mL培养基上完全不能生长;极高抗菌株在100µg/mL培养基上仍然生长。
    从系统调查的6个省61个监测点的病穗上随机分离纯化共得到9,952个菌株。经抗药性检测,其中有257个菌株能够在含5µg/mL多菌灵剂量的PDA平板上正常生长,全部表现为中等水平抗性,占总菌株的2.58%。抗性监测结果表明,抗性菌株主要发生在江苏省,几乎所有送样的地区均存在抗性,在河北、湖北两省未能检测到抗性菌株;小麦赤霉病菌抗药性存在遗传多样性,以中等水平抗性菌株为主要群体。
2.2  麦蚜
    保定、驻马店、萧县、聊城、荆州、东台、叙永七地麦长管蚜种群对抗蚜威、啶虫脒、氧化乐果均处于敏感状态;东台、荆州、叙永种群对吡虫啉处于敏感性下降阶段(3.3~3.8倍),保定、驻马店、萧县、聊城种群仍为敏感状态。保定、驻马店、荆州、萧县、叙永、彭山六地禾谷缢管蚜种群对氧化乐果、啶虫脒尚处于敏感状态;萧县种群对抗蚜威处于低水平抗性(9.6倍),对吡虫啉为敏感性下降阶段(3.8倍),保定、驻马店、荆州、彭山、叙永五地种群对抗蚜威处于敏感至敏感性下降状态(2.0~5.0倍),对吡虫啉仍为敏感状态。
    测定结果表明:禾谷缢管蚜对药剂的敏感度在不同地点种群间的变异比麦长管蚜要大,安徽种群对新烟碱类药剂的抗性有增加趋势。
3  棉花病虫的抗性状况
3.1  棉铃虫
3.1.1  对辛硫磷抗性
    沧县、安阳、西华、阳谷、德州、沙湾棉铃虫种群对辛硫磷尚处于敏感状态(1.1~3.0倍),汶上、荆州、枣阳、东台种群处于低水平抗性(5.2~8.8倍),萧县、望江、邱县种群处于中水平抗性(15.4~23.7倍)。
3.1.2  对高效氯氟氰菊酯抗性
    沧县、西华、德州、荆州、沙湾棉铃虫种群对高效氯氟氰菊酯处于中水平抗性(21.2~31.2倍),邱县、安阳、汶上、阳谷、萧县、东台、望江、枣阳处于高水平抗性(41.1~107.1倍)。
3.1.3  对甲氨基阿维菌素抗性
    邱县、沧县、安阳、西华、汶上、望江、萧县、沙湾棉铃虫种群对甲氨基阿维菌素尚处于敏感状态,荆州、东台、枣阳种群处于敏感性下降阶段(3.3~4.4倍)。
3.1.4  对转基因抗虫棉抗性
    采用F1代单雌系法和F2代单雌系浓缩遗传法进行棉铃虫对转基因抗虫棉的抗性监测。F1代单雌系法成功进入监测的单雌系有141个,其中31个达到抗性指标,即为潜在阳性单雌系,F2代验证后有17个单雌系为真阳性单雌系,抗性等位基因频率为0.06;F2代法成功进入监测的单雌系有119个,其中32个达到抗性指标,F4代验证后有12个单雌系为真阳性单雌系,抗性等位基因频率为0.027。
    在对高效氯氟氰菊酯产生高水平抗性地区,暂停使用高效氯氟氰菊酯防治棉铃虫;限制辛硫磷防治棉铃虫的使用次数,注意轮换用药,以防其抗药性继续上升;可以继续使用甲氨基阿维菌素防治棉铃虫,注意轮换用药;从目前棉铃虫对转基因抗虫棉抗性监测结果看,棉铃虫种群抗性基因还相当稀有。
3.2  棉蚜
    河北沧州、山东阳谷、安徽萧县、河南西华棉蚜种群对吡虫啉、高效氯氰菊酯处于极高水平抗性(吡虫啉:309.5~2,719.4倍、高效氯氰菊酯:188.7~519.2倍),对氧化乐果处于高至极高水平抗性(54.9~171.9倍)。从以上结果来看,棉蚜对拟除虫菊酯类、新烟碱类药剂的抗性仍然比较高,且有增加的趋势,应采取限制其使用次数、轮换用药等抗性治理措施。
4  蔬菜病虫的抗性状况
4.1  小菜蛾
4.1.1  对氯虫苯甲酰胺抗性
    北京、上海、武穴、长沙、海口小菜蛾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尚处于敏感至敏感性下降阶段(1.0~4.6倍),金华、宜昌种群为低水平抗性(6.8~8.6倍),通海、弥渡种群为中等水平抗性(20.6~28.2倍),增城种群已达到极高水平抗性(257.1倍)。
4.1.2  对多杀霉素抗性
    北京、上海小菜蛾种群对多杀霉素处于敏感性下降阶段(4.4~4.8倍),武穴、金华、宜昌、海口种群为低至中等水平抗性(7.9~32.2倍),长沙、弥渡、通海种群为高水平抗性(42.9~114.6倍)。
4.1.3  对溴虫腈抗性
    北京、上海、武穴、宜昌小菜蛾种群对溴虫腈尚处于敏感至敏感性下降阶段(1.0~4.6倍),长沙、海口、金华为低至中等水平抗性(7.6~21.8倍),通海、弥渡为高水平抗性(53.2~64.5倍)。
    氯虫苯甲酰胺自推广应用防治小菜蛾以来,2011年首次在广东、云南等省部分地区发现中等水平以上抗性,抗性快速上升的原因很大程度是由于随意增加使用次数和使用浓度;在小菜蛾种群对多杀霉素、溴虫腈已产生中等以上水平抗性的地区,建议及时调整用药策略,限制其在小菜蛾防治中的使用次数,每季菜使用次数不超过2次;鉴于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小菜蛾种群对阿维菌素、高效氯氰菊酯产生了极高水平抗性,已不适宜用于防治小菜蛾,建议暂时停止使用这两种药剂。
 
tag: |2011年全国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监测|  

最近文章:
本文链接:http://www.agroinfo.com.cn/news_detail_349.html
苏ICP备10201623号-1 工信部网站 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 农药快讯信息网
开户行:中国银行南京新港支行 帐号:488 466 545 445 收款单位: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25-86581148 传真:025-86581147 E-mail:nyxxz@263.net 邮政编码:210046 地址: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恒竞路3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