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啶类化合物市场需求年增9%
作者:申桂英 更新时间:2012-05-31 点击量:1959

产能持续增长
    目前国内已投产的吡啶及烷基吡啶主要生产企业有8家,红太阳是规模最大的生产厂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生产装置位于江苏和安徽;南通凡特鲁斯有限公司是第一家在国内生产吡啶的公司,2001年与南通醋酸有限公司成立合资公司,2010年底回购合作方股份;山东绿霸化学品有限公司是另一家正常生产公司;唐山晨虹、潍坊绿橄榄和沙隆达是在2011年陆续完成装置安装的公司,目前正在试生产。以上6家公司均采用醛氨生产工艺,主要产品是吡啶和3-甲基吡啶。位于河南省的新乡恒基化工和新乡市博科采用乙炔–乙腈法生产2-甲基吡啶,主要用于生产胶黏剂。2011年我国主要吡啶类产品企业及产能统计见表1。
表1  2011年我国主要吡啶类产品企业及产能统计(万吨)

生产公司

生产能力

地 点

备 注

红太阳

1.2

江苏南京

2006 年投产,醛氨生产工艺

红太阳

2.5

安徽当涂

2010 年投产,醛氨生产工艺

凡特鲁斯

2.2

江苏南通

2001 年投产,醛氨生产工艺

绿霸

1.0

山东潍坊

2009 年投产,醛氨生产工艺

晨虹

1.0

河北唐山

2011 年 5 月投产,醛氨生产工艺

绿橄榄

1.0

山东潍坊

2011 年 5 月投产,醛氨生产工艺

沙隆达

1.0

湖北荆州

2011 年 10 月投产,醛氨生产工艺

恒基

1.0

河南新乡

有 2 条生产线,乙炔 – 乙腈工艺

博科

0.5

河南新乡

2006 年投产,乙炔 – 乙腈工艺

市场产不足需
    吡啶类化合物经过氯化、氟化、氨氧化等可以做成多种中间体,在精细化工领域有广泛应用。在吡啶类化合物中,消费量最大的是吡啶和3-甲基吡啶,合计占总消费量的86%。2011年我国消费吡啶4.5万吨,同比增长18.4%;消费3-甲基吡啶2万吨,同比增长18.3%。
    在我国,吡啶及烷基吡啶主要消费领域是农用化学品、医药化学品、食品及饲料添加剂、日用化学品、染料等。2010年我国吡啶及烷基吡啶消费量约5.65万吨,消费结构为:农用化学品占45%,医药化学品占23%,食品及饲料添加剂占21%,其他占11%。
    吡啶类化合物是制造农药的重要化工产品,据统计,目前使用吡啶的农药品种有50多种,包括百草枯、毒死蜱、吡虫啉、啶虫脒、吡氟禾草灵、精吡氟禾草灵、氟啶脲、氟虫脲、氟啶胺、氟吡甲禾灵等。
    在医药领域,吡啶和烷基吡啶可用于合成50多种药物,包括抗肿瘤药物、青霉素、血管扩张药、烟酸酯、肌醇烟酸酯、甘露醇烟酸酯、尼可刹米、氟哌酸、地塞米松、乙酰螺旋霉素、磺胺、青霉素、溴化十五烷基吡啶、奥美拉唑、兰索拉唑、可的松等。以3-甲基吡啶为原料合成的烟酸、烟酰胺,既是医药化学品,又是食品添加剂和饲料添加剂。
    近年来,国内市场对吡啶及其盐的需求一直十分旺盛,每年均需大量进口。2011年吡啶及其盐进口量为17,164吨,同比减少19.8%;出口量为3,262吨,同比增长66.9%。
    2002—2010年吡啶及其盐进口量持续增长,其主要原因是百草枯、敌草快等除草剂和毒死蜱、吡虫啉、啶虫咪等杀虫剂生产企业需求增长较快和农药产品出口量连年持续增长。2006年由于国内技术得以改进,吡啶生产得以发展,虽然吡啶类化合物及下游产品迅速发展,但进口量仍略有减少。后因下游行业的强劲拉动,2008年吡啶及其盐进口量及进口金额达到历年峰值。2009年由于受经济危机的影响,进出口量均有所下降,2010年又恢复高速增长的状态,2011年进口量有所下降,与2007年相当,而出口量同比大幅增加。2006—2011年我国吡啶及其盐进出口统计见表2。
表2  2006—2011年我国吡啶及其盐进出口统计(吨)

年份

进口量

出口量

年份

进口量

出口量

2006

10,193

2,977

2009

19,371

2,665

2007

16,751

2,328

2010

21,404

1,954

2008

20,269

4,223

2011

17,164

3,262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对吡啶及其系列产品的需求迅速增长。一方面由于农资产品市场的需求增长较快,近年来农药领域的除草剂和杀虫剂企业对吡啶的需求量逐渐增加;另一方面国内医药和日化领域对吡啶系列产品的市场需求也出现了较大增长;此外国内市场对丁吡胶乳和乙烯基吡啶等化工原料的需求量也比较大。
    虽然我国已经实现了吡啶的工业化生产,但是由于吡啶企业的产品均用于出口或自用或定向供应其他厂商,商品供应量较少,市场一直呈产不足需的局面,每年都需要大量进口。预计到2015年,我国吡啶类各产品的总消费量将达到9.2万吨,未来几年的年均增长率约9%。
价格持续走低
    我国吡啶类化合物的价格受供求影响比较大。2008年至今,随着新装置的陆续投产,开工率逐年下降,价格也持续走低,截至2011年底,吡啶价格在3万元/吨附近波动。

tag: |吡啶类化合物|市场需求年增|  

最近文章:
本文链接:http://www.agroinfo.com.cn/news_detail_645.html
苏ICP备10201623号-1 工信部网站 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 农药快讯信息网
开户行:中国银行南京新港支行 帐号:488 466 545 445 收款单位: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25-86581148 传真:025-86581147 E-mail:nyxxz@263.net 邮政编码:210046 地址: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恒竞路3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