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枯唑市场曙光重现 登记厂家大幅减少 市场价格逐年攀升
作者:王志飞
更新时间:2012-06-19
点击量:1300
叶枯唑是我国自主创制的内吸性治疗性杀菌剂,属噻唑类药剂,又名叶青双、噻枯唑,对水稻白叶枯病、细菌性条斑病以及柑橘溃疡病有较好防效,在我国推广使用长达近40年。叶枯唑原药生产技术被列入到《中国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术目录》之中,属于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化学农药生产技术。
30多年以来,叶枯唑一直是防治水稻白叶枯病的主流药剂。由于长时间大量使用以及登记泛滥,导致叶枯唑田间药效出现严重抗性、产能严重过剩、销量大幅下滑、企业利润得不到保证。随着农药临时登记清理政策的实施,叶枯唑登记企业由原来的55家锐减至目前的12家,通过查询农业部农药检定所官方网站,这12家企业分别是浙江龙湾化工有限公司、湖北省天门易普乐农化有限公司、四川迪美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浙江省温州农药厂、一帆生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陕西上格之路生物科学有限公司、安徽省铜陵福成农药有限公司、四川省化学工业研究设计院、浙江省温州市展农化工农药厂、湖北蕲农化工有限公司、浙江东风化工有限公司、江西禾益化工有限公司。其中,四川迪美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及陕西上格之路生物科学有限公司的登记分别将在今年12月10日、10月21日到期。正是由于登记厂家的大幅减少,使得叶枯唑市场曙光重现,迎来转机。浙江龙湾化工的龙牌叶枯唑是国内第一家获得正式登记续展的叶枯唑制剂,续展日期为2016年9月13日。
叶枯唑制剂国内总产能约5,000吨,实际产量在2,600吨左右,而需求量为2,000吨,加上出口,叶枯唑市场目前并没有明显的产能过剩趋势,整体上趋于饱和。浙江龙湾化工是我国最大的叶枯唑生产企业,产能在1,200吨左右。叶枯唑95%原药主流价格为7.2万元/吨,20% WP价格为3.5万元/吨。产品规格上,叶枯唑原药以93%~95%为主,制剂主要为20% WP。97%原药因为价格更高,需要通过二次提纯,经济效益并不是很明显,市场前景黯淡。而93%~95%原药价格更加合理,对使用者来说更加实惠,因此也具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近年来,叶枯唑价格每年以15%的速度递增,市场份额有所回升,增长势头稳定。浙江龙湾化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熊兴平表示,叶枯唑迎来转机的原因一是登记厂家减少,产能过剩压力缓解,市场得到清理和规范,大企业做起来更加得心应手;二是叶枯唑本身质量可靠,能够在市场上存活近40年而不倒;三是当前作物细菌病害在加重,目前防治病菌的药剂还很有限,产品研发速度也远没有跟上病害的发生频率;四是随着市场的逐步规范,一些劣质产品逐步被清理、淘汰出局,叶枯唑田间效果得到保证,大大挽回了农民的信心;五是抗性监测的逐步实施更加有利于老产品的长远发展。熊总表示,过去因为厂家众多、价格混乱、市场杂乱无章导致企业销量逐年下降,现在为数不多的生产企业足以保证整个市场供应。对少数企业来讲,叶枯唑当前还是有利可图的,值得深入挖掘,而对大多数企业而言,叶枯唑则属于鸡肋产品。由于水稻细菌性病害具有偶发性、局部性、短期性、临时性的特点,且细菌性病害在水稻病害中属于次要病害,因此叶枯唑市场适合于中小企业来关注。叶枯唑属于小众化产品、长尾产品、利基产品,特大企业注定不会过多关注这个市场。
叶枯唑是防治细菌病害的当家产品和主导产品,在水稻细菌病害防治上更是最常规的推荐药剂。但是,叶枯唑也面临来自噻菌铜、氯溴异氰尿酸、三氯异氰尿酸、农用链霉素以及辛菌胺等产品的竞争,其中农用链霉素已经停止续展登记,这对于叶枯唑是利好因素。面对诸多竞品,叶枯唑抢占市场份额的优势一是使用时间长,具有悠久的历史,农民对该产品熟悉、青睐,经销商对其也非常了解;二是相对于大多数竞品价格低廉,效果较好。当前,新产品不断涌现,尤其是国外公司不断研发高效、低毒、低残留的高端品种大举进入我国市场,要使叶枯唑这样的老产品继续在市场上站稳脚跟,一是要扩展登记、扩大应用范围,适用于更多作物;二是通过改变剂型不断适应市场提出的新要求;三是提炼新的卖点,让老产品焕发新光彩。
东南亚是我国叶枯唑最大的出口市场,仅浙江龙湾化工一家企业年出口量就逾300吨。中国是东南亚的很多国家叶枯唑进口的唯一贸易商,面对我国叶枯唑的出口优势,国外商家并没有染指这块市场。东南亚的用户大多表示叶枯唑效果好,物美价廉,这得益于当地用药时间不是很长。
在水稻防治上,由于干旱年份白叶枯病发生轻,对水稻影响小,因此农民极少防治;而雨水一旦较多,白叶枯病在合适的条件下发生后,仅凭药剂又很难防治。市场上的叶枯唑产品大多因此而走中低端甚至低端路线。而在经济作物细菌性病害防治上,叶枯唑更适合走高端路线。细菌性制剂容易攻克经济作物高附加值市场,容易上量,但迅速失败的风险并存。而在果树病害防治上,叶枯唑多为中端产品。叶枯唑要进一步拓展市场还要加强推广、培养自己的渠道,尤其加强基层推广力度。 (王志飞)
最近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