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水稻黑条矮缩病将中等至偏重发生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2-06-19 点击量:1183
    根据麦田一代灰飞虱虫量基数、发育进度、越冬代灰飞虱带毒率及水稻品种抗性等因素分析,预计今年全省水稻黑条矮缩病中等至偏重发生,条纹叶枯病偏轻发生、局部偏重发生。生产上要切实加大监测预报和防治技术指导力度,确保全面打赢水稻病毒病防控主动仗。
预报依据
    灰飞虱虫量基数  据5月17~22日各地普查,麦田一代灰飞虱每亩虫量5万~20万头,苏南、沿江、里下河、沿海及淮北局部地区25万~50万头,江淮及淮北部分稻套麦田150万~650万头。虫量比去年同期低25%~85%,大多列2004年以来的第八至第九位。秧田普查,丘陵及淮北地区早播秧田每亩虫量1万~3万头,低于去年同期,少数田块在20万~40万头。
    灰飞虱带毒率  4月份测定全省23个地区越冬代灰飞虱条纹叶枯病平均带毒率为3.6%,低于去年的7.28%,列2001年以来最低,沿江、苏南部分高的地区达10%左右;测定20个典型地区越冬代灰飞虱黑条矮缩病带毒率平均为5%,高于去年的4.74%,列2009年以来第三位,苏南、淮北局部地区带毒率高达17%~20%。
    品种抗性  苏南、沿江及东部沿海等地感条纹叶枯病水稻品种种植比例高。我省抗黑条矮缩病的水稻品种较少,尤其是淮北、沿海等地高感品种种植面积大。
    水稻易感病生育期与一代灰飞虱迁移期吻合度高  近期调查麦田一代灰飞虱发育进度,苏北地区以2~3龄若虫为主,苏南、苏中地区以高龄若虫为主,发育进度与常年相近略迟。预计一代成虫羽化盛期,苏南在5月下旬末,苏中在6月上旬初,苏北在6月上旬末。迁移盛期将由6月上旬持续到6月中旬,此时我省绝大部分水稻正处于出苗至分蘖期的易感病生育阶段,与一代灰飞虱迁移高峰期吻合度高。
防治意见
    今年一代灰飞虱虫量虽有所下降,但随着机插秧等轻简稻作技术的推广应用,秧田面积减少,单位面积秧池承载的灰飞虱虫量仍将维持较高水平,灰飞虱传播的病毒病流行威胁仍较大。此外,今年南方稻区白背飞虱迁入早、峰次多,田间虫量高,由其传播的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传入我省的威胁大。生产上仍应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切实打好水稻条纹叶枯病及黑条矮缩病防控主动仗,做好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迁入的防范工作。
    对水稻黑条矮缩病、条纹叶枯病,应因地制宜推广“抗、避、断、治”的综合防控措施。一是推广种植抗耐病品种,大力压缩高感病品种。黑条矮缩病重发区压缩高感病籼稻品种面积,扩大优质抗病粳稻品种面积。条纹叶枯病与黑条矮缩病混发区,要选用高抗条纹叶枯病、较耐黑条矮缩病的水稻品种。二是适期迟播。大力推广机插秧、精确抛(摆)秧等利于适度推迟播期的栽培方式,压缩早播早栽面积,避开一代灰飞虱迁入秧田高峰期。三是推广秧田覆盖防虫网或无纺布。推广集中育秧,水稻播种后用30目以上防虫网或20克/平方米的无纺布全程覆盖秧田,阻止灰飞虱迁入和传毒。四是科学防治灰飞虱。重点做好一代成虫迁移盛期、2~3代若虫发生盛期等传毒关键时期的药剂防治。播种期,选用吡虫啉、吡蚜酮、噻虫嗪等药浸种或拌种,控制早期迁入秧田的灰飞虱。麦田期,麦套稻和秧田周边麦田5月下旬对高虫量田块采用敌敌畏熏蒸或吡蚜酮喷雾,压低虫口基数。秧田期,对未覆盖的秧田,旱育秧从揭膜、机插秧和水育秧从出苗或现青开始用药,移栽前2~3天用好送嫁药。大田期,机插稻和移栽稻活棵后、直播稻2~3叶期立即用药,此后根据虫量决定用药次数;在2~3代灰飞虱若虫高峰期,结合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和螟虫等虫情对达标田块实施兼治。可以选用吡蚜酮、烯啶虫胺、醚菊酯、噻虫嗪、异丙威、稻丰散、敌敌畏、毒死蜱等药,注意交替用药,延缓灰飞虱抗药性产生。
    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要坚持“治虫控病”的防治策略,科学防治白背飞虱。将迁入虫源、迁入峰期分别作为白背飞虱的主攻对象和防治适期,一旦达标立即开展防治,降低传毒介体发生量,减少传毒风险。可以选用吡蚜酮、噻虫嗪、噻嗪酮、异丙威、乙虫腈、吡虫啉、烯啶虫胺等药。
 
tag: |水稻黑条矮缩病|偏重发生|中等至偏重发生|  

最近文章:
本文链接:http://www.agroinfo.com.cn/news_detail_714.html
苏ICP备10201623号-1 工信部网站 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 农药快讯信息网
开户行:中国银行南京新港支行 帐号:488 466 545 445 收款单位: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25-86581148 传真:025-86581147 E-mail:nyxxz@263.net 邮政编码:210046 地址: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恒竞路3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