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稻病虫害种类多,发生危害周期长,某些种类害虫还具有突发性、突增性,因此,在开展病虫害的防治时,应该全面考虑各个环节之间的相互影响,充分发挥多种防治手段的协调作用,尽量减轻药剂防治的压力,各种措施综合运用,从而达到节本增收的目的。在开展综合防治时,可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技术问题,供参考。
农业和生态防治法。在一些农业高科技示范基地,实施的晚稻增强自身抗性的保健栽培,已取得了很多令人瞩目的成绩。如选择针对病虫害的抗性品种;培育壮秧,浅水勤浇;适时晒田,合理施肥等。特别是晚稻田增施微肥,避免偏施、迟施氮肥,增施磷钾肥等,对提高抵御病虫危害能力,效果很好。合理抓好对稻田土壤的药剂处理,对控制纹枯病、稻瘟病、白叶枯病作用显著,可使用的杀菌剂有福美双、代森铵、甲基硫菌灵及其复配剂等,使用到位可保证在晚稻移栽后25~30天内不发生病害,确保其正常生长。有的已实行稻鸭共养,控草防治病虫,病毒病发生严重的稻田可及时将病株拔除或将其踩入泥内,掰蘖补蔸,对重病田及时翻耕改种,对防治晚稻重发的病毒病效果显著。
诱杀控虫技术。利用晚稻害虫的趋绿性防治害虫,已有许多见效的实例,方法非常简单易行,只要在晚稻田划出3%左右的田块,按每亩用尿素7.5~10公斤,提早7~10天追肥,促进稻株生长浓绿,或者在晚稻田内有意安排一些深绿品种,或插几行粳稻或糯稻,这样可把有趋绿性的害虫成虫引诱到这些深绿的田里,集中药杀,聚而灭之,对防治二化螟、三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等有趋绿性的害虫,防治效果最佳。在晚稻大田的螟虫、稻纵卷叶螟、稻飞虱成虫发生期,集中连片使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每盏灯可控制30~50亩稻田。在二化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发生期,结合各地虫情测报,在成虫发生高峰期利用昆虫性信息素诱杀成虫,每亩设置一个诱芯连片设置,对降低田间虫口基数,有独到的效果,已在稻区广泛采用。
生物防治技术。利用有益生物来消灭或抑制某些危害作物的病菌和害虫,称为生物防治,具有稳定的控制作用,只要与化学防治协调好,就基本上可达到把病虫害危害的损失控制在经济允许指标以内,这样可节省不少化学农药的用量。在农田用药时,就要注意充分发挥捕食性昆虫,如蜘蛛以及寄生性昆虫的灭虫作用。推广使用苏云金杆菌(Bt)防治稻纵卷叶螟和二化螟,可于卵孵化盛期喷施,可有效控制害虫并保护天敌。稻瘟病和稻曲病常发多发地区及其感病品种田,选用枯草芽孢杆菌、春雷霉素预防稻瘟病,井·蜡芽预防稻曲病和纹枯病,井冈霉素防治纹枯病等,都是生产上利用生物防治技术的成功案例。
化学药剂应急防治技术。晚稻病虫害防治时,应选用选择性强、高效环保型农药,并且坚持在达到防治标准,即达到病虫害防治指标时用药,掌握好防治适期、药剂施用量、施用方法,而且做到每个农药品种每季使用一般不超过2次,以防止抗药性的产生。在防治用药时要考虑对有益昆虫的保护,决不选用“玉石俱焚”的药剂,如防治二化螟时可采用杀虫双撒滴剂,这样保护农田有益蜘蛛的效果好。在防治稻飞虱时,可选用吡蚜酮、醚菊酯等药剂;到后期黄熟阶段防治稻飞虱,当田间无水层时采用敌敌畏毒土熏蒸法,杀灭稻飞虱效果好,并且因敌敌畏作用迅速,残效期短,不会对晚稻造成残毒污染。水稻南方黑条矮缩病发生区,防治带毒昆虫白背飞虱时可加入病毒钝化剂,提高对病毒病的预防作用。应用丙溴磷、氯虫苯甲酰胺等防治稻纵卷叶螟;咪鲜胺、三环唑等药剂防治稻瘟病;杀虫双、杀虫单等药剂防治螟虫,都是合理的选择。晚稻生长期间气温高、日照充足,田间作业应选择在清晨和傍晚进行,避免在中午高温时喷药,并做好人员用药防护,避免发生农药生产性中毒事故。
执行病虫防治指标技术。通过多年的研究,病虫害发生时什么时候用药,既可达到防治效果,又能最大限度地节省农药的目的,最科学的方法是制定出病虫防治指标,即病虫害发生的时间、密度大小,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会对晚稻造成产量损失,达不到防治指标时,应从综合考虑保护天敌,不该用药时切不能打保险药,当病虫发生数量达到对晚稻构成经济损失,达到防治阈值即防治指标时,及时按指标用药,这是科学使用化学农药的基本要求之一,必须坚持。如稻飞虱,主害代低龄若虫发生期,分蘖期百丛1,200~1,500头,孕穗期、穗期百丛1,000头;稻纵卷叶螟,主害代卵孵化高峰期至低龄幼虫期,分蘖期百丛100头,孕穗期百丛50头,选用Bt等生物农药,掌握在卵孵化盛期喷药;螟虫,卵孵化盛期至低龄幼虫期,分蘖期枯鞘株率3%,孕穗后期至抽穗期卵块每亩50块,选用Bt等生物农药时,掌握在卵孵化盛期喷施;稻瘟病,分蘖期田间出现急性病斑、发病中心或病叶率达到10%时,这是防治叶瘟的最佳期,抽穗破口期预防穗颈瘟,遇连阴雨天气时,齐穗期要进行第2次施药,以确保万无一失;纹枯病,病丛率20%~30%;稻曲病,孕穗期破口前7~10天药剂预防,遇连阴雨天气时,破口期第2次施药。
农药快讯, 2016 (15): 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