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水稻主要病虫害发生动态及趋势分析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2-07-02
点击量:1282
当前,华南、江南早稻陆续进入孕穗抽穗期,江南、长江中下游、西南大部中稻处于移栽至返青分蘖期。受早中稻生长前期稻飞虱等病虫发生基数偏高、降水偏多、强对流天气频繁等因素影响,当前水稻病虫害总体偏重发生,发生程度重于上年,发生面积1.72亿亩次,同比增加42.9%。其中,稻飞虱在南方稻区大部偏重、局部大发生,发生面积5,680万亩,是上年同期的2.5倍;稻纵卷叶螟在大部稻区中等发生,发生面积2,120万亩,比上年同期增加72.8%;水稻螟虫在江南和长江中游稻区偏重发生,发生面积6,200万亩,同比增加3.1%。稻瘟病在西南常发区局部偏重流行,发病面积523万亩;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在云南局部发病较重,发病面积5.5万亩,广东、广西、湖南等地开始见病。
一、稻飞虱在南方稻区偏重发生,局部大发生
5月份以来,稻飞虱在华南、西南、江南和长江中游各稻区均出现2~5个迁入高峰,迁入虫量高于常年同期。其中,江西截至5月29日灯下诱虫总量较常年同期增加6~10倍;四川古蔺县截至5月26日单灯累计诱虫74,795头,是大发生年2007年同期的81.65倍;广西融安县、天峨县,贵州荔波县、天柱县等地单日单灯诱虫量最高分别达50万、6.4万,20万、3.4万头,均属历史罕见。伴随外来虫源不断迁入与本地虫源大量繁殖,田间虫口密度上升迅速。华南西部、西南大部稻区百丛虫量一般1,000~1,500头,重庆市平均百丛虫量3,573.5头,分别是上年同期、大发生年2009年同期的29.4倍、5.41倍,江津区最高达11万头;华南东部、江南稻区百丛虫量一般650~850头;长江中下游稻区一般低于150头。
二、稻纵卷叶螟在南方稻区大部中等发生
今年稻纵卷叶螟在南方稻区大部迁入期偏早,其中福建较上年早20天;迁入量高于上年,其中广西防城港市6月10日亩蛾量4,505.8头,是上年同期的43倍,江西临川区6月10日亩蛾量1,066.7头,是上年同期的3.4倍。田间幼虫密度高于上年同期,当前华南大部、江南西部稻区田间亩幼虫量较高,一般2,500~3,500头,广西平均高达1.2万头,江南东部稻区一般800~1,200头,其余稻区一般150~300头,大部卷叶率低于4%。
三、水稻螟虫在江南和长江中游稻区偏重发生
当前,江南稻区一代二化螟为害已基本定局,经有效防控,田间虫量有所下降,一般1,000~2,000头/亩;长江中游稻区一代二化螟危害期拉长,田间虫量较高,平均5,200头/亩,高的7,400头/亩,湖北荆州局部高达2.5万头。田间枯鞘率一般3%~5%,闽西北局部高达100%。
四、水稻常发性病害扩展迅速
稻瘟病在西南、江南和长江中游历史老病区发生较重,其中,重庆平均病叶率14.6%,较上年同期高8.4个百分点,合川、铜梁局部田块最高病叶率达100%;江西病叶率一般1%~3%,高的10%~26%,为上年同期的2~3倍,泰和最高为84.6%,有9个县发现坐蔸田块;湖北武汉、襄阳、孝感等地稻瘟病发生较重,病叶率一般10%~15%,襄阳严重田块达100%,局部也出现坐蔸田块。
水稻纹枯病在华南、江南和长江中游稻区进入快速扩展期,全国累计发生面积每周以70%以上的幅度增加。目前大部稻区病株率一般3.5%~7%,发生较重的田块病株率一般40%~50%。
五、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在南方多省区见病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在云南局部稻区发病较重,发病面积5.5万亩,其中,玉溪、保山、德宏发生较重,发病田平均病丛率15%,局部高达80%。广东、湖南、广西3省(区)开始见病,见病面积分别为2,100亩、100亩和零星见病,病丛率均低于1%。
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6月份华南西部、西南东部、江南北部、江淮南部等地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对水稻迁飞性害虫及稻瘟病等病害的进一步发生流行有利,结合当前水稻病虫发生实况,预计下阶段“两迁”害虫在南方大部稻区发生为害进一步加重,发生范围进一步向北扩展。水稻螟虫在各稻区继续发生为害,症状进一步显现。稻瘟病和稻纹枯病在各稻区将迅速扩展,发生程度进一步加重。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见病范围和面积将进一步扩大。各地要加大监测预警力度,及时掌握田间发生动态,准确发布中短期趋势预报,为有效指导防治工作开展提供依据。
(全国农技推广中心病虫害测报处)
最近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