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种植业工作要点
更新时间:2018-03-05 点击量:1572

  2018年1月18日,农业部办公厅印发了《2018年种植业工作要点》,提出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大力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牢牢守住国家粮食安全底线,持续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努力提高种植业发展质量。

 

  2017年,全国种植业系统认真落实中央和农业部的决策部署,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主线,坚持以绿色发展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结构调整为重点,精准发力,强化措施,种植业发展实现稳中向好,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产量达到12,358亿斤,为历史第二高产年,生产能力稳定登上12,000亿斤新台阶。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籽粒玉米继续调减,无效供给减少,有效供给增加,高效供给拓展。绿色发展取得新突破,化肥农药使用量提前3年实现零增长目标,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有序推进。质量兴农迈出新步伐,棉油糖、果菜茶质量效益稳步提升。


  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深入推进结构调整,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实现种植业高质量发展,任务十分艰巨。2018年种植业工作的总体思路是:


  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国农业工作会议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践行新发展理念,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效益优先,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大力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牢牢守住国家粮食安全底线,持续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努力提高种植业发展质量,助力乡村振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在重点任务上,一是聚焦“一个重点”。就是主攻质量效益。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推进质量兴农、品牌强农,加快标准化生产,加强质量监管,培育一批带动力强的经营主体,打造一批绿色产品生产基地,创响一批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提升种植业质量效益。二是坚持“两条线”。守住国家粮食安全底线。粮食产量稳定在12,000亿斤以上,确保口粮绝对安全。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健全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巩固提升粮食产能。坚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持续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调优品种结构,减少无效供给、增加有效供给、拓展高效供给。调绿生产方式,加快节约优先、保护优先的绿色技术推广。调顺产业结构,推进种养结合,发展订单生产,加快加工转化,延长产业链条。三是突出“三个强化”。强化绿色引领。深入开展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推进污染耕地修复治理,加快节水农业发展,促进生产生态系统循环链接。扩大轮作休耕试点,促进用养结合永续利用。强化创新驱动。推进技术集成创新,实施绿色高质高效创建。推进机制创新,加快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带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强化基础建设。加快划定“两区”,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提升耕地基础地力。加强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开展耕地质量监测评价。


一、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强基固本守住安全底线
  1  稳定口粮面积。坚持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完善粮食收储政策,健全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和地方政府抓粮积极性。加强政策宣传,引导农民合理安排种植结构,积极发展优质稻米和强筋弱筋小麦,力争稻谷、小麦等口粮品种面积稳定在8亿亩。会同发展改革等部门,开展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落实粮食安全主体责任。


  2  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选择资源条件较好、相对集中连片、生态环境良好、基础设施比较完备的区域,加快划定9亿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2.38亿亩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基本完成水稻和小麦生产功能区划定,确保将优质耕地稳定用于粮棉油糖等重要农产品生产。以划定的“两区”为载体,按照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要求,大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健全利益补偿机制,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提高“两区”物质装备水平,巩固提升核心产能。


  3  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实施藏粮于地战略。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守住耕地红线。会同国土部门划定永久基本农田15.5亿亩,做好上图入库、建档立册。深入开展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行动,培肥地力、改良土壤、控污修复,提升基础地力。继续抓好湖南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及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试点。健全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体系,加密布设监测网点,建设覆盖不同区域、不同土壤类型的耕地质量监测网络。结合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认真做好耕地质量等级评价工作。加强耕地退化污染区域和轮作休耕区域的耕地质量监测,探索建立“天空地”耕地质量监测信息系统。


  4  强化集成创新引领。实施藏粮于技战略。选择325个重点县开展整建制创建,推进绿色高质高效创建。完善技术模式,加快推进农机农艺融合,分区域、分作物集成组装一批以农业机械为载体的绿色生态环保、资源高效利用、生产效能提升的绿色高质高效标准化技术模式,拓展创建内涵,健全运行机制,扩大示范效应,引领绿色发展。严格监督管理,实行主体申报制、考核验收制和竞争淘汰制,组织开展省际间、县际间交叉督导。


  5  推进科学防灾减灾。加强灾情监测预警,密切与气象部门沟通会商,研判拉尼娜现象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早制定应对措施。顺应天时调整种植结构,发展适应性种植,推进主动避灾。根据灾害发生情况和作物生育进程,制定防灾减灾技术方案,落实关键技术,推进科学抗灾。组织专家和农技人员深入抗灾一线,指导农民搞好生产恢复,实现有效救灾。


  6  加强重大病虫防控。健全国家农作物病虫疫情监测预警网络,突出智能化、可视化、数字化,加快重大病虫疫情田间监测网点、信息化处理系统以及调度指挥平台建设,提高监测预警能力。组织1,030个农作物病虫害测报区域站,加密监测,及时发布预警信息。突出主要作物、重点区域、重大病虫,加强病虫监测预警,适时开展应急防治,大力推进统防统治,减轻病虫危害。对迁飞性、流行性病虫重发区,推行联防联控、群防群治,坚决遏制病虫暴发流行。结合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加强监测预警,提升装备水平,全力阻截重大植物疫情。强化责任落实,推进依法监管,构建联防联控、综合治理机制,坚决遏制重大植物疫情传播蔓延。


二、加力推进结构调整,优化供给促进乡村产业兴旺
  7  继续调减无效供给。根据市场需求变化,适当调减水稻面积。东北地区重点压减寒地低产区粳稻面积,长江流域重点压减双季稻产区籼稻面积,力争水稻面积调减1,000万亩以上。巩固玉米调减成果,继续调减“镰刀弯”非优势产区籽粒玉米面积。调减耗肥水、易感病的作物,重点调减华北地下水超采区和新疆塔里木河流域地下水超采区的小麦面积,适当调减西北条锈病菌源区和江淮赤霉病易发区的小麦。


  8  增加绿色优质产品供给。积极发展优质稻、强筋弱筋小麦、优质食用大豆、“双低”油菜、高品质棉花、高产高糖甘蔗等,因地制宜发展青贮玉米等优质饲草,促进农牧结合,构建粮经饲三元结构。在巩固主产区、发展粮棉油糖优势产区、稳步提升产能的同时,重点打造特色区,加快发展道地中药材、食用菌、茶叶、水果、杂粮杂豆等特色作物。编制《全国道地中药材基地建设规划》,集约资源、集中力量,打造特色道地药材基地。稳定设施蔬菜面积,优化区域布局,保障蔬菜均衡供应。


  9  推进马铃薯主食开发。筛选推广优质专用品种,建立生产基地,为主食加工提供优质原料。优化产品工艺,完善主食产品配方及工艺流程,降低生产成本,逐步将马铃薯主食产品全粉配比提高到50%以上。加强科普知识宣传,让老百姓认识马铃薯、喜爱马铃薯。拓展主食产品市场,加快马铃薯主食产品进超市、进社区、进食堂,开辟消费渠道,壮大消费群体。力争到2020年,主食消费占马铃薯总消费量的比重提高到30%以上。


  10  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推进种养结合,以养带种、以种促养,将种植业作为畜禽粪污的“消纳池”,促进地力培肥和环境友好。推进产加销结合,依托农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订单生产,积极发展保鲜、贮藏、分级、包装等采后处理、冷链物流,支持主产区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增值。推进农旅结合,在茶叶、水果、油菜等优势产区,因地制宜发展茶园体验、油菜观光、水果采摘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挖掘种植业外部增收潜力,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拓宽增收链。


三、加力推进绿色发展,改善环境促进乡村生态宜居
  11  持续推进化肥减量增效。结合开展农业绿色发展行动,深入实施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选择一批重点县(市)开展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加快技术集成创新,探索有效服务机制,在更高层次上推进化肥减量增效。组织专家分区域、分作物提炼一批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模式,制定科学施肥具体技术方案,加强技术培训,因地制宜落实各项关键技术。加强农企合作,共建化肥减量技术服务示范基地,为农民提供全程技术服务。结合延伸绩效管理,将化肥使用量零增长目标任务分解到省、市、县。加强宣传引导,普及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增强科学施肥意识。


  12  持续推进农药减量增效。深入开展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加力推进绿色防控减量,建设一批病虫害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示范基地、稻田综合种养示范基地、蜜蜂授粉与绿色防控技术集成示范基地,选择150个县开展果菜茶病虫全程绿色防控试点,集成推广以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的绿色防控技术模式和服务机制,扩大绿色防控覆盖范围,力争主要农作物病虫绿色防控覆盖率提高2个百分点左右。加力推进统防统治减量,推行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扶持一批农作物病虫防治专业服务组织,在粮食主产区和园艺作物优势产区,开展全程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加力推进高效药械减量,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和植保专业服务组织购买植保无人机、自走式喷杆喷雾机等高效药械,加强农企合作,示范推广高效药械、低毒低残留农药,加强技术培训,引导农民安全科学用药。强化监督考核,将农药使用量零增长列入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和农业现代化发展考核指标,推进工作落实。


  13  加快发展节水农业。结合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加快节水农业技术推广。推进品种节水,筛选推广一批抗旱节水品种,重点在华北、西北地区,加快节水小麦品种推广应用,力争全国节水小麦品种比例达到20%。推进结构节水,立足水资源条件,调整种植制度,构建作物合理布局,适当调减华北地下水漏斗区小麦、蔬菜面积。推进农艺节水,集成推广深松深耕、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等保墒技术,加快推广喷灌、滴灌、水肥一体化等节水技术。推进设施节水,推行高效节水灌溉,完善农田灌排基础设施,大力发展管道输水,减少渗漏蒸发损失,提高输水效率。推进机制节水,配合有关部门积极探索奖补结合的水价综合改革,合理确定不同区域、不同作物灌溉定额和用水价格。继续抓好河北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加强技术指导和工作督导,确保取得实效。


  14  推进果菜茶绿色发展。实施园艺产品提质增效工程,加快优良品种推广,强化技术集成创新,推进设施装备升级。推行适区适种,逐步形成品种互补、档期不同、区域协调发展的生产布局。选择蔬菜、水果、茶叶、食用菌等重点作物,创建100个特色园艺产品优势区,积极发展独特品种、特殊品质和特定区域的产品。加快选育推广一批优质高产多抗新品种,开展老果茶园改造试点,提升果茶品质。集成组装一批优质高效、资源节约、生态环保的绿色生产技术模式,边示范边推广。


  15  加强东北黑土地保护。实施《东北黑土地保护规划纲要(2017—2030年)》,选择一批重点县(市)开展整建制推进试点,以耕地质量提升、水土资源保护、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集成一套农机农艺配套、用地养地结合的技术模式,以点带面、加快推广。加强督促检查,定期调度进展,完善绩效考核办法,组织开展第三方评估。加大东北黑土地保护投入力度,争取设立东北黑土地保护奖补政策,统筹资金,集中建设,加快推进东北黑土地保护的组织方式、技术模式和政策体系。


  16  扩大轮作休耕试点。扩大试点规模,轮作休耕试点面积扩大到2,400万亩。扩大试点范围,增加东北寒地水稻低产区、新疆塔里木河流域地下水超采区等地区。创新实施办法,推行老任务老办法、新任务新办法,原有试点继续实行,新增加的任务实行申报制度,选择一批重点县(市)开展轮作整建制推进,选择一批重点乡镇和行政村开展休耕整建制推进。加强指导服务,组织专家分区域、分作物制定完善轮作休耕技术意见,形成一批生产生态兼顾的耕作制度,集成一批用地养地结合的技术模式。强化监督检查,开展遥感动态监测和耕地质量监测,跟踪试点区域作物种植和耕地质量变化情况,对轮作休耕试点效果继续开展第三方评价。加快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组织方式、技术模式和政策框架,实现轮作休耕常态化、制度化。


四、加力推进质量兴农,提质增效促进农民生活富裕
  17  推进标准化生产。结合实施产业兴村强县行动,加快标准制修订,在系统梳理现有标准基础上,清理、废止一批不适应绿色发展的标准,制修订一批农药残留、技术规程、产品等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新制修订农药残留标准1,000项。在果菜茶绿色高质高效创建县、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县,建设100个果菜茶全程绿色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加快推进规模经营主体按标生产,建立生产记录台账,示范区基本实现按标生产,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18  优化产地环境。加强退化耕地综合治理,针对东北黑土退化、南方土壤酸化、北方土壤盐渍化及设施蔬菜土壤连作障碍等突出问题,开展地力培肥综合治理。加强污染耕地修复治理,重点抓好南方重金属污染区、北方地下水超采区和西北生态退化区的修复治理,进一步摸清底数、集成技术,加快修复治理。选择一批设施蔬菜大县大市,开展土壤改良治理试点,推广轮作倒茬、深翻深耕、土壤消毒、增施有机肥等技术模式,缓解连作障碍,减轻土传病害。


  19  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继续在苹果、柑橘、设施蔬菜、茶叶优势产区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适当扩大到节肥潜力大、经济效益好的名特优新水果产区。选择一批基础条件好、积极性高的大县大市开展整建制试点,加快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组织方式和技术模式。组织专家分区域、分品种制定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模式和施肥管理技术规程,指导农民科学施肥。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撬动社会资本参与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引导农民多用有机肥。


  20  推进棉糖提质增效。加快划定棉糖重要农产品保护区,开展棉糖绿色高质高效创建和棉花提质增效试点,提高质量效益,稳定棉糖生产。积极推广株型合理、熟性适宜、含絮力适中、吐絮集中的高品质棉花品种,加快推广高产高糖、抗性强的甘蔗品种,集成推广轻简化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模式。因地制宜推进全程机械化生产,筛选配套机具,调优种植模式,推广耕种收全程机械化技术,促进农机农艺融合。大力发展订单生产,推进按标生产,促进质量效益提升。


  21  加强品牌建设。结合开展中国农业品牌提升行动,促进质量兴农、品牌强农。依托产业联盟、行业协会及大型企业集团,在粮食主产区、果菜茶优势产区创建地域特色突出、产品特性鲜明的区域公共品牌,加快培育一批品质好、叫得响、占有率高的知名大品牌。按照“拾回老味道、重塑老品牌、恢复老技艺,开发新产品”的思路,创响一批有历史沉淀、文化传承、市场认同的特色品牌。搞好品牌推介,办好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等展会,树立品牌形象,提升品牌知名度。创新营销模式,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形成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格局。


  22  强化质量安全监管。严格投入品使用监管,落实新修订的《农药管理条例》,推进农药追溯体系建设,两年内再禁止使用2种高毒农药,剩余10种5年内逐步禁止使用。严格实施限制使用农药定点经营,推行专柜销售、实名购买、电子档案和追溯管理。加强农药使用安全风险评估监控,对使用15年以上的农药品种开展风险再评价,对现有高毒农药深入开展风险评价和替代产品筛选。指导农民科学用药,严格落实按标签标注用药和安全间隔期制度,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快小宗作物用药登记,科学合理采取临时用药措施,最大限度缓解小宗作物用药短缺问题。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机制,健全投入品管理、生产档案、产品检测、基地准出和质量追溯等5项制度,率先在果茶产品开展试点。深入开展以农药残留监控为重点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治理行动,确保从田头到餐桌的质量安全。


五、加力推进创新驱动,提升素质促进乡风文明
  23  加快培育新型主体。结合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加快培育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新型经营主体,鼓励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流转、土地互换、土地入股等形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推进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加快培育新型服务主体,积极发展多元化多层次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扶持一批代耕代种、代育代插、代收代储、病虫统防统治、肥料统配统施等服务组织,提供全程社会化服务。在绿色高质高效创建县,扶持1万个设施装备先进、服务能力强的新型服务组织。


  24  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结合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开展绿色高质高效创建、有机肥替代化肥、全程绿色防控试点等项目,培训种植大户、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的技术骨干,掌握技术要领,加强示范引导,提升科学种田整体水平。在项目区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扶持培训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支撑乡村振兴。


  25  推进组织方式创新。创新项目实施方式,鼓励将政府补贴量化到小农户、折股到合作社,支持合作社通过统一服务带动小农户应用先进品种技术,引导推动龙头企业等与合作社、小农户建立紧密利益联结关系,带动农民分享农业产业链增值收益。在绿色高质高效创建示范县、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县选择1,000个村推广“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带动小农户参与现代农业发展,实现发展成果共享、乡村有效治理。


六、加力推进法治建设,夯实基础促进依法治农
  26  贯彻《农药管理条例》。开展《农药管理条例》贯彻落实推进年活动。研究制定农药产业政策,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发挥农药登记引导作用,促进农药技术创新,提高农药登记门槛,减少新登记同质化产品数量,有序淘汰高毒农药,积极发展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环保新型农药,优化产品结构。加强生产许可管理,提高产业集中度,优化产业布局。加强经营许可管理,实施限制使用农药定点经营,加强农药生产经营监管。强化农药使用指导,加快农药残留标准制定,推进科学选药用药。加强农药管理队伍建设,推进信息化管理,加快建立覆盖登记、试验、生产、经营等农药数字化平台,提升农药管理水平。


  27  推动科学立法。会同国务院法制办,推进《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出台,及早制定配套规章。修订《植物检疫条例实施细则》,完善疫情监测调查、阻截防控和种子种苗检疫监管等各项制度,明确职责、严格监管。积极参与《土地管理法》、《土壤污染防治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制修订工作,切实推进依法治农、依法建农。


  28  规范行政审批。修订全国农药登记评审委员会章程,完善评审规则,规范评审程序,建立保密、回避等评审制度。修订《肥料登记管理办法》《肥料登记资料要求》,精简审批事项,规范审批流程,严格审批制度。完善肥料登记评审委员会章程和肥料登记检测试验单位管理办法等文件,建立肥料登记信息服务平台,强化肥料登记证后监管。规范国外引种检疫审批,完善专家评审和风险评估制度,强化后续监管,保障引种安全。


  29  推进科学执法。加强农药、肥料等农资市场监管,开展农药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和农药生产经营主体专项检查,依法严肃查处制售假劣农药的违法行为。在用肥备肥高峰时期,组织开展肥料监督抽查,维护农民和合法企业利益。组织农药行业安全生产大检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加强职业安全培训,防范农药生产、经营、使用环节发生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加强信息公开,对农药、肥料行政审批和执法监管信息及时依法公开。 

    (《2018年种植业工作要点》中,关于农药部分,明确提出了6个方面的相关重点工作,详见上文中第12、17、22、26、28、29条)

农药快讯, 2018 (4): 3-6.

tag: 工作要点  高效供给  绿色引领  粮食安全  订单生产  减量增效  农药管理条例  

最近文章:
本文链接:http://www.agroinfo.com.cn/news_detail_10001.html
苏ICP备10201623号-1 工信部网站 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 农药快讯信息网
开户行:中国银行南京新港支行 帐号:488 466 545 445 收款单位: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25-86581148 传真:025-86581147 E-mail:nyxxz@263.net 邮政编码:210046 地址: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恒竞路3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