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蕾期是各种病虫害混合发生危害的时期,主要的害虫有红蜘蛛、盲蝽象、棉铃虫、蚜虫、红铃虫、玉米螟、金钻虫、棉叶蝉等,如不及时查治,就会对棉花造成危害,并且不断使有效虫源积累,造成对以后棉花生长的更大威胁。对这些害虫,要坚持综合防治方针,在防治策略上,要采取“压上控下”,勤查早治,把棉花害虫消灭在点片初发阶段。
棉铃虫。抗虫棉推广以来,二代棉铃虫基本上得到了控制,但抗虫棉对棉铃虫的抗杀作用有一定限度,加上天气因素影响,少数年份二代棉铃虫仍发生较重,需要采取农业措施防控。可以结合整枝抹杀棉株上的棉铃虫虫卵,把打下的枝叶带出田外集中销毁。还可以采用杨树枝把、玉米诱集带诱集棉铃虫成虫,可以大大减少棉田用药次数,但在大发生时,必须选用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高效氯氰菊酯等一些有效药剂喷雾药杀,一般当百株有棉铃虫卵15~30粒,幼虫2~3条时,必须进行药剂防治。
红蜘蛛。红蜘蛛在长江流域棉田一年发生20代左右,多以成螨在杂草根部附近越冬,4月下旬至5月间开始迁入棉田,开始点片发生危害棉花。常群集在棉叶背面,吸食汁液,先在叶面上形成黄白斑点,近叶柄部分出现赤色纹块,并向叶边缘发展至全叶,受害严重时叶卷缩呈褐色如火烧状,干枯脱落。如在结铃初期严重受害,则嫩铃可全部脱落甚至全株枯死。调查方法:在其主要危害期,选用代表性的棉田,每5天调查1次,随机取点,顺行目测300株以上,观察黄白斑株和红叶株,当发现为螨株后,改为3天1次,到高峰期结束为止。分别记载各类型田目测总株数和有螨株数,计算有螨株率。农户也可根据当地测报站的预报,按照上述方法,开展不定期的普查,当苗期有螨株率达5%,蕾花期、花铃期有螨株率达20%的棉田,应及时开展药剂防治。药剂防治:50%久效磷乳油2,000倍液,或40%氧化乐果乳油2,000倍,或5%尼索朗乳油500~750倍液,或73%克螨特乳油1,500倍液喷雾。
棉蚜。棉蚜一般从4月开始至5月份陆续迁入棉田,危害刚出苗或移栽的棉田,随之在棉田繁殖,5~6月进入危害高峰期,多雨的年份或多雨季节不利其发生。但时晴时雨天气有利于伏蚜的大量繁殖。一般一熟棉田、播种或移栽早的棉田蚜虫迁入早,5月中下旬形成第一个危害高峰。棉蚜以刺吸式口器插入棉叶背面或嫩头组织吸食汁液。受害叶片向背面卷缩,棉花受害严重的,植株矮小,叶片变小,叶数减少、根系缩短、现蕾推迟、蕾铃数减少、吐絮延迟。大田调查:查苗蚜从5月上、中旬开始,每5天调查1次,分别连查3次以上,每块田5点取样,每点顺棉行连查20株,共查100株,分别计算卷叶株率。当苗期调查发现,卷叶株率达10%,伏蚜卷叶株率达30%,天敌等自然因素不能控制危害时,开展药剂防治,重点抓好7、8月份对伏蚜的防治。棉蚜对菊酯类杀虫剂的敏感性很差,有的产生了明显抗药性,不宜用于防治棉蚜。此外,用20%丁硫克百威乳油6,000倍液防效高,持效期7天左右;氨基甲酸酯类的20%灭多威和有机氯类的35%赛丹乳油1,500倍液是防治棉蚜高效药剂,1~7天防效达90%以上。
盲蝽象。在棉田发生危害的主要有绿盲蝽、三点盲蝽、黑纹盲蝽和苜蓿盲蝽等,危害一般在棉花苗期至蕾铃期,尤其是在棉花蕾期发生较普遍,一般在棉田的被害株率达15%~20%,严重危害田块在30%以上,造成不同程度的减产。在棉花生长嫩绿且旺盛,盲蝽象在棉田活动能力强,繁殖快,危害重,防治棉田蕾期盲蝽象,应采取“保苗、保蕾,主攻三、四代黑盲蝽、保蕾、保铃”的防治策略。防治适期为2~3龄若虫高峰期,尤其是遇多雨天气,非常有利于盲蝽象的发生与危害,是防治关键期。防治指标:二代(苗蕾期)绿盲蝽为每百株有虫5头,或新被害株率达3%以上;三代(蕾铃期)绿盲蝽或中黑盲蝽为每百株有虫10头,或被害株率5%~8%;四代(铃期)绿盲蝽或中黑盲蝽为每百株有虫20~25头。可以选用1.8%阿维菌素乳油3,000倍液,或40%丙溴磷乳油1,500倍液,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5%丁烯腈乳油1,000倍液,或48%毒死蜱乳油2,500~3,000倍液均匀喷雾。每5~7天1次,连续防治2~3次,可以有效控制危害。
枯黄萎病。棉花枯黄萎病是土传系统性病害,在棉花苗期开始发病,到棉花现蕾后进入发病高峰期,病株维管束受害变褐,影响水分运输,叶片卷曲、失绿,造成大量死苗。该病以土壤和种子带菌为主,预防应以播种前种子消毒处理最为关键。苗期田间发现零星病株,立即拔掉烧毁,发病较重田块可以选用乙蒜素、申嗪霉素等药剂,采用喷雾与灌根相结合的方法防治,每株灌药液50~100毫升,每5天1次,连续防治2~3次,喷药时混配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效果更好。没有发病的田块喷施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可以促进植株生长,增强抗病能力。
农药快讯, 2019 (10):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