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快讯:2021年第4期
  文章:29篇
棚室草莓枯萎病的症状识别与防治
作者:湖南省沅江市农业农村局 曹涤环 更新时间:2021-03-18 点击量:963

  近年来设施栽培草莓面积逐年扩大,由于长期连作病虫害发生加重,草莓枯萎病主要发生在草莓育苗期或移栽定植初期,它是一种土传病害,种苗和土壤带菌是枯萎病重发的主要原因,一些种植户在防治时往往把它作草莓炭疽病防治,结果效果不佳。现将草莓枯萎病的症状识别及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1 症状识别
  该病是一种土壤传播真菌性维管束病害,多在苗期或开花至收获期发病。主要危害草莓根部,发病初期心叶变为黄绿色或黄色,有的卷曲畸形;病株生长衰弱,叶片失去光泽,在3出复叶中往往有1~2张畸形或变得狭小而硬化,并且多发生在一侧,受害或老叶生长缓慢,叶片逐渐变为紫红色,以后变得枯黄,叶片萎焉至最后全株枯死。受害轻的病株症状有时会消失,但其根部症状依然可辨。观察发现,受枯萎病侵染后,草莓根冠部、叶柄、果梗维管束均都会变成褐色至黑褐色。轻病株可结果但果量明显减少,不能正常膨大,食味变差,商品价值大大下降。很多地方常常将草莓炭疽病与枯萎病混为一谈,其实枯萎病和炭疽病症状是有差异的,发生时或应仔细加以区别。炭疽病在发病初期纺锥形或椭圆形病斑呈水渍状,后期病斑变为黑色,从根冠部切断其根部可以看到,自外向内发生褐变,但它的维管束未变色。


2 侵染循环
  草莓枯萎病病菌通过病株和病土传播,主要以菌丝和厚垣孢子随病残体混在土中或未腐熟的有机肥料中,种子越冬带菌也是重要的侵染源。病菌随草莓苗的分株、匍匐茎育苗进行传播扩散蔓延,当草莓移栽时,病菌从根部自然裂口或伤口侵入,在根茎维管束内繁殖、生长发育,形成小型分生孢子,并在导管中移动、增殖,通过堵住维管束和分泌毒素,破坏植株正常疏导机能而引起草莓植株的萎焉死苗。病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8~32℃,15~18℃时开始发病。在长年连作或土质黏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地块,都会加重发病。不同草莓品种间其发病程度有一定差异,宁玉、红颊等品种容易感病,丰香、甜查理等品种抗病性相对强一些。


3 防治措施
  草莓枯萎病是一种可以预防但较难防治的病害,因此,在进行防治时,做到以防为主,应通过从源头抓起,一步步落实防病和控病的措施。① 做好土壤无害化处理。其重要措施是利用太阳能高温消毒。夏季太阳能高温处理,即重茬病田在草莓采收后,立即拔除草莓残株,清除地表覆盖物如黑地膜等,7月上旬将棚室内边角的土壤,尽量铲向中间,在地表撒施有机肥,如撒施未腐熟的饼肥200 kg/亩或新鲜畜禽肥1 500~2 000 kg/亩,然后撒施米糠300~500 kg/亩,或石灰氮70~100 kg/亩,用旋耕机或人工将有机肥和米糠等均匀翻拌入20~40 cm深的土中,做成土厢后于7月中旬用完好透明的塑料薄膜将土壤表面密封,从薄膜下往垄沟内灌水,直至垄面湿透为止,于8月上旬打开通风口,揭去大棚膜和地面覆盖物,垄面土壤耕翻并补施肥料,15~20 d以后可以种植草莓。高温消毒灭菌效果好。② 栽前土壤消毒。没有进行土壤高温灭菌处理的,在移栽前用40%芦笋青粉剂600倍液,浇于厢面,然后覆土,整平移栽,可有效杀灭土壤中的病菌,降低田间病源基数,减少传播机会。③ 采用无病秧苗移栽。秧苗移栽前一定要严格进行检疫,查清秧苗来源,凡是有病地区秧苗不能引进到无病地区栽植。在草莓种植区,要建立自已的无病种苗繁殖区,从无病田取苗,从种苗上切断病菌的侵入。④ 加强栽培管理。长期栽植草莓地区,一定要实行轮作,有条件的最好采取与水稻轮作,杀菌效果更好。移栽前清除田间及四周杂草,集中烧毁或沤制肥料,草莓田要施用腐熟的有机肥,有条件的进行草莓配方施肥,促进健壮生长提高抗病力。阴雨天,要注意做好疏沟排水,防止棚室内湿度过大,诱发病害发生。⑤ 药剂防治。田间发现病株,应立即拔除病集中处理。病穴用生石灰消毒。重茬田在移栽前每100 m2用氯化苦3 L打眼熏蒸消毒,施药以后用塑料薄膜覆盖,7 d后栽培。幼苗定植前,用20%甲基托布津300~500倍液浸苗5 min后再定植,或用药液灌根消毒。发病初期,用70%敌克松1 000倍液,或50%多菌灵1 000倍液灌根,隔7~10 d灌1次,连用2~3次。有的草莓种植地区,田间发生枯萎病后,采取先挖除病株,然后用25%吡菌醚菌酯悬浮剂2 000倍液,或25%嘧菌酯悬浮剂2 000倍液,或30%噁霉灵水剂1 000倍液,或1.8%辛菌胺醋酸盐水剂300倍液等,浇灌病穴及其四周,并结合防治草莓其他病害,全面对草莓田喷洒一次药剂,对防止病害的蔓延有一定的效果。

 

农药快讯, 2021 (3): 26.

tag: 棚室草莓  枯萎病  症状识别  预防治疗  

最近文章:
本文链接:http://www.agroinfo.com.cn/news_detail_14290.html
苏ICP备10201623号-1 工信部网站 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 农药快讯信息网
开户行:中国银行南京新港支行 帐号:488 466 545 445 收款单位: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25-86581148 传真:025-86581147 E-mail:nyxxz@263.net 邮政编码:210046 地址: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恒竞路3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