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说的商业淡储
作者:坤哥 更新时间:2013-07-04 点击量:1478
                                                                   (上)
    《肥市有木有“中国大叔”》一文中我们说过,“前段时间,相关部门关于国家淡储开了会,于是多人点此题”。答复“看看下期吧”,其实写这方面的稿件,偶是矛盾重重犹豫纠结着,要求偶仗义直言执剑走天涯者居多数;也有让偶睁只眼闭只眼不发声音者,说是何必得罪那些“既得利益者”;更有极品童鞋,说要求坤哥说说淡储的,都是被淡储招标排除在外者,言下之意,人家是嫉妒心酸葡萄在作祟,偶用愤怒的目光秒杀了他们。友人说写了十年的稿子,变得油盐不进不患得失,不食人间烟火了。上午某挚友来电一个多小时,要偶奋笔痛陈关于淡储之弊,若有需要,他可以联合几十家农资企业盖章佐证其弊,共同上书国务院。偶说偶也不是人民币,不可能人人喜欢,时光阡陌,你一直未曾走远,还是一意孤行一以贯之吧。
    化肥商业淡储,利弊皆有,不要一味肯定,也不要一棍子打死,每个人心里都很明了,偶也是中庸得不行了。就说发改委吧,也是清楚知道其中有不对头的地方,5月8日才会约请国内主要生产流通企业、相关行业协会和有关部门,就《化肥淡季商业储备管理办法》的修订,听取各方面意见,修订之前,淡储照旧,陌上谁人依旧,固守流年。5月30日、31日,各承储企业法人持企业公章、非企业法人持法人委托书和本人身份证复印件,在京签署2013年度磷肥淡季专项储备协议。
    至于淡储之利,我们就不去锦上添花、歌功颂德了,这里仅将朋友的真知灼见表一表,一指流沙,我们都握不住的那段年华。记得参加工作后,一再有人推荐数年前流行的《短缺经济学》,至于该书中“短缺”的内涵、观点、见解等,这里就不讨论了。作者认为短缺根源,来自于国家与企业存在着“父子”关系,利润刺激的削弱,企业的预算约束软化,臃肿的官僚机构,对企业的大量行政控制等是造成短缺经济的真正原因。追求产品数量—囤积原材料—物资短缺,形成了一个互相加强、自行维系的过程。“投资饥渴”症,迫使各级领导都力图为本部门争取尽可能多的投资份额。放眼中国各省各县各地,放眼各行各业各系统,如果不是力图为“本部门”、“本地区”、“本行业”争取尽可能多的投资份额,哪来的氮肥(特别是尿素)严重过剩?哪来的磷肥(特别是磷铵)超级过剩?如果这种情况下,“商业淡储”适时出现的话,也就应了书作者所述:“企业超支可以由国家财政补贴,投资风险主要由国家承担”。朋友独辟蹊径的理解, “短缺经济”时淡储由全社会买单,有点画面感吧。既然躺着中枪,就不要吹毛求疵地给他上纲上线了。
    开春以来的化肥市场,就像臭水潭一样,偶尔冒几个小泡泡,没有任何涟漪,碰到H7N9,更谈不上什么“基情无限”了,于是大部分的专家、学者、业内人士都将矛头指向了产能过剩、产量过剩。是否每次都要等到过剩灾难发生后,才知道危机已经来临?每个人都知道,过剩经济现象只能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生并且是市场经济的普遍形态。化肥过剩也是刀刃的两个面,一面推动经济发展,一面破坏这资源和经济。是啊,化肥行业大包大揽的计划经济行不通了,只有市场经济才能促进经济的繁荣和发展,而化肥行业市场经济,就是对资源的过度开发(部分同志的出口化肥就是出口资源之说亦不在此讨论之列),而过剩后就会产生剧烈的市场竞争,对生产商、流通商都是相当严厉和无情,曾经使农资界和多少农资人遭受过残酷伤害,遗憾的是,我们不能避免它,也无法排除它,除非否定市场经济。于是这种氛围下,商业淡储适时出现的话,要么厂家自己储,要么厂家商家合伙储,否则参储者就要遭受伤害。譬如有些中标商家,尿素出厂1,900元/吨及以上开始淡储,利息国家补贴了,运输费、几个月的仓储费等结算下来,在现在这种市场情况下,真正搞了商业淡储的商家肯定跟“中国大妈”一样被套牢了,风弹琵琶,凋零了半城烟沙。化肥过剩的选择只有两种,要么任其自然,要么努力适应,厂家自个储,厂商合伙储算适应,这种适应才能免受伤害。不知道朋友独特眼光理解的“过剩经济”时的商业淡储,应由厂家来买单会不会惹来非议,招致厂家怨恨。部分厂家说赚到的钱再掏出来,臣妾做不到啊!校长,Ta不肯买单,那么开房找Ta,放过小学生,这多好,一举多得。
                                                                   (下)
    如果化肥行业面临过剩经济时,有关生产厂家不愿意面对商业淡储的损失买单,部分业内人士直接提出来要取消商业淡储。持有此观点者大有人在,有生产企业有流通企业,有省级企业有基层企业,有央企国企有民企个体户,并不是有些人所谓的“完全被排除在淡储招标指标外的人”。他们表达的观点旗帜鲜明,认为商业淡储作为短缺经济时代的产物本无可厚非,而在化肥产能严重过剩的今天,还搞商业淡储,纯属于扯淡,话糙理不糙。更有友人痛定思痛地认为,商业淡储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腐败的温床”,对化肥市场之爱,对商业淡储之恨,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是不是很有戏剧感?笙歌唱尽,阑珊处孤独向晚。
    有些朋友让偶在专栏里发表他们情真意切的呼声,“希望国家把纳税人的钱悠着点花,希望学经济出身的李总理能纠正不按经济规律办事,国家花了不少银子还赚不到吆喝的化肥商业淡储这样的糗事。”现代社会,更加开放文明,允许人人言之,言之务尽。“校长,开房找我,放过小学生”,人们都予以充分理解,那么一部分人反对化肥商业淡储又何尝不可呢?耶鲁大学终身教授陈志武几年前就说过,“人的本性往往是‘不见棺材不落泪’,很多时候即使你知道会有悲剧发生,但你无能为力。一个整天对中国唱赞歌的人,对中国的进步是没有好处的,说好听的话是世界上最容易的事。对中国更有价值的反倒是谈‘中国崩溃论’的那些人,我们完全可以从建设性的角度来看待他们,研究一下他们所说的崩溃方向、原因,看有什么现在可以做的,让中国避开可能的陷阱。”那么我们呢,同样可以从建设性的角度来仔细听听,那些反对商业淡储者们所说的方向、原因,看有什么现在可以做的,让中国化肥的商业淡储避开可能的陷阱。
    2009年初,发改委《关于改革化肥价格形成机制的通知》宣布,取消对化肥价格的限制政策,化肥价格由政府指导价格改为市场调节价。这一改革措施意味着,发改委不再对化肥价格随意进行限制涨价等干预措施,从调控手段上来说,除了调整进出口关税,国家对于化肥行业进行调控的主要抓手就是淡储了。2013年2月5日,发改委等11部门联合发文称:“化肥淡季商业储备是化肥市场调控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截止到2012年底,承储企业的储备量已经超过1,800万吨”,不问青红皂白,一刀切取消商业淡储,而以为一了百了,暂时不切实际,毕竟化肥市场环境年年岁岁各不同。
    当然,从调控农资价格的角度上看,很多人感觉今年淡储的作用就微乎其微,甚至存在不足。早在2010年3月2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加强化肥农药行业管理确保生产供应工作的通知》就指出,目前化肥行业需要重视解决的几个重要问题是,产能趋于过剩,投资过热现象值得注意;产业集中度低,调整结构任务艰巨;钾资源对外依存度较高;假劣农资案件时有发生,安全隐患不容忽视。文章同时呼吁积极引导探索建立以化肥生产企业、国储、商储相结合的收储机制。以一斑窥全豹,敏锐的业内人士当时就解读为淡储制度并不能够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烟雨纷絮,负你一世红颜,一储就灵不适应了。
    说到国储,想起2009年官方、民间大为热闹的化肥国储一事,偶也得罪人地写过《化肥“国储”民间声音此起彼伏》,曾经被人当面“戏谑”和“奚落”,国储,一直有人在谈及。关于“新国有化”,耶鲁大学终身教授陈志武发现:“一个国家国有经济的比重越高,它的法治水平就越差。为什么会是这样?任何行业只要有国有企业介入,那个行业就难有平等竞争,也难有法治。道理很简单,国有企业后面的股东是国家,国家是唯一可以合法使用暴力、可以随意修改法律法规、可以根据其意愿解释法律和各种政策的机构。所以,有这样一个掌握绝对特权的股东在背后,国有企业只要进入任何行业,那个行业的民营企业、合资企业就没法平等竞争,一旦有法律纠纷,法官跟国企是一边的,同属国家机构,法官很难平等对待国企和民企。更何况国资委还直接跟法院打招呼,要他们注意保护国有资产。”2013年5月30日,国办印发《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重点工作部门分工方案》指出:“完善中央与地方重要商品储备制度,优化储备品种和区域结构,适当扩大肉类、食糖、边销茶和地方储备中的小包装粮油、蔬菜等生活必需品储备规模。(发展改革委、商务部、财政部、粮食局按职责分工负责)”,丝毫未见化肥国储身影。化肥国储,不容乐观,几番红尘颠倒又来去,怎会一夜回到解放前。
    曾经的淡储,能记否当年潇洒叱咤,眼下的淡储,花开堪折,望断化肥路如许繁华,枯灯依旧,致我们终将改变的商业淡储。
tag: 不得不说的商业淡储  

最近文章:
本文链接:http://www.agroinfo.com.cn/news_detail_2366.html
苏ICP备10201623号-1 工信部网站 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 农药快讯信息网
开户行:中国银行南京新港支行 帐号:488 466 545 445 收款单位: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25-86581148 传真:025-86581147 E-mail:nyxxz@263.net 邮政编码:210046 地址: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恒竞路3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