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受耕作制度改变、农户用药习惯等因素影响,麦田杂草种类和数量都呈上升趋势,恶性杂草和抗耐药性杂草种类增多,分布面积广,有远距离扩散趋势。据多个市县植保站反映,麦田化除难以达到理想效果,田间草害严重。
经分析,造成麦田化除效果不理想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认识上的误区。近几年水稻腾茬较迟,导致小麦播种期和杂草萌发期相应推迟,麦田早期杂草不明显,农户往往忽视封闭除草。进入11月份后气温不断下降,常有大幅度降温天气,适合除草剂茎叶处理的温度区间较窄,往往会错过最佳防治时期,造成田间杂草发生基数增加。二是杂草种类增加,草相变化。由于选择的茎叶处理除草剂较单一,很难应对田间错综复杂的草相。局部地区农民偏好某一除草剂,长期单一使用,单位面积用药量逐年增加,致使恶性杂草产生较强耐药性。如苏北大部分地区的菵草、棒头草、硬草、早熟禾等对精噁唑禾草灵等药产生了较强的耐药性。三是防治技术粗放。在苏中、苏南麦区,农户化除较粗放,往往用药量和用水量不足,药效差。四是田间草龄参差不齐,防治难度大。多数地区的农户放弃麦田封闭处理,过于依赖苗后茎叶处理,由于缺乏土壤封闭处理剂的抑制作用,杂草在不同温湿度条件下渐次出苗,形成大小不一的草相,茎叶处理剂很难选择最佳的防治时期。
除防效不理想外,生产上麦田化除常有药害发生,其原因也有四个方面。一是药剂选择不当。二是小麦品种复杂,有些品种对某些除草剂敏感,不当施用容易造成药害。三是用药粗放,如药液浓度过高、施药不匀等。四是部分除草剂在低温寒潮来临前施用会加重药害。
要解决麦田化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防效和安全性,生产上应改变用药习惯,提高对麦田封闭除草的重视程度。有研究显示,一般情况下,麦田冬前出草量达70%~80%,冬后仅占20%~30%。如果播种时土壤温度适宜,墒情较好,出草量可达95%以上。封闭除草可以大大压低冬季麦田杂草基数,开春后再萌发的杂草草龄比麦苗小很多,易于用茎叶处理剂进行补除,可以大大降低用药成本和人工成本。此外,土壤处理过程中,减少了药剂与麦苗和麦芽的接触,也降低了药害产生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