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飞虱的发生态势、抗药性及其药剂选择
作者:曹涤环  胡建辉 更新时间:2012-07-20 点击量:2175
    发生态势  当前,我国南方稻飞虱特大发生的态势已十分明朗,成灾的可能性增大。稻飞虱是一种迁飞性害虫,湖南、湖北、江西、江苏等稻区的稻飞虱虫源,主要从越南、华南等地由南向北迁飞,成为当地的主要侵染虫源。据资料介绍,今年越南稻区稻飞虱虫源基数高,4月中旬以来越南中北部稻区田间稻飞虱以1~2龄低龄若虫为主,虫量比去年同期偏高,预计越南中北部水稻于5月下旬至6月上旬进入收割期,到时稻飞虱将大量迁入我国华南稻区。目前我国华南稻区稻飞虱发生严重,广东、广西等地稻区稻飞虱出现迁入早、峰次多、虫量大等严重态势,尤其是广东等地迁入峰明显早于常年,截止4月下旬,广东已出现迁入峰15个,比去年同期多12个,单灯平均累计诱虫1,800头,是去年同期的11倍多。同时华南稻区灯下诱虫多次出现突增峰。4月11~15日,广西统计42个县(市、区),灯下诱虫共达8.2万头,分别是去年同期和历年平均的224.8倍和9.6倍,其态势值得引起高度重视。湖南省植保植检站在5月4日发出病虫情报称今年该省稻飞虱发生异常,具体表现为:一是始见期早。白背飞虱、褐飞虱成虫始见期分别比去年早9天、24天。二是迁入峰早,迁入量大。迁入峰比去年偏早35天;累计迁入量是去年同期的6.1倍。三是田间虫量大。大田稻飞虱虫量显著高于去年同期。另据湖南省气象部门预测,湖南省5月份总雨量除湘东南正常略少外,其余大部分地区较常年偏多,总体有利于稻飞虱迁入。5月15日,湖南省植保植检站再次发出病虫预警:稻飞虱大量迁入,成灾风险大增。据调查,该省龙山县5月8~10日单灯虫量分别为32,959只、14,000只、13,656只,灯下虫量为20年来之最。
    稻飞虱迁飞性害虫的发生,既与广东广西等南方稻区发生程度密切相关,也与夏秋季气候条件密切相关。据气象部门预报,今年夏季降雨偏多,梅雨期正常,降水量集中,利于稻飞虱的迁入和繁殖,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湖南、湖北、江苏等地稻区稻飞虱重发的可能性极大,必须严阵以待,各地需尽早落实防控措施,认真做好稻飞虱的防治工作。
    稻飞虱的抗药性  稻飞虱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曾在我国江南稻区普遍发生,70年代曾造成严重危害。有分析认为,这和当时的提高复种指数、不同茬口交错、插花种植等为稻飞虱的增殖提供了良好的生态条件有关外,在很大程度上与稻飞虱产生抗药性也有很大的关系。稻飞虱的抗药性发展程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稻飞虱本身的遗传因子、生物学特性、水稻品种抗虫性、杀虫剂化学组成及化学防治策略、药剂使用情况、对杀虫剂的交互抗性等众多因素。频繁地、大面积连片使用同一种杀虫剂就会使抗药个体比例增加,以致丧失对该种杀虫药剂的敏感性。关于抗药性,1973年有报道,六六六连续使用15年后,褐飞虱对其产生了抗性,上世纪70年代,随着1974年禁用滴滴涕和1971年禁用六六六、大量应用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后,70年代中后期也逐渐产生了相应的抗性,并伴随着稻飞虱等害虫的再猖獗,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褐飞虱又对烟碱类高效药剂吡虫啉、啶虫脒产生了抗性,以至农业部在通知中明确,必须坚决停止使用。近几年来,我国对褐飞虱的抗药性研究,取得了更多的数据。如2008年贵州省报道褐飞虱对扑虱灵产生了中等水平抗性,我国褐飞虱对吡虫啉有极高水平的抗性(168.1~561.5倍),对噻嗪酮为低到中等水平抗性(4.2~33.1倍),对烯啶虫胺与毒死蜱为低水平抗性。2012年湖北省报道,该省荆州地区褐飞虱田间种群对吡虫啉的抗性倍数为57.22~177.00,达到高水平至极高水平抗性;对噻嗪酮的抗性倍数为5.7~16.81,为低水平至中等水平抗性。2008年湖南省报道,该省分别对洪江市、安仁、湘阴、永州、平江和长沙等6县市的褐飞虱种群进行了抗药性监测,其结果为:异丙威的抗性为4.5~15倍,属低到中等水平抗性;混灭威的抗性为3.2~9.6倍,属低水平抗性;敌敌畏的抗性为4.8~15.6倍,属低到中等水平抗性;吡虫啉的抗性为6.1~19.7倍,大部分地区都属于中等水平抗性。根据以上多年的观察和测定的数据分析,治理稻飞虱的抗药性,首先应着眼于人们如何科学合理地使用化学药剂,来认真对待稻飞虱的防治。
    合理选用农药  大田防治稻飞虱,应选用高效对口单剂,避免使用复配制剂,尤其不要使用噻嗪酮、吡虫啉的低含量复配制剂。在防治稻飞虱时,具体可选用的化学药剂有:1)吡虫啉。该药为第1代烟碱受体、硝基亚甲基类内吸杀虫剂,具有广谱、高效、低毒、低残留等优点,具有触杀、胃毒和内吸多重药效,速效性好,残效期长达25天。近些年因大剂量不合理使用吡虫啉,导致褐飞虱对其产生了严重抗性,不宜使用,但可用于防治白背飞虱,使用时可拌种或喷雾防治。2)噻虫嗪。又名阿克泰,为烟碱类受体抑制剂,具有干扰昆虫体内神经的传导作用,其作用方式为模仿乙酰胆碱,刺激受体蛋白,使昆虫一直处于高度兴奋中,直至死亡,具有良好的触杀和胃毒作用,且具强烈的内吸传导性,具有高效、持效期长的优点,持效期可达1个月左右,对白背飞虱和褐飞虱都有较好的防治效果。3)吡蚜酮。又名吡嗪酮,是一种专一针对刺吸式口器害虫(蚜虫、粉虱和稻飞虱)的三嗪酮类杀虫剂,具有胃毒和内吸作用。独特的作用机理使其与现有产品之间没有交互抗性,尤其针对抗性褐飞虱,是其抗性治理的有效药剂之一。吡蚜酮是选择性取食抑制剂,使用后害虫会在几小时内停止取食,作用于昆虫中枢神经,可快速引起兴奋,后腿僵直,以及飞虱口针阻塞并拔出,停止取食饥饿而死,其持效期长达20天以上。对褐飞虱、灰飞虱和白背飞虱等3种飞虱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本品选择性极强,对水稻的天敌几乎无害。4)哌虫啶。该药属新型稠环烟碱类杀虫剂,剂型为10%哌虫啶悬浮剂。作用于害虫神经的轴突触受体,阻断神经传导。具有较强的内吸渗透传导作用,施药后5小时,稻株的根、茎、叶、花等部位均有哌虫啶成分,而表现出对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防治时的杀虫速效性,用药后几秒钟迅速击倒防治对象,使稻飞虱等刺吸式口器害虫无法取食,且有明显的拒食作用,持效期25天以上,在水稻分蘖末期和孕穗期各使用1次,每次每亩用药量为20~30克,对水稻的抗性稻飞虱(褐飞虱、灰飞虱和白背飞虱)有良好的效果。5)剑威(400克/升噻嗪酮悬浮剂)。该药为选择性杂环类杀虫剂,具有强烈的胃毒和触杀作用,对稻飞虱的防治有高效,杀虫又杀卵,持效期长达20天,有透皮杀虫的独特作用,既可透过植物表皮杀死害虫,又能透过飞虱、介壳虫等害虫体表直接杀死害虫,且粘附性强,悬浮率高,分散性好,耐雨水冲刷,在潮湿条件下,又能缓慢而有效地进行二次分布,药效显著,持效期长,一般在稻飞虱卵孵盛期至低龄若虫高峰期开始施药。6)醚菊酯。该药是一种分子中无酯结构的醚类拟除虫菊酯杀虫剂,属神经毒剂,具有触杀、胃毒作用,无内吸传导作用,对褐飞虱的防效明显高于噻嗪酮,持效期长达15~20天,用于防治水稻褐飞虱速效性好,一般使用量以每亩20%醚菊酯乳油45~55毫升对水50公斤喷雾。7)烯啶虫胺。又名强星,属烟碱类受体抑制剂,具有良好的内吸性和渗透作用,杀虫谱广,安全无药害。对于刺吸式口器的害虫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对白背飞虱防治效果好,对处于暴发阶段的白背飞虱具有很强的杀灭作用,用药后10分钟见效,速效性极明显,持效期可达14天。7)敌敌畏。它具有强烈的触杀和熏蒸活性,速效性特别好,且对高龄若虫和成虫同样高效,施药不必采用细雾且“均匀周到”,可以高效率地粗雾喷施,或对水泼施,或在田水落干的前提下撒施毒土,特别适合虫害暴发须尽快施药或者因水稻栽培过密难于将药剂均匀施到每丛下部的情况。昆虫对有机磷类药剂产生抗性的主要机制在于体内的多功能氧化酶,敌敌畏能抑制这类酶的活性,这正是它使用数十年抗性发展不很显著的原因。敌敌畏主要在后期应急时使用,而不在早中期防治时使用,因为敌敌畏对害虫天敌杀伤力较强。
 
tag: |稻飞虱|发生态势|抗药性|  

最近文章:
本文链接:http://www.agroinfo.com.cn/news_detail_855.html
苏ICP备10201623号-1 工信部网站 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 农药快讯信息网
开户行:中国银行南京新港支行 帐号:488 466 545 445 收款单位: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25-86581148 传真:025-86581147 E-mail:nyxxz@263.net 邮政编码:210046 地址: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恒竞路3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