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小麦品种对双氟磺草胺的耐药性差异较大
作者:刘 刚
更新时间:2012-07-20
点击量:1256
山东农业大学近期研究发现,不同小麦品种对双氟磺草胺的耐药性差异较大。
研究人员在室内采用平皿法和酶活力测定法,探讨了不同小麦品种对双氟磺草胺的耐药性差异及其机理。结果表明,不同小麦品种对双氟磺草胺的耐药性差异较大,其中济宁13对该药剂最为敏感,IC50值仅为0.2212微克/毫升,烟农15、枣20-28、济南17与之相当(耐药性倍数为1.09~1.99),泰山9818、山农6号和潍麦8号耐药性较强(耐药性倍数为10.33~13.92)。酶活力测定结果表明,虽然耐药型品种潍麦8号和敏感型品种济南17对双氟磺草胺的耐药性差异显著,但其靶标酶乙酰乳酸合成酶(ALS)在离体条件下对该药剂的敏感性却无显著差异;在活体条件下,二者ALS活力均可很快恢复,其中潍麦8号恢复较快。经双氟磺草胺处理后,与济南17相比,潍麦8号的代谢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相对活力变化幅度较大且反应时间较短,在第2天即可达到峰值1.460,而济南17在第3天才达到峰值1.398。
此项研究表明,不同小麦品种对双氟磺草胺的耐药性存在差异的原因之一可能是由于GSTs对双氟磺草胺的代谢差异,而与靶标酶ALS对药剂的敏感程度无关。 (刘 刚)
最近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