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纵卷叶螟是水稻生产上的主要害虫之一,大发生时会造成水稻严重减产。2017年盐城市大丰区虽然稻纵卷叶螟大发生,但由于科学开展防治,最终有效地控制了稻纵卷叶螟的危害。
近年来的调查研究表明,大丰区稻纵卷叶螟四(2)代卵孵盛期常年在7月15日,早发年份在7月5日,迟发年份在7月25日。进入7月,水稻开始分蘖,由于水稻植株前期有较强的补偿能力,稻纵卷叶螟发生危害对水稻产量影响不大。五(3)代稻纵卷叶螟主要发生在水稻孕穗期,一般年份发生偏重,直接影响水稻的生长和幼穗的分化发育,受害严重的水稻植株明显矮缩,上部2张功能叶和稻穗不能正常抽出,成穗数、穗粒数和结实率等产量指标均显著下降。六(4)代稻纵卷叶螟主要发生在水稻破口抽穗至灌浆乳熟期,水稻上部3张功能叶是重点受害部位,其植株受害后直接影响穗粒的灌浆结实,对结实率和千粒重影响较大,最终影响水稻的产量。适宜六(4)代稻纵卷叶螟初孵幼虫取食生存的临界水稻生育期是在破口后20天左右,卵孵高峰出现在破口至扬花阶段。稻纵卷叶螟初孵幼虫适生临界期以后,水稻组织老健,叶片硅质化程度高,气温逐渐下降,初孵幼虫自然存活率极低,难以对水稻产量造成影响。
2017年大丰区稻纵卷叶螟总体发生特点为逐代加重,四(2)代零星发生、五(3)代中等发生、六(4)代大发生,最终全区未治田块平均自然卷叶率及百穴虫量分别高达64.52%和185.6头,自然发生程度达大发生。稻纵卷叶螟重发原因有4个方面:一是迁入期早、迁入量大、危害代次增加。常年稻纵卷叶螟在大丰区的主害代只是五(3)代,2017年由于稻纵卷叶螟四(2)代迁入早、五(3)代迁入量大,导致六(4)代也成为主害代。二是虫卵量高,蛾峰持续时间长,增加了适期防治的难度。三是气候条件适宜。过程性降雨多,气候条件有利于稻纵卷叶螟成虫迁入、产卵及卵孵化、幼虫存活;同时稻纵卷叶螟防治期间遇阴雨天气,用药时田间保水难,导致药效下降、残虫数量高。四是水稻生育期偏迟。2017年大丰地区水稻生育期比常年迟5~7天,植株营养生长旺盛、贪青迟熟,有利于稻纵卷叶螟成虫产卵、卵孵化及幼虫存活。
根据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规律,生产上应在准确测报的基础上科学开展防治。一是把握最佳用药时期,及时准确用药。稻纵卷叶螟1龄幼虫仅在幼嫩叶或组织上取食,造成针尖大小的白点,一般不易发现;2龄幼虫爬到叶尖处,吐丝缀卷叶尖的叶缘;3龄幼虫纵卷叶片,造成明显的束腰状虫苞,卷叶后用药防治效果明显下降。因此,必须掌握在卵孵高峰至1~2龄幼虫期及早用药,避免在3龄期形成卷叶后再用药。二是选准药剂品种,提高用药质量。大丰区植保植检站于2017年五(3)代稻纵卷叶螟发生期间用20%甲维•茚虫威悬浮剂进行了防效试验,结果表明,每亩用该药8克、12克、15克处理,药后5天的杀虫效果分别为80.08%、92.11%、94.74%,药后10天的杀虫效果分别为87.31%、95.67%、97.52%,药后21天的保叶效果分别为81.88%、92.13%、95.43%,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好,可在大面积生产上推广应用。三是压低基数,治前控后。稻纵卷叶螟一般在7月上旬末、中旬初迁入大丰区,四(2)代、六(4)代发生相对较轻,五(3)代为主害代,发生危害相对较重。但在稻纵卷叶螟迁入期早、迁入量大的年份,应积极采取“治前控后”的策略,重视四(2)代的防治工作,以有效控制下代本地虫源量及发生程度,降低五(3)代、六(4)代的发生及危害程度,从而减轻水稻穗期病虫防治压力。
农药快讯, 2018 (14): 45.